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

2020-08-20柳路行杨继文

文教资料 2020年16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庭教育

柳路行 杨继文

摘   要: 中华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主要传承内容是道德教育、美德教育和人文教育。道德教育主要指“德教”与“修身”合一、“知道”与“笃行”合一;美德教育主要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蒙以养正、四维八德等;人文教育处世之道是和而不同、教育之道是因材施教、教化之道是道之以德、为人之道是文质彬彬、美学之道是形神兼备。这些传承内容对促进家庭幸福、家庭成员健康成长、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家庭教育    传承内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就是家长通过身传言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式,对子女施以一定人文教育影响,并使家庭成员相互影响的文化社会活动。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非常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家庭教育,一是凝聚家庭合力,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形成把家庭个体之间,家庭个体与他人、群体、社会、自然有机联系的文化关系;二是理顺人际关系,促进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形成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文化态势;三是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家庭中实现文化价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内容

(一)道德教育

1.“德教”与“修身”合一

“德教”是中国古代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孔子是德教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论语》可以说是德教的儒家入门教程;孟子是德教的推广者,梦想着“沛然德教溢乎四海”理想图景,《孟子》一书处处闪烁着德教的光芒。刘劭在《人物志·材能》中明确根据人才不同材质而分类出“有德教师人之能”[1],康有为在《大同书》中也有“若其公理乎,则德教、智教、体教之外,以实用教为最重”[2]的论述。其实,德教一直贯穿古代家庭教育、私塾教育、社会教育的全过程,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对个体的一种重要规范、约束、熏陶、教育和影响方式,有明显的社会性、集体性及一定程度的强制性。

“修身”是中国古代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说文解字》释义“修身”云:“修者,饰也,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强其所不足;身者,躯也,凡身之属皆从身。”[3]《大学》提出“修身为本”[4]。《论语》指出“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有贤。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5]。朱熹、王阳明也有很多关于修身的论述,曾国藩更是通过日记方式践行修身。其实,“修身”就是每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法则,是个体内在的道德良知的自我觉悟及自我品行的不断淬炼。

把“德教”与“修身”合一,突出了以规律、规矩、规范、秩序、制度为外在要求的道德与良知、德行、修养、素养为内在要求的修身之间的合二为一。孔子倡导“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孟子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大学》则提出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主要内容的“内圣”修身方式和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要内容的“外王”修身方法;道家与儒家对“德教”与“修身”的观点方向、方法有所不同,但非常强调“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6]。(《道德经》第五十四章)。将“德教”与“修身”合一并落实到当代家庭教育,对于家庭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2.“知道”与“笃行”合一

“道”是中国古代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德教纲领和核心,是一切关系的总和。无形的道体现为有形的德,所以“知道”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即要通晓天地运行之道,深明人世变化之理,悟透本性光明之体。“笃行”是“修身”的必然要求,是将所掌握的“道”明确为德并落实在现实生活中。

将“知道”与“笃行”合一,贯穿了中国古代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的全过程。《论语》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7]《管子》曰:“闻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8]苏辙《答徐州教授李昭玘书》将“知道”注解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将“知道”与“笃行”合一到登峰造极境界的是王阳明,他认为知是行的开始,行为知的结果,强调两者不可分离,并提出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心学四句教。

在教育“细胞”的家庭中将“知道”与“笃行”合一,充分挖掘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对于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美德教育

美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具体化和表现方式。家庭教育中主要有:

1.自强不息的美德之魂

自强不息,来源于《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9]这四个字是乾卦内涵的高度概括,作为清华大学的校训上句,是清华大学乃至中华民族外在精神“上”的高度概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之魂,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上”字下面的一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的一短横是指示性符号,表示位置在水平线以上这一概念,一竖代表方向,向上。这个字,作为名词,有高处、上面的意思,作为形容词,有上等的意思,作为动词,有向上、上升的意思。“上”字,最基本的意思是,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一生都不要忘记,要上进不止。

2.厚德载物的美德之根

厚德载物,来源于《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四个字是坤卦内涵的高度概括,作为清华大学的校训下句,是清华大学乃至中华民族内在定力“止”的高度概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之根,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上”,经常要加一个竖,叫做“止”,适可而止,有原则,有底线,有抱负和追求。任何事情在求上进的过程中,都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有原则和道德底线。比如教师的“止”就是教书育人,医疗工作者的“止”就医治患者的生理、心理疾病;法官的“止”就是廉洁执法,公正司法,官员的“止”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

