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煮酒论英雄》教学实录

2020-08-23曹刚

语文建设 2020年8期
关键词:处境刘备曹操

曹刚

师:同学们,读这样一篇传统小说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作者想表达什么?(板书)这个问题很难一下子解决,我们不妨一步一步思考。先思考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

生:曹操和刘备。

师:谁是主人公?

生:刘备。

师:主要人物有哪些主要的表现?

生:论英雄。

师:“论英雄”集中在第3、4段。请一位同学读第3、4段,其他同学思考两个问题:从曹操的话中,推断他眼中的英雄有哪些特点?从刘备的话中,推断他所说的英雄有哪些特点?

(生朗读。其他同学圈画相关语句)

生:曹操认为“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师:概括一下。

生:胸怀大志,腹有良谋。(师板书)

(生齐读)

师:曹操认为龙可比世之英雄,从曹操对龙的描述可以看出他眼中的英雄还具有哪些特点?

生:“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师:概括一下。

生: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师板书)

(生齐读)

师:把这两位同学找到的句子组合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刘备所说的英雄有哪些特点?

(生读相关句子,如:“兵粮足备”“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名称八俊,威镇九州”“血气方刚,江东领袖”。生提炼刘备所说的英雄的特点)

师:你捕捉到了四处句子,提炼出了刘备所说的英雄的特点:有实力、有地位、有人脉、有名气。

生:还有“系宗室”。

师:对,有皇室支撑。

师:围绕“论英雄”这一表现,我们关注了这些内容。进一步思考:把曹操的表现与刘备的表现组合起来,会发现什么差异?

生:刘备判断英雄更偏向于实力、名气等外在的东西,曹操评判英雄更在乎志向与谋略。

师:两个人的英雄观有差异。刘备所说的英雄都被曹操否决了。你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生:“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虚名无实,非英雄也”“藉父之名,非英雄也”“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

(生读,体会曹操的情感态度)

师:把曹操的表现与刘备的表现组合起来,还能发现什么差异?提示一下,人物说话时所选用的句式有差异吗?

生:刘备多用疑问句,对自己的观点并不确定,如“可为英雄?”。曹操的表达以陈述句、感叹句为主,对自己说的话很肯定。

(指导学生读出两个主要人物各自的语气)

师:把曹操的表现与刘备的表现组合起来,会发现什么差异?再给一个提示:第4节第1句和第3句中刘备的措辞有什么特点?

生:刘备的措辞很谦卑,感觉自己没有能力。

师:你从哪些语言读出来的?

生:肉眼,安……

师:曹操的措辞给你什么感觉?

生:曹操的措辞是咄咄逼人的,如“休得过谦”。

师:很好!两个人物在论英雄时,对其中某些人的称谓有差别吗?

生:刘备称字,曹操直呼其名。

师:这体现出什么?

生:刘备尊敬这些人,曹操对这些人很不屑。

师:对,读小说要关注这些差异。把曹操的表现与刘备的表现组合起来,我们发现两个人的英雄观有差异,表述时所选用的句式有差异,措辞不同,对一些人的称谓不同。当我们关注这些差异时,就会又想到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

生:刘备并非愚昧无知,他为什么要装作这样?

师:非常好!当你读小说时,要问人物为什么这样做。你有解决的思路吗?

生:看看前文发生了什么。

师:对,就是要知道人物的什么?

生:处境。

师:很好,记下来。

生:还有目的。

师:讲得好,记下来。关键是要读出他内心深处的欲望。看看第1段,能不能回答刚才两个同学的问题。

生:刘备当时要密谋推翻曹操。

师:从哪些语言中读出的?

生:“玄德也防曹操谋害”。

师:“也”字意味着什么?

生:要防曹操谋害的不止刘备一个。

师:看来朝堂之上正酝酿着一场政治风波,刘备身陷其中。这是人物的处境。在这个截取的小说片段中,刘备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生:“以为韬晦之计”。

师:由此,我们读出了作者想表达的第一层内容,他塑造了一个身处险境、要行韬晦之计的刘备。

在第3、4段中,作者并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刘备要行韬晦之计。我们是怎么一步步读出作者想表达的内容的?回顾一下刚才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思考了哪些问题?我们提出的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作者想表达什么”。这个问题统领我们刚才的整个学习过程。这个问题很难一下子解决,我们是一步一步思考的。我们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

生:主要人物是誰。

(师板书)

师:第二个问题呢?

生:他们认为的英雄是怎样的。

师: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关注主要人物的主要表现。(板书:表现)当我们对人物的表现作了提炼之后,又思考了哪个问题?

生:主要人物的主要表现之间有哪些差异?

师:是的,这个问题关注的是人物表现之间的联系。(板书:联系)当我们把人物的表现建立联系之后,我们发现了不少矛盾之处,因此,这个男生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刘备并非愚昧无知,他为什么要装作这样?”也即:“刘备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板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记住结论,还要注意这个结论是怎么推断出来的。

师:为解决“人物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这个问题,我们作了下位分解,从两个角度思考,我们分别提出了哪两个问题?

生:人物当时的处境是怎样的?人物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师:我们来梳理这条问题链。(师指着板书讲解)“作者想表达什么”是我们读这类传统小说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很难一下子解决,我们需要一步一步思考。

首先,我们要关注主要人物,特别是主人公。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主要人物是谁?谁是主人公?”

