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楚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

2020-08-20李曼张继才

文教资料 2020年16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思政课教学

李曼 张继才

摘   要: 让荆楚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能让思政课内容落地到身边人、身边事上,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让荆楚红色文化落地,扩大影响力。本文提出以思政课引领红色文化融入认知,从外在到内化,从显性教育到隐性教育,再让红色文化引领学生实践活动,促进隐性教育成果获得显性体现。在实践中,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思政课程与大思政格局相结合,同时促进红色文化数量持续增加,促进红色文化进课堂的合作区域持续扩大。武汉科技大学在红色文化进课堂方面,以校史教育为核心,以“中國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为主要载体,取得了丰硕成果。

关键词: 荆楚红色文化    思政课教学    隐性教育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相统一”,包括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等。让荆楚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引入课堂和校园,是对“八个相统一”的有效尝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荆楚红色文化的认识和尊重,而且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湖北具有丰富的红色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重大事件的发生地。在国务院公布的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130多处属红色文物单位,湖北有13处,约占10%;在中宣部公布的3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属红色基地的有170多个,湖北有9处,占5.3%。从非物质文化资源看,湖北地位也举足轻重,湖北诞生了5个“一大”代表,2位国家主席,200多位将军,相对数目居于全国前列[1](126-127)。丰富的荆楚红色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精神力量,既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又是高校“大思政”工作的重要载体。

一、荆楚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实现了“双落地”与“双关注”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制度、作风、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荆楚红色文化融入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突出表现为不屈不挠、勇敢、不服输的特性;在精神面貌上是激情澎湃、质朴务实的,两者刚柔相济、互为表里[2](21-23)。让荆楚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实现“双落地”“双关注”的目标。

(一)让思政课的内容落地到身边人、身边事上,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例如,武汉科技大学思政课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堂讲授时,提到该校在一大时期的校友党员董锄平、二大代表、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校友许白昊等。据统计,1927年前入党的校友有10余人,1930年前牺牲的烈士有7位,就此引出讨论,为什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有那么多在校学生或校友入党,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得出进步学子纷纷入党,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党,是不可战胜的新生事物的结论。

(二)让荆楚红色文化落地,扩大其影响力。武汉和湖北有大量的红色文化,许多学生在武汉多年,没有去过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中共“五大”开幕式旧址,没有听说过武汉二七纪念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学生缺乏对红色文化的基本认知,更谈不上对历史事实的细致把握。这就要求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荆楚红色文化中的事件、文物、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关注查看相关资料,有意愿去实地走访探寻,有意愿作为荆楚学子向外地人士自豪地介绍这些红色文化。

(三)让教师关注荆楚红色文化,从细节入手,以研究促进教学。红色文化的传播主体是学生,但关键在教师。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需要多关注荆楚红色文化,认同和崇敬红色文化精神,成为红色文化的自觉实践者和有效传承者。教师应主动对荆楚红色文化展开研究,掌握众多与荆楚红色文化内容相关的任务和事件,熟读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问不倒”。

(四)让学生关注荆楚红色文化,以身边人的姿态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加强认同和引起共鸣。课堂上不仅有老师的讲授,还应让学生自我展示、主动分享,诠释和传承红色文化。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通过长辈讲述、阅读资料、参观当地红色遗迹等,对红色文化有些模糊认识,让他们收集专题信息,在课堂或课下分享,能有效地唤起对当地红色文化的关注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地域文化的支撑,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相贴近。

二、融入教学的“双引领”的原则

荆楚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应坚持“双引领”的原则,即坚持以思政课引领红色文化,再以红色文化引领学生实践活动,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荆楚红色文化源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高昂的民主精神和敢于拼搏的勇气,不仅是荆楚文化的瑰宝,而且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的落地,需要挖掘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价值规范,让其在无形中熏陶和感染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对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这个过程是一个从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再从隐性教育到显性教育的轮回并提升。

(一)以思政课引领红色文化融入认知,从外在到内化,从显性教育到隐性教育。红色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物质文化通常以饮食、服饰、建筑、文物、遗址等物质载体形式表现出来;精神文化时常表现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看待自然与社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们遵守的行为规范及形成的性格特征[3](122-128)。从教学角度看,物质文化是显性的,教育信息的传递相对容易。通过资料查阅和收集,与多方合作,可以共同发掘荆楚红色文化的物质文化部分,利用老照片、老影像等宝贵资料,用于思政课程教学,使荆楚红色文化的物质文化部分得到有效传播。精神文化的教育是隐性的,需要以显性的材料为基础,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对荆楚红色文化的质朴自然的感情,也是爱国情感产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产生对民族和国家的归属感、自豪感,逐渐树立对民族、对国家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引导和督促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39-40)。这种教育方式才是让荆楚红色文化落地的根本价值所在。

(二)以红色文化引领学生实践活动,让隐性教育的成果获得显性体现。当学生了解和认同了荆楚红色文化,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就要鼓励他们以实践方式,传播红色文化,影响更大的群体。学生可组建相关社团,开展对荆楚红色文化的研究,围绕代表人物、重要典故等开展研究,举行各种形式的文学、板报、网页宣传、美术展,举办讲座、报告、沙龙等红色文化学术活动,在学校范围内,构建学生群体对荆楚红色文化的集体记忆,让荆楚红色文化中具体的人、事、物,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获得学生认同,促使荆楚红色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最终让这种实践活动与日常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行为,也成為师生校友期待的红色文化思想源泉与精神食粮。