3.蒙以养正的美德之神

蒙以养正,来源于《周易》的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蒙卦主要阐述了教育主客体如何相互良性运行及互动的方式。《序卦传》:“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这里的“蒙”和西方教育中的“蒙”含义不同。西方教育所谓的启蒙,在很大意义上首先认定教育对象本身是蒙昧的,有原罪的意味。蒙卦中的“蒙”之所以蒙昧,是因童蒙未发而被外在东西遮蔽,如镜之蒙垢、目之蒙翳,若将垢和翳剔除,本体自明。如何剔除,核心和关键是一个“正”字。止中有上,上中有止,终始为“正”字(凡是汉子有上面一横下面一横的,一横意为顶天,下横意为立地。做人就要不偏不倚,顶天立地,堂堂正正),意为不偏斜,平正,符合法则与道理,亦即《中庸》所谓“致中和”,如此,则必然“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讲,蒙以养正是中华民族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发力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之神。

4.四维八德的美德之精

礼义廉耻是社会个体对外交际向内省察的标准和规范。其中,礼义是社会个体对待他人的行为标准,即文质彬彬,取舍有道。廉耻是社会个体省察自身的良知约束,即方正无私,有耻且格。八德是社会倡导并且人人必须遵循的八种德行,孙中山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倡导者[10]。忠即忠于国家,忠于职守;孝即孝敬父母,孝敬老者;仁即宽厚忠恕,敬业乐群;爱即兄友弟恭,扶危济困;信即诚实守信,信近于义;义即坚持正义,保持节操;和即和谐和睦,和而不同;平即和平太平,平淡冲和。可见,四维八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精华,理论内涵是《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集中体现是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践行要求主要是处理好上下级、父母、兄弟、夫婦、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三)人文教育

1.处世之道:和而不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处世之道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内容,主要是和而不同。“和”即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同”即相同事物的叠加。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其实,和而不同即在人与人之间相处时待人要和谐友善,但不求与对方苟同,最好的方式是“志同道合”。

在家庭教育中汲取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对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意义重大。

2.教育之道:因材施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教育之道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内容,主要是因材施教。因材,即依据资质;施教,即施加教育。因材施教指教育者针对受教育者个体身心、年龄、兴趣、志向、能力等不同状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差别化教育教学,促进受教育者获得最佳发展。孔子是因材施教理念的大家,如弟子问“闻斯行诸”(《论语·先进篇》),回答有的是“有父兄在”,回答有的是“闻斯行之”,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在家庭教育中汲取因材施教的人文精神,要求家长理解、尊重孩子的不同个性,不能从成人的角度要求孩子,不能以其他孩子的水准要求自己孩子的水准,更不能以他人的优点对比自己孩子的缺点,“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须知有些孩子所谓的“笨”,也许是兴趣爱好不同,也许是花期不同。因材施教对促进孩子健康发展、增强孩子自信、实施公平教育意义重大。

3.教化之道:道之以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教化之道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内容,主要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意为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同化百姓,百姓有羞耻之心且会归于正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又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见孔子认为在教化中应德法并重,但道德礼制教育起基础性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汲取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人文精神,家长要做道德的模范,注重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不能一味对孩子进行规范或惩戒,并不能起到治本的作用。须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4.为人之道:文质彬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为人之道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内容,主要是文质彬彬。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孔子认为,质超过文就粗鄙,文超过质便虚浮,文和质要协调恰当,才可以成为君子。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人类朴素的本质,“文”则指文化的累积。“质胜文则野”是指人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文胜质则史”是指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只有“文质彬彬”,文化的发展才能与人的本性相一致。从个人修养的角度而言,“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是指文化的修养。“质胜文则野”是人若没有文化修养就会粗俗;“文胜质则史”是指人若过于文雅就会显得酸腐,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忘了做人的根本。

在家庭教育中注重汲取文质彬彬的人文精神,才能培养既有文化修养又不迷失本性的谦谦君子。

5.美学之道:形神兼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学之道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内容,主要是形神兼备。“形”与“神”一直是中国传统美学独特的理论和范畴,“形”是指直接诉诸审美者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的审美对象的外部外形、色彩、声音等特征,“神”指深层次感染、感动、感化审美者心灵的审美对象的内在精神、气质、品格等特征及诱发的审美者的审美想象空间。中国传统美学历来主张寓神于形,以形传神,形神兼备,使事物外部特征与内在本质辩证统一。在家庭教育中应注重汲取形神兼备的人文精神,培养孩子高雅蕴藉的美学气质,使其追求有意境、有境界的智慧人生。

参考文献:

[1]刘劭.人物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2]康有为.大同书[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7.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王国轩,译注.大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3.

[6]老子.道德经[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

[7]王国轩,译注.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13.

[8]管仲.管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9.

[9]杨天才,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0]孙文.三民主义[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2.

[11]陈鹤琴.家庭教育与父母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该论文为甘肃省教育厅2019年度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甘肃省高职院校校园中的传承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gszyjy-20)阶段性研究成果及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家庭教育专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内容和途径研究》(项目编号:GS[2019]GHBZX368)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庭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