其次,我们要关注人物的表现。我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主要人物有哪些主要表现?”这篇小说聚焦于“论英雄”,我们将第二个问题具体化为“从曹操的话中,推断他眼中的英雄有哪些特点?从刘备的话中,推断他所说的英雄有哪些特点?”仅仅孤零零地提炼出这些表现是不够的,还需要读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进一步思考,我们要关注主要人物的主要表现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把曹操的表现与刘备的表现组合起来,会发现什么差异?”

读出这些表现背后的矛盾冲突后,我们又提出一个问题:“人物为什么这样表现?”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两个思考途径:“人物的处境是怎样的?”“人物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思考从而读懂作者想表达的第一层内容——塑造了一个身处险境、要行韬晦之计的刘备。

师:刘备的“韬晦”还体现在哪些地方?

生:刘备在后院种菜,亲自浇灌。

生:面对关羽、张飞的疑问,刘备不告诉他们,防着曹操监听。

师:很好!这些都是韬晦的具体表现。刘备行韬晦之计尤其体现在第4段的后半部分。

(指名学生读“操以手指玄德……操遂不疑玄德”)

师:刘备此时的处境是怎样的?他是如何应对的?将他的处境与表现联系起来思考,作者还想表达什么?

师:首先思考刘备此时的处境。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关注曹操当时的举动——“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读懂这句话对于刘备的意义,才能理解他当时的处境。那么,我们来思考:这句话对于刘备而言,意味着什么?

生:曹操可能已经发现了刘备密谋反操。

生:曹操看出了刘备的志向。

师:这句话中的“惟”字,对于刘备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生:说明在曹操眼中只有刘备可以与之抗衡。

生:刘备是曹操未来潜在的敌手。

师: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生: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师:联系曹操的个性,再读这句话,想一想曹操这句话对于刘备而言,还意味着什么?

生:曹操可能会把刘备干掉。

师:把刚才同学们的发言组合起来,我们发现这些是刘备当时的处境——试图掩盖的志向被曹操说破,自己面对一场杀身之祸。

[师指导学生读出曹操的语气,想象曹操当时的神情(边说边眯缝着眼睛观察刘备的眼神),体会刘备处境的凶险]

师:刘备落筷子的动作还暴露出了他心中的“志”。这当口儿是千钧一发之际,刻不容缓之时,他是如何应对的?

(生读“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轻轻掩饰过了”)

师:文中哪个词能概括这段话?

生:掩饰。

师:掩饰什么?

生:闻言失箸的缘故。

师:他掩饰的理由是什么?

生:“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师:天上打雷引发人的惊恐失措,有合理性吗?

生:有。

师:“丈夫亦畏雷乎?”可见曹操不认同。刘备紧接着掩饰的理由是什么?

生:“圣人迅雷风烈必变。”

师:孔子尚且如此,何况我刘备。这个解释也有其合理性。刘备拾箸、应答的表情是怎样的?

生:从容。

师:面对险境,刘备在这么短的时间能作出这样的反应,而且有这样的神情,作者想表达什么?

生:表现刘备的机智。

生:展现刘备的应对十分沉着。

师:这是作者想表达的第二层意思——塑造了一个随机应变、从容镇定的刘备。

从后院种菜到瞒着兄弟,到论英雄,到闻言拾箸时的掩饰,处处体现了“韬晦”二字。“操遂不疑玄德”,说明起先曹操是怀疑刘备的,前文第2 段写道:“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而经历了这番较量,曹操暂时不怀疑了。

师:这篇文章实际上有两个英雄,一个是曹操,另一个是刘备。作者在情感上倾向于哪个英雄?为什么?

生:作者倾向于刘备。因为他引用了诗句来赞刘备。

师:“后人有诗赞曰”中“后人”的表述,我们可以称为“叙事介入”,讲故事的人发表他的看法。“后人”的表述中就寄寓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师:还有哪个理由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倾向于刘备?

生:整篇文章中作者称刘备用的是玄德,称曹操用的是操。称字表示尊敬。

师:从人物的称谓设定中也可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倾向。

两个人物的英雄观是一致的。(师指板书)“胸怀大志,腹有良谋”“能大能小,能升能隐”。这英雄观其实是谁的英雄观?

生:罗贯中的英雄观。

师:是的。是作者的英雄观。这是作者还想表达的——他自己的英雄观,即他对人物的情感倾向。

师:小结一下整堂课的讨论。作者想表达什么?他想塑造一个行韬晦之计、随机應变、从容镇定的英雄,想表达他自己的英雄观、他对人物的情感倾向。

我们是如何推断出这些结论的呢?回顾一下我们思考的过程:主要人物是谁?谁是主人公?主要人物的主要表现是什么?这些表现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通过这些内容及内容之间的联系,提炼出人物形象及作者的英雄观,进而读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些问题逐步思考下来,我们读出作者想表达什么。这是读传统小说时需要思考的一些常见问题,以后阅读这类作品也可以这样去思考。也许你会发现这样思考有助于读懂新的作品,也许会遇到障碍,那么就可以重新排列问题的顺序,或提出新的问题,构建新的思考路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步学会如何阅读这类文体的作品。

作业:文中第4段有一个标点错了,找出这个标点,将其改正,并阐释理由。

猜你喜欢

处境刘备曹操
心动杀人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画与理
山鸡舞镜
三国演义
相面
徐庶以马试刘备
刘备的江山不是哭出来的
曹操梦中杀人
现代雕塑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