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心理准备

2020-08-19李娅雯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48期
关键词:创新者心理品质创新能力

李娅雯

[摘           要]  能力源于意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最根本在于与之相关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唯有使之完成前期的心理准备,才有可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质,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从心理培育的角度深入分析挖掘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原理和方法。

[关    键   词]  大学生;心理准备;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8-0208-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其特殊性,因为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技能,而是带有很强抽象色彩的一种先天潜质。充分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创新能力,关键就在于调动他们参与创新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一、创新能力形成的根本是心理基础的培养

创新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先天属性,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就会发现它其实就是一部亘古不变的创新史。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个体在社会中立足发展的一种必备的人格特征。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空泛的教育实践活动,它不应该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模式,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于自身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而并非外界的灌输和教诲。人为地设定一些经验性的条条框框来进行辅助反而会禁锢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创新能力会自发地形成,它仍然需要前期的引导和开化。

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根本是心理品质的培养,唯有使他们建立与创新相关的心理素质基础,养成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才能打通创新能力形成的“任督二脉”,使他们在探索周围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创新能力。因此,脱离心理培育而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注定只是一种脱离根本的“空中楼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起点是心理基础的培养。

二、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心理因素

(一)安惰漠然心理

缺乏创新的主体意识,对参与创新活动持有一种旁观漠然的态度,是制约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当代大学生整体创新能力低迷是因为大多数人并没有参与到创新活动当中,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缺乏主动的创新意识,源于对待创新的错误态度。在高等院校当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并没有把自己真正当作是民族创新事业中的一员,他们偏颇地认为创新只是科研工作者才应具备的一种素养,而安于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的现状,对现实中所存在的矛盾表现出一种惰性。

(二)畏难不前心理

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已经正确地认识到创新能力对于自身、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但由于存在畏难心理,所以只能徘徊在创新世界的大门之外。存在这种心理是因为没有摆正自身的位置,对创新活动往往投以的是“仰视”的目光,缺乏参与到其中的自信心,所以对自身的能力存在着怀疑的情绪,迟迟不能勇敢地迈出进行创新实践的第一步,无法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使自身变得羽翼丰满。

(三)自我否定心理

创新的过程不可能是一路平坦的,特别是对于刚刚参与创新实践的大学生来说,最初的阶段往往是最困难的时期。他们可能会在进步的路上停滞不前,或者会在创新中面临众多的困难和挫折,遭受许许多多的失败和心理上的打击。这个时候最容易使他们心里滋生出消极、放弃的情绪,再次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既而否定自我,不愿再进一步尝试和努力,也就不能运用自身创造力解决问题、在困难的情境中爆发出自身的潜能,使自己获得提高。

三、决定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心理品质

(一)主动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的形成源于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只有去主动参与创新,养成迫切的创新愿望,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创新实践当中,进而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首先表现为强烈的创新兴趣,正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怀疑,以及对周边环境的怀疑,才促使大学生生成创新的动力。探求的欲望会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把创新内化为他们的一种心理品质和心理需要,然后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创新意识又体现为一种主体意识,即学生把创新作为己任的自觉意识。主体意识对创新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因为主体意识是主动性的前提,主体意识被激发以后,学生就会成为创新活动的发起者和控制者。陶行知先生说过:“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就是对主体意识最好的表述。

(二)敏锐的发觉品质

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创新机会,关键在于他们能不能抓住機会、利用机会,成为创新的主人。这就需要创新者具备一种敏锐的发觉品质,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找准矛盾的关节点,发觉创新的着力点。一方面创新者要对研究探索的问题具有一种灵敏的嗅觉。环境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创新点也无处不在。唯有时刻地保持高度的敏锐性,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局势中发现问题症结之所在,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另一方面创新者要具备敏捷的思辨品质。创新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实践行为,它更多地体现为人类意识的拓展和超越。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不断解释困惑的过程,它需要创新者去触及、去分析理解,在心灵的深处产生升华、迸出灵感,有时候要不拘于定式思维,要勇于突破禁锢,去探索发现真理。

(三)执着的探索精神

爱迪生说:“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如果说主动创新意识和发觉思辨品质是创新的基本心理需要的话,那么执着的探索精神才是主导创新活动走向成功的心理品质。创新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在能力,也是时代赋予每一个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但这并不是说创新是普及的,因为创新是一种深入的活动,所以这种深度决定了真正能在创新的过程中树立自我的人只是少数。它要求创新者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之后,做长期而艰苦的探索论证,它要求创新者执着于这种工作而不动摇,它要求创新者将创新当成一种生活态度在实践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四)坚韧的承受能力

创新是个不断尝试的过程,因此必然伴随着不断的失败,想要在这种摸索前进中触及真理的光辉,就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因为在否定旧世界的过程中,通常会遭受难以承受的痛苦,如果没有坚韧的心理素质,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轻则造成情绪波动,重则影响身心健康,一蹶不振。所以,良好的承受失败和化解痛苦的能力是创新人格的另一特征。要善于正确面对创新过程中的短暂挫折,学会在失意时平衡自己的心理,从而坚强地面对困难、开导自己、战胜挑战,达成创新路途中的柳暗花明。坚韧的承受能力是获得创新成功的稳固保障,是创新心理的重要特征,是创新实践者必备的高尚精神。

四、打牢大学生创新心理基础的有效途径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打牢他们的创新心理基础,包括形成准确的自我认识、激发自主创新意识、培养高尚的创新品质。高等院校不能仅仅以传授已有知识为目的,而是要在促进大学生完成创新心理准备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大力教育,激发热情

每个大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他们的潜能,鼓励他们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院校首先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向大学生灌输创新的主体思想,让他们知道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每个人都是创新的主人,这样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价值观,激发出他们对创新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在学校内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创新氛围,对学生施加无形的影响,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大胆创新,做到“人人是创造之人”。

(二)有效引导,积极鼓动

除了为大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保障之外,高等院校更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对大学生创新心理的培育上。因此,就不能满足于仅仅充当一个鼓动者的角色,还要在大学生参与创新的过程中引导他们的情绪发展、保护他们的创新热情。对于开始投入创新实践中的大学生而言,最初尝试的时期是一个微妙的阶段,他们可能会受到许多困难的影响,院校要适时地进行专题教育,对大学生进行辅导,更重要的是消除他们在心理上的障碍,鼓励他们继续参与。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想方设法把自己融入学生中间,使自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位听众、一位合作者、一位指导者,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三)多方激励,广泛推崇

当代大学生独立自主意识较强,内心往往有迫切树立自我的愿望,渴望被外界所承认。因此,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心理的過程中,要充分地利用这一心理特点,给予他们多方面的激励,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身上的潜能。首先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采取大力度的激励举措,可以鼓励大学生的创新行为,调动更多人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其次要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成绩进行推崇,在他们心中树立一种荣誉观,对创新意识进行广泛的发扬。

参考文献:

[1]薄天源.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创新能力[J].职业时空,2007(9).

[2]柴铭姝.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J].科技咨询导报,2007(16).

[3]郭玲.创新能力中的心理品质培养[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3).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创新者心理品质创新能力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苏省儿童七项心理品质调查报告(下)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教师行为的改变
基于Bass模型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扩散实证分析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
《创新者的培养》
把握中国的创新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