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风建设:高水平传媒大学建设的教育管理视角

2020-08-20施卫强池俊杰

文教资料 2020年16期
关键词:学风建设教育管理

施卫强 池俊杰

摘   要: 不同的学校、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学风问题都存在差异。为探究学风建设与学校类型、学校发展阶段的关系,找准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学风建设之道,选择艺术类高校中较具代表性的浙江传媒学院,以创建高水平传媒大学为背景,结合近三年(2016年—2019年)的学风数据,发现学生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内部治理体系不尽合理、教师对课堂的管理程度高低不一、学风问题的多样呈现等问题,从教育管理的视角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学风建设    高水平传媒大学    教育管理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上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1]这一论述阐述了学风建设之于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高校学风,从广义上讲,包含了教师的治学精神、教学风气、工作作风和学生的学习风气、学习习惯、学术态度及校园的学习氛围等。从狭义上讲,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本文侧重探讨学生的学习风气。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的精神风貌的体现,凝聚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术气质。抓好学风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保证,学校的快速发展更离不开高质量的学风建设。但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学风问题往往是最普遍的,影响高校学风的因素是多样的,学校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遇到的学风问题也是不同的。为了探明高校学风建设的门道,学界对高校学风问题的研究有很多,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对改善高校学风起到了作用。但高校间由于办学层次、培养目标、育人理念、培养模式、地域差异、生源来源、发展阶段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在各校学风呈现上,除了可能存在学界已经提出的部分共性问题外,还存在一些差异性问题。为此,如何找到最适合的学风建设路径,如何在学校发展的当前阶段解决好学风建设问题,是摆在高校面前的现实问题。作为素有“北有北广,南有浙广”之称的浙江传媒学院,在经过40年发展后,于2019年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时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的目标,意味着学校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的阶段势必会有新的要求,新的阶段也会遇到新的问题。在卓越传媒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发挥学校的最大育人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这些问题都离不开一个主题,就是学风建设。基于此,本文从教育管理的视角,结合近三年(2016年—2019年)的学风数据,对学校学风进行总体分析,以期为学校发展提供参考,也为高校学风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一、文献综述

高校学风问题一直是学界的热门话题,相关研究较多。从研究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宏观层面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郑家茂和潘晓卉(2004)[2](39-43)及韩延明(2006)[3](19-24)等,都是从整个教育的宏观层面研究学风问题的。还有一类是从具体学校或者某个类型学校入手进行研究的,如王进欣等(2014)基于江苏师范大学学风报告数据对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因素进行了分析[4](15-19)。类似以具体高校为例的学风问题研究也有一些,绝大多数都是从样本高校的实际出发进行研究的。除了以具体高校为样本进行研究外,还有许多学者根据学校性质或地域范围等进行学风问题的分类研究,例如民办高校的学风问题、独立学院的学风问题、职业院校的学风问题及体育类院校、艺术类院校等行业性院校的学风问题等。如苗洪霞等(2016)选取山东省10所高校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学风建设影响因素在院校类别层面表现出多种差异性[5](51-58)。这些研究都是从一个特定范围出发,能够较为容易地找出学风的一些共性问题,例如学生学习动力弱、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合适、教师教学质量跟不上、社会风气影响大等。

从研究对象来看,有学生党员的学风问题研究、学业困难生的学风问题研究、留级生的学风问题研究等。这些研究更加细化了研究背景和明确了研究对象,能够较为直接地指出某类群体的学风特点。从研究视角看,有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出发的,有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有从学校制度层面出发的,有专门研究高校党建与学风关系的。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学风影响的众多因素而形成的。与国内研究不同的是,国外学者对高校学风的研究相对集中在学术诚信和学术责任等方面。

可见,高校学风问题不仅有共性的问题,还有个性的特征,不仅有长期存在的頑疾,更有阶段性的病情。从已有研究来看,大多从理论层面和宏观层面进行研究,相比起来,实地调查研究和样本高校研究相对较少。其次,提出的对策建议较为宽泛,不够深入和具体,可适用性不强。再次,将学风建设问题放到学校发展阶段中进行研究的视角还较为少见。基于此,选择浙江传媒学院作为研究对象,从学风建设和学校发展的关系出发,结合学校现阶段发展实际,进行学风问题研究。

二、学风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一)学风建设是高校办学水平的直接体现

高校的学风是随着高校发展不断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的永远充满生命力的现象。高校学风建设与高校办学水平与有着密切的联系。办学水平通常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水平、办学能力和效益、校园建设、办学条件等各个主要办学环节的综合体现[6](23-27)。这些环节的运作离不开教育的主体——学生。学生在学校能赋予的最优条件下能否学有所成、能否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学生在校期间是否真学、要学、会学、敢学、善学。正与学校的学风息息相关。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看,一所学校的学风好坏与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的高低是可以画等号的。例如北大、清华等一流学府,在普通民众的认知中学风必然也是一流的。若一所学校的学风混乱、风气不正,自然就会让人对该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产生怀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学风直接体现出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

