APP下载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

2020-08-24戴汶奇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主要矛盾内涵新时代

戴汶奇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本文从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出发,解读和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

关键词:新时代;主要矛盾;科学;内涵

一、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不仅高度总结了我国当前实际,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它体现并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二、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丰富内涵

看似平常简单的“美好生活”,蕴藏着丰富深奥的含义。首先,“美好生活”是主观感受和客观现实的统一。一方面,生活是否美好取决于个体之间由于个体的特殊性形成的不同的主观感受,另一方面,美好生活也有基本的客观衡量尺度,标准是能否满足人们的各种生活需要,给人们带来相当程度的幸福感。其次,“美好生活”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一方面,人们所憧憬现实中的美好生活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愿景,是触手可及的希冀;另一方面,这一向往又是无限的,可以穷极想象,超越时间和空间。再次,“美好生活”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一方面,生活不断变化发展,人们在不同阶段对“美好”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另一方面,在特定语境和历史阶段,美好生活又相对静止,有着能被具体描述的固定特征。

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对美好生活图景的具体描绘。这一美好生活图景全面清晰地被呈现在了十九大报告中,其中的描绘内容遵循了“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的基本路线,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多个维度解析了美好生活的丰富内涵”。

美好生活意味着充足的物质条件。充足的物质条件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就能更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让人们过上更高质量的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意味着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充分的政治参与权利,是美好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坚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障人民政治权利的关键”,这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中国的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

美好生活意味着丰富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愉悦充实与否是衡量美好生活的重要标准之一。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对文化产品品质的要求也更高了。由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美好生活意味着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文明程度,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社会越文明,越有序,人民的生活越能得到保障。美好生活离不开社会的安定和谐。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是确保美好生活的关键条件。

美好生活意味着优美的生态环境。自然界是人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自然。人民的美好生活存在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正是秉承这一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让老百姓在宜居的环境中享受生活,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效益。”有了优美的生态环境,也就有了真正的美好生活。

由此可见,美好生活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系统性构想。有着丰富多元的内涵。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科学界定

新中国刚成立时,社会生产力较为落后。正如1954年,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提到的那样,只能造桌子椅子、茶碗茶壶,种粮食磨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样的生产力毫无疑问是落后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各项事业突飞猛进,但总体上国家实力还不够,仍没有进入先进国家的行列。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一直不断前进和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众多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一些领域中甚至占据成为世界之最,整体实力也得到大幅提升。因此,此时的发展状况已不能用“落后的生产力”来概括。

但在现阶段,我国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而最为突出的是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如何通过调整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加强增长动力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问题;二是如何推动各个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协调发展的问题;三是如何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每个人都能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整个社会都能实现更为全面的进步;四是如何平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等方面协同发展的问题。具体来说,还待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弥补民生领域短板,增强创新能力,发展实体经济水平,落实生态环境保护。

党的十九大作出这一重要判断既合乎历史的发展逻辑,也有充分的现实依据,是以习近平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客观实际做出的实事求是的准确判断。在充分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时,应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两个没有变”,即“我国仍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因此,要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实现这一美好愿景,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真正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无法回避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哲学解读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论断,是持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既体现了对总体的把握,又体现了对局部质变的科学认识。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既看到了主要矛盾,也承认次要矛盾的存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强调了生产力的决定性,与生产关系的相适应性。是社会与个人发展的统一。社会发展要平衡和充分,人的发展要自由和全面。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论断,遵循了质量互变规律。这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即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过程,离不开量变和质变的无限交替。事物的发展始于量变的积累,经过事物内部不断自我否定,由量变逐步转为质变。量变和质变的发展永不停歇。每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里,局部的质变又应运而生。事物便在一个接一个的局部质变中完成对事物本质的转变。因此,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也要经过一系列的过渡阶段。我国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步,将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百废待兴,生产力水平仍相对落后。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先进的社会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第二步,持续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带领全国人民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是,落后的生产力,以及不够发达的商品经济等实际问题,依然存在,困扰中华儿女。要创造出更高水平物质和精神文明,需要一个长期的时间大力发展生产力。随着这些量的积累,到了二十一世纪,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得到显著成效。由此迎来了第三步,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虽然原有的社会矛盾随着社会发展得到了解决,但是暴露出新的矛盾是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在基本国情没有变的情况下,主要矛盾却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此体现了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判断体现了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论断,遵循了对立统一规律。它贯穿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也贯穿于其他发展规律之中。矛盾的特征除了有普遍性之外,还有特殊性。在复杂事物发展的某一阶段,可以区分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相较于次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上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同时,无论是何种性质、何种地位的矛盾,其不同的方面都有不同的作用,占据着不同的地位。因此,我们可以将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彻底区分开来。矛盾的主要方面相较次要方面起主导作用、居于支配地位,矛盾的次要方面则起次要作用、处于被支配地位。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于矛盾中。这两种特性,提醒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也就是说,在观察事物时,我们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一纲领性文件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审议通过,这份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件,重新界定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即明确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表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我国当时最主要的任务,以及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工业国。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在各项事业上,我国已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主要表现在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这一矛盾的转变要求发展过程中既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又要注重文明程度和平衡程度。这是由于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有众多矛盾在起作用,既要关注主要矛盾的转变,也要注意其它矛盾的变化,例如国际环境,生态文明等。必须做到各方面的工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论断,遵循了人与社会辩证统一。马克思分析了人的本质,他并不认为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从其现实意义上考量,强调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我们只有紧紧地依靠人民,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向前迈进。十九大报告中,从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中也可以看出,这一判断坚持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了人和社会的辩证统一。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论断,遵循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说,仍旧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性出发而提出的。生产力对生产关系,首先是起决定作用。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物质财富才能为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需求,实现平衡充分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是有反作用。为了进一步地解放生产力,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經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修正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不断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力量。由此可见,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论述既体现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又体现出生产关系的反作用,遵循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客观规律。

因此,在新时代,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鞭辟入里,丰富深刻,极具哲学内涵。该论断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了的强大理论支撑,反之,它也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当代做了深刻诠释。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16-19.

[2]毛泽东.党的八大[R].北京: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

[3]邓小平、胡耀邦.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R]北京: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

[5]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93-228.

[6]王永灿.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判断的哲学解读[J].甘肃理论学刊,2018(1).

[7]李磊.习近平的美好生活观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8(1).

[8]王伟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J].求是.2017(6).

猜你喜欢

主要矛盾内涵新时代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推进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原则
木木相册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