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结构化的教学内容促进阅读图式的建构

2020-08-23郑桂华

语文建设 2020年8期
关键词:结构化刘备建构

郑桂华

如果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牛鼻子,那么,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即教师借助典型的阅读材料,通过有目标、有过程、有指导的阅读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学习阅读的过程,学习一定的阅读策略,再与其他阅读活动产生关联,建构阅读图式,从而提高阅读效率,这可以算是牵动语文学习牛鼻子的绳子。

学会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自然会吸引许多人去积极探索。从课程依据和实施情况两方面来看,针对这一课题的探索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自主建构,即主要靠学生大量的阅读,自主体悟,自我建构起对各类文本的阅读图式,以提高整体素养。一种是有效教学,即以精要的学习内容和精准的教学实施,使学生通过典型材料的阅读,掌握某一类文本的阅读方法与策略,以提高教学效率。前者更多地指向自然阅读和成长意义,后者更多地强调课程和教学效率。曹刚老师的这则教学实录,可以看作有效教学模式的一种典型探索。不过,有效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至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设计是否合理,二是由教师设计的内容结构向学生学习的内容结构之转化是否到位。在这两个方面,实录所反映出的教学表现都可圈可点。

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它需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阅读教学材料是不是典型,二是学习内容是不是精要,三是教学线索是不是合理。只有这三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机协调,才能促进学生对阅读策略的学习与运用。

典型的阅读材料,即某一篇具体的阅读材料是否能作为某一类阅读材料的代表,以便解剖一个,弄通一类。案例所涉及的《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片段,这个片段中的两位主要人物是曹操和刘备,故事所呈现的表面信息是两人斗法,一强一弱。其中曹操之言行是主动的、张扬的,刘备是被动的、隐忍的;曹操一直处于攻势地位,刘备一直处于守势地位;曹操顺利完成了对刘备的考问,得胜满意而去,刘备则狼狈应付才蒙混过关,勉强保住了性命。但这个片段真正的胜利者毫无疑问是刘备,即强弱的反转。这种人物关系和叙述构架,与整个《三国演义》里的蜀汉与曹魏的关系大体一致,曹魏赢了军事实力和一个朝代,却输了精神道义和千年口碑。导致角色双方的主次偏转、胜负转换的,不一定是胜败结局,而往往是隐藏在作者语言背后的情感态度。因此,该案例把《煮酒论英雄》作为典型小说故事来学习,借此使学生理解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世界传统小说的基本故事特征,以及作者所表达的褒贬态度,其学理逻辑是成立的。

学习内容是否精要也是影响精准教学的重要因素。人类有关小说文体的写作与鉴赏活动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其中至少经历了自然生发、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和后现代文学四个阶段。在上述每一个阶段中,在小说家和评论家的努力下,都产生出一些关于小说阅读鉴赏的知识,这些知识自然也都可以作为今天我们解读小说文本、选择教学思路的视角和工具。而在初中阶段,针对《煮酒论英雄》这样一篇富有传统味道的小说(片段),应该选择最基本的、共识性强的,对理解小说来说是核心的知识,以利于学生建立起阅读文本与知识、与阅读策略的联系——通过阅读初步理解知识,再借助知识促进深入理解,建构小说阅读基本图式,而不宜采用学界尚存争议的所谓新知识,也不适合选择个性色彩比较浓厚的研究发现。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选择的解读视角和工具,便是主人公、人物表现、人物处境、人物形象、作者意图这些看上去十分“老套”的概念,而沒有采用原型、时空、话语范式、叙述视角、心理节奏等新概念。当然,教师更没有脱离传统小说的阅读理解视野,比如把刘备说成善于伪装的伪君子,把曹刘之争贬为帝王之术、阴谋文化之类。我认为在小说知识的运用、小说意旨的理解上,教师这种取正常而避奇险,帮助学生学习一些与小说阅读有关的入门知识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将若干学习活动、学习板块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起来,也称为教学流程或教学步骤设计。但流程或步骤通常只反映教学活动之间表层的联系,而文本所说的教学线索设计,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时间次序,更重要的是不同学习板块、不同学习内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在这则简短的教学案例中,既会涉及传统小说、现代小说等小说类型知识,也会涉及主人公、人物关系、人物形象、主题等小说要素知识,还会涉及比较、分析、推论等小说阅读理解和鉴赏的知识,如果不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仅仅把这许多知识罗列出来,势必因知识庞杂而使得一堂课浅碎而杂乱。但是在这则教学案例中,教师用几个问题组成链条:主要人物是谁,他们的表现有哪些不同,反映了怎样的形象和心理,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比较轻松地抓住了若干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使其显得多而不杂,繁而不乱,这就是学习内容结构化的妙处。

在这一案例中,我们能比较清晰地看出学习内容的三级结构,形成清晰的逻辑链条。第一级结构由两个问题组成,“作者想表达什么”(显性的、教师重点点拨的),“作者是怎样表现的”(隐性的、学习中自然生成的)。但一级结构的内容往往比较宏大、比较抽象,学生一下子难以把握。于是,教师很快便将学生的思路转入第二级结构: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人物的主要表现有哪些?人物表现有什么差异?有这样的不同表现是什么原因?显然,在对学习内容二级结构的处理上,学生的学习变得从容起来,思考和回答也越来越出色。但曹刚老师设计的精彩之处还不止于此,针对一些重点内容,他还设计了第三级结构。比如对刘备与曹操“论英雄”的言行,便引导学生从句式、语气、措辞、称谓四个角度展开,把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人物的把握以及思维的触角引向更加细密的空间。看得出,三级结构形成一种系统关系,上一级结构对下一级结构起到引领作用,下一级结构对上一级结构起到支撑作用,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一个静态的教学设计流程便有序地运转起来,成为一个高效的文本理解和能力建构的流程。曹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经验,进行梳理,主动建构阅读图示,在这节课整体流程中无疑是很鲜亮的风景之一。

不过,要使得这种精准有效的教学模式发挥出积极作用,还需要一些保障条件。比如,教师对结构化的学习内容的把握要十分透彻,否则便容易散乱;对知识与能力、阅读活动与分析活动、学生学习与教师引导等关系的把握要比较恰当,否则便容易出现知识化偏向。再比如,精准教学必然带来大密度、大容量的知识和策略学习,必须以学生在课前、课后的比较大量的自主阅读为依托,才能完成阅读能力的建构。否则,结构化内容和注重策略的教学也容易失去活性,只剩下概念的骨架。这些都是我们学习曹刚老师的教学并进行实践时需要避免的。

猜你喜欢

结构化刘备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顾丽英: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借助问题情境,让结构化教学真实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深度学习的单元结构化教学实践与思考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相面
徐庶以马试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