(二)学风建设是高校内涵建设的主要引擎

内涵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高校内涵建设主要包含学校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师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抓好内涵建设往往需要举全校之力全方位、多途径、高能效地实施相关举措。在学校的人才培养、学校文化、学校理念甚至教师素质等方面,实则都可以通过学风建设这个主要引擎进行提升。通过学风,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出学生的理想是否高远、信念是否坚定、价值观是否健康、行为是否符合准则。同时,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校的教学供给是否合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学校的发展实际。因此,抓好学风建设不仅能够缓解学生学习层面的各类现象,还能够很大程度上反哺学校的内涵建设。

(三)学风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抓手

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第一标准。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质量更是诸多高校在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的核心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由许多方面组成,较常见的如建设规划与培养方案、专业基础条件、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与教学成果等。单从这些指标的设立来看,几乎每个指标都与教学有关,都与课堂及学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本质上看,学校学风会对这些指标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抓好学风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抓手。优良的学风不仅能直接从教学成果中得以体现,更能从深层次推进课程、学科、专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在实践锻炼、管理育人上获得直接收益。

三、当前学风建设中的问题与成因

(一)当前学风建设中的问题

1.学生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7]其中提到的“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现象,在普通民众和广大大学生心目中是切实存在的,部分高校本科毕业的“难度”的确不是很大。这样的现象和思想,无形中会对即将进入大学和已经进入大学的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相对自由宽松的校园环境里,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动力极易受到影响。与此同时,社会上的某些思想在无形中影响大学生,导致学生思想认识上有偏差。

2.内部治理体系不尽合理

学风的好坏一方面是靠学生的学习自觉,另一方面需要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当前,浙江传媒学院在学风建设上存在管理模式陈旧、管理制度落后、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比较突出的现象如学校与二级学院在学风督查工作中的职责权重不明晰、教学与学工等职能部门间在学风督查中缺乏合力、部分任课教师与行政管理教师之间配合程度不高、二级学院学风检查的主体意识和自治能力未能得到充分释放、各级层面的学风检查手段相对单一、相对应的奖惩制度不尽完善等。

3.教师对课堂的管理程度高低不一

任课教师对课堂管理具有主导地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及参与课堂管理的程度都与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等直观体现课堂学风的指标息息相关。不难发现,高校的课堂管理肯定不及中小学的课堂管理那样严格,造成这种印象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任课教师出于对大学生行为自觉的信任、任课教师的课堂管理形式更丰富、部分任课教师的事业重心倾向于科研、部分教师缺少相应的管理经验等。汪宙峰[8](247-251)等(2018)在研究中也提及了上述现象。这种印象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一旦任课教师对课堂缺乏管理,导致学生旷课、迟到、在上课期间玩手机、睡觉等,久而久之既影响课堂氛围又阻碍学生成长。

4.学风问题的多样呈现

由于高校学科门类众多,专业分布广泛,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专业之间,由于涵盖的特性不同,呈现的学风情况也存在差异。浙江传媒学院涵盖艺术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五大学科门类,由2016年—2019年的学风数据来看,艺术类学生的整体到课率明显低于非艺术类学生。从横向对比来看,专业课的到课率明显高于公共课,必修课的到课率明显高于选修课,小班课程的到课率要相对高于大班课程。从纵向来看,低年级的到课率明显高于高年级。

(二)当前学风建设问题的成因

1.时代因素

任何问题的呈现或多或少都会受当时大环境的影响,高校学风问题也不例外。当今社会,学生中存在的認识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产生了较大影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力不足、自我提升意识欠缺、自我约束能力薄弱等。

2.管理因素

高校间学风问题的差异除了生源的原始差异外,还与各高校的管理制度有很大关系。当前,浙江传媒学院在本科生学风管理上,管理手段相对单一,仅仅通过日常的学生检查和不定期的学风督查相结合,管理效果显著。在学风管理的制度建设上,包括二级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各级管理人员、任课教师等与学风建设相关的各类主体的职责还没有明确的书面分工,往往是导致学风建设效果不显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没有明确的分工和具体的职责,整块工作缺乏共建共治的合力,更缺乏能宽能细的张力。除此之外,对于日常学风的检查结果的运用除了占据各二级学院每年度文明单位考核的相应比重外,没有更明显的激励和惩罚机制。

3.专业因素

在前文分析学风问题的多样呈现中,有提及艺术类学生和非艺术类学生学风情况的比较。浙江传媒学院由于艺术类学科相对占比较多,同时由于两校区学科分布相对集中,容易使学风的问题呈现与专业的结合程度体现得更突出。在旷课、迟到、上课玩手机等学风问题的呈现当中,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思想活跃,容易出现自由散漫现象、纪律约束性较差、自我意识突出等特征。刘敏(2014)在对影响高校艺术类专业学风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时也提出了类似观点[9](67-68)。