三、融入教学的“双结合”“双扩大”举措

荆楚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可从“双结合”和“双扩大”两方面进行探索。

(一)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思政课不仅是教师讲授,还应有大量学生参与和主导的活动。荆楚红色文化布局在全省各处,建议学生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不仅是革命遗址,还可顺便走访其他景观,如地标建筑、名人故里、风景名胜,也可以有街头博物馆、小吃一条街等,让学生看今昔变化,话沧桑巨变。还可以安排学生走访相红色文化相关人员,整理相关文献,与研究学者面对面等。这些与学生学习和生活有关的场景、人物和事件,更能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教育,让学生将红色文化的知识转化为内化的精神力量。

(二)思政课程与大思政格局相结合。构建“大思政”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阐述的重要思想,“大思政”强调利用高校中一切可能的力量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荆楚红色文化融入学生教学的过程中,各部门间要建立多方协作、立体交叉式的联动机制。例如,学校党委将红色文化教育写入学校的思想政治建设规划中,明确实施部门工作职责与计划,突出学校对红色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和专门规划。档案馆、宣传部、学工处及二级学院按照学校规划和计划安排,搭建红色文化教育和红色文化交流平台,组织红色文化研究课题,组织红色文化教育专题活动,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普及红色文化知识,通过各种方式传播红色文化。校团委在提出指导性意见外,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三)红色文化的数量和质量需要持续扩大和升华。红色文化的供给不是常量,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持续扩大,许多红色文化都大有故事可挖,大有文章可做。同时,红色文化要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引起学生更加广泛、强烈的共鸣,此外,红色文化可以穿上时尚外衣,与时代同行,继而内化于心。红色文化不仅在景点才能看到,不是在课堂才能听到,而应在校园中营造无处不在的氛围。在红色文化教育中,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校报、橱窗、横幅等传统媒体在深度报道、专题报道方面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校园微信号、官方微博等在信息推送方面的优势,不断扩大红色文化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5](62-64)。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交互融合,实现校报、校刊、橱窗、电视与校园新闻网、网络社区、官方微博与微信、户内外电子显示屏、网络电视等方面的资源共享,逐步建立起红色文化教育的全媒体格局,切实增强感染力、实效性。

(四)红色文化进课堂的合作区域需要持续扩大,学校要建立起与其他高校、研究院所的广泛联系。许多高校都有相应的“校史”进课堂方案。例如,武汉大学率先开设了“武大校史”的本科生公选课,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相继开设了校史教育公选课。编写校史校情教育的专门教材或者简明读本,设计校史教育的认识性课程、体验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6](91-93)。各高校在教学方法上可相互学习,在教学内容上可相互借鉴,加强校际间红色文化交流,可以组织不同学校的学生相互参观,讲授经验。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开展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红色文化专题征文等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关注红色文化、主动了解红色文化、广泛搜集红色文化、深入研究红色文化。

四、武汉科技大学红色文化进课堂的探索

在悠久的建校历史中,武汉科技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涌现出了大批献身革命的杰出校友,武科大校史本身就是荆楚红色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多年实践中,武汉科技大学立足学校历史,提炼出爱国情怀、国家责任、文化自信和人文科学精神等要素,通过校史的讲述和学习,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培养敬业精神和合作精神等,收获丰硕成果。

武汉科技大学在红色文化进课堂方面,以校史教育为核心,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为主要载体,取得了丰硕成果。武汉科技大学有着120年的办学历史,自清末以来,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的巨变,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挖掘、利用校史资源,将其运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之中,正是乘势而为的教学改革的探索之一。比如第七章解放战争,讲授校友郑位三领导中原突围的历史,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与课外的结合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织学生参观昙华林学校旧址,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昙华林是武昌文化之根,是一部活的近现代史,学校曾在此地办学20年,经历湖北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湖北党的早期活动、五卅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

武汉科技大学的校史资源具体、直观,运用于教学有助于阐释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深奥的理论问题,更好地发挥课程的功能与作用。在课程教学中,武汉科技大学在不增加教学时数、不减少原教学内容、不冲淡教学主题的前提下,把教材内容和校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更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配合学工处、宣传部等相关部门,举办校史讲座、新媒体宣传校史、校史人物雕像树立等活动。

总之,思政课教育强调入脑入心,让荆楚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就是让学生体验荆楚红色文化这本鲜活教材,追寻荆楚红色文化成长的足迹,深入挖掘荆楚红色文化背后的故事,零距离理解思政课讲授的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优势互补,推进荆楚红色文化往学生的心里走,增强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也让荆楚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王国梁.论湖北红色文化的渊源、特色及地位[J].理论界,2007(03).

[2]叶欣明.荆楚革命文化对辛亥首义的影响述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05).

[3]张艳红,骆飞莉.荆楚文化的精神特质、时代价值与传承创新[J].学习与实践,2018(11).

[4]杨娜.试论校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及发展方向——以西安科技大学校史教育为例[J].新西部,2018(23).

[5]季卫兵,刘德胜.高校校史教育的功能、内容与途径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4(07).

[6]陈伟斌.隐性德育视角下高校校史教育体系构建[J].城建档案,2016(12).

基金项目:2018年湖北教育厅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8260),2019年湖北教育厅   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19ZD101)“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感的机制研究”。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思政课教学
中职思想政治课隐性教育探讨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
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抗战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