4.教师因素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之所以把教师因素单列,是因为学风问题来自于课堂本身,课堂的第一责任人是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对课堂的管理程度会直接影响本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若任课教师只管课堂教学而不抓课堂管理,除非课堂本身的吸引力已不需要投入额外的管理精力,否则势必会让约束能力差的学生养成迟到、旷课、上课玩手机等不良习惯。教师主动管理的倾向、课堂管理的方式、教学水平、课堂教学的投入程度等都是对课堂管理和课堂学风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四、教育管理视角下的学风建设策略

(一)学风建设要在总目标下实现制度化管理

邓小平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0]可见,制度有好坏和合理之分。在学风建设上,如果只是单纯地、盲目地制定高目标而没有一套完善合理的制度,那么可能不但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为此,我们必须在抓好学风建设的总目标下进行制度化管理。要通过出台全校层面的制度统一思想,在制度的制定上明确各级管理主体的职责界限,从多方协同育人的视角深化教学与管理的联动,更要花大力气协调教师教学权力和行政管理权力的平衡。同时,还要对现有有利于学风建设的各类制度进行优化和坚持,例如寝室联系导师制、领导干部进公寓制度等,要努力发挥这些制度的最大效用。

(二)学风建设要在大背景下实现差异化管理

由于学校的学科门类众多、专业间生源存在差异、课程内容上有明显区别等因素,学校的学风建设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还需精细化和差异化管理。学校要在学科的大背景下构建差异化的管理模式,让真正的管理中心下移到二级学院,鼓励二级学院针对各自学生的不同特点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教育方法,灵活调整和科学制定合理的分类考核细则,努力做到既注重顶层设计,更尊重基层首创;既进行上层推动,又实现管理自治;既有率先突破,更有整体提升。另外,二级学院在具体学风建设中,还应该利用好差异化管理的原则,可以通过抓好典型教育、个性教育、素质教育、互动教育等多种方式不断丰富和完善学风建设途径。

(三)学风建设要在大格局下实现常态化管理

大学不是一天建成的,知名大学、一流大学更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都是经过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积累而成的。因此,在哪个阶段做哪些事,怎么做才最有效,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就拿学风问题来讲,要想通過一套制度一劳永逸显然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常态化、持续化的管理,才能保证学风建设效果。为此,学校可以通过齐抓课堂管理和线下教育两条主线筑牢常态化管理的基本防线,可以通过学生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常态化管理的基础手段,可以通过着重培养学校整体的追求和探索真理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辅导员、生活指导老师、教学督导等各类队伍建设提升常态化管理的专业内涵。

(四)学风建设要在数字时代实现智能化管理

信息技术的变革已经席卷了多个行业,教育行业也在其中。如何通过技术手段高效破解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各类难题,一直是高等教育者思考的问题。在学风建设中,要想破解上课迟到、旷课、上课听讲不认真等问题,部分高校和社会机构研发出了很多科技感和技术化的工具,例如二维码扫码签到、人脸识别点到、智能AI人工提醒旷课等,都已经相对成熟地在部分高校使用了。这些饱含技术特性和智能水平的先进技术正是当前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需要的有效管理补充形式,应该加大研发或买进力度。同时,应该在智慧校园建设的大框架下通过各类诸如学工系统、教务系统、请假系统等加强对学生考勤数据的研判和分析,探索出更多具有针对性的学风建设对策。

结语

学风建设作为高校日常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现实呈现能够反映出很多问题,诸如学校管理体制是否科学有效、教育管理是否有效结合、育人理念是否执行彻底、育人效果是否如期呈现等。窥一斑而知全豹。虽然单从学风建设情况判断学校发展的状态有以偏概全的意味,但是不难看出,从学风建设的视角出发能够“诊断”出许多现实问题,类似这样的视角其实还有很多。高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硬骨头”,碰到很多“真钉子”。在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征途中,我们要多发现这样的问题,多思考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多努力避免这些问题,力争使日常学风既能够体现传媒特色,又能够彰显一流水平,在奋进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传媒大学目标的同时使浙江传媒学院成为新时代传媒类行业特色院校的模范样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郑家茂,潘晓卉.关于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4).

[3]韩延明.学风建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4]王进欣,王今殊.高校学风建设关键因素分析[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5).

[5]苗红霞,王志华,刘群.高校学风建设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6(9).

[6]符宗胤.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引导普通高校自主办学[J].中国高教研究,1994(12).

[7]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6/22/content_5300334.htm.

[8]汪宙峰,杨洋,唐章英.浅谈高校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现状和应对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39).

[9]刘敏.新时期影响高校艺术类专业学风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4(02).

[10]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本文系2018年度浙江传媒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创作课题,项目号:Z431B18506。

猜你喜欢

学风建设教育管理
关于民办独立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
ERP系统在成人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