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江北”时代的滁宁经济战略合作研究

2020-08-19朱晓俊张凤云

全国流通经济 2020年14期
关键词:制度创新融合发展

朱晓俊 张凤云

摘要:“大江北”战略是在滁州与南京江北新区两地经济往来日益密切、经济融合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提出的。滁宁两地应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级新区等国家级战略在“大江北”区域叠加的机遇期,从制度创新、产业对接、空间规划、公共服务等领域加强合作,以促进区域经济融合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大江北;制度创新;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20)14-0116-02

一、“大江北”战略理念的背景

“大江北”战略是在南京江北新区于2015年6月27日获批为国家级新区背景下,滁州为进一步融入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推进滁州地区与南京江北新区协同发展,同频共振而提出的发展战略[1]。狭义的“大江北”区域由滁州毗邻江北新区的扇形区域构成,广义的“大江北”区域由江北新区和滁州两地的毗邻区域共同构成。南京江北新区与滁州相毗邻,交通互联,产业关联度逐年提高,为“大江北”区域经济融合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滁州与南京经济往来由来已久,早在2003年南京都市圈正式成立之时,滁州市就成为首批加入南京都市圈的六个城市之一。2005年,滁州提出东向发展战略。201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获批,加快了滁州承接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的步伐。2015年,江北新区获批为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为深化滁宁经济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2017年,滁州将对接江北新区,共同发展“大江北”区域作为滁宁经济一体化,实现滁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2018年12月宁滁城际轨道正式开建,进一步拉近了两地的距离。至此,在两地政府的推动下,滁宁经济合作由点到面,由浅入深,不断扩展和深化。

二、“大江北”时代下滁宁经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江苏省首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成立以来经济增长率一直位于南京市各区之首,2018年经济增长率更是位于江苏省各市区的首位。同期,滁州市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9%以上,2019年滁州市实际经济增长率达到9.7%,位于安徽省各市首位。由南京江北新区和滁州地区共同构成的“大江北”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同时,经济发展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大江北”区域作为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国家级江北新区和国家级滁州市产城融合示范区等众多国家级战略的叠加区域,需要仅仅抓住利用当前的政策机遇,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京江北新区与滁州市接壤边界约为260公里,新区对外通道约2/3经过滁州,新区向苏北及内陆辐射首当其冲穿过滁州[2]。为抢抓这一机遇,滁州积极谋划,主动对接,编制了《滁州市产城融合示范区规划》《滁州市毗邻南京江北新区空间协调发展规划》,在沿江北新区边界建设产业园区,承接不符合江北新区定位的存量型产业向滁州转移。交通方面,启动了一批对接江北新区的国省干线改建工作,开工建设了宁滁城际轨道,建设了滁宁换乘中心,初步实现了公交无缝换乘。滁州下辖汊河镇毗邻规划建设中的南京北站,直线距离仅10公里,未来南京北站高铁枢纽建成之后可以对汊河经济形成强有力的辐射作用。

与此同时,为提升南京都市圈辐射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南京也积极呼应滁州,推动两地在多方面的合作。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等多所南京高校在滁宁高教科创城规划建设新校区或产业园区,南京琅琊路小学、南京儿童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也在滁州建立了分支机构[3]。在产业方面,宁滁两市在智能家电、装备制造、新型化工等领域产业关联度逐年提升。2019年10月份南京市政府和滁州市政府签署共同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启动两个宁滁跨界一体化示范区建设。2019年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全部位于江北新区,为江北新区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机遇,也为宁滁两地进一步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前景[4]。

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尚未结束,区域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给滁宁经济合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南京和滁州两地分属不同省份,经济政策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两地一体化带来了额外的交易成本。宁滁两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公共服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也给两地经济合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应对2020年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包括南京、滁州在内的各个地区采取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人口流动的措施,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蔓延,在短期内给区域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未来必须直面这些挑战,充分利用“大江北”已有的软硬基础设施,依靠制度创新推动两地经济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三、深化滁宁经济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大江北”区域的发展,离不开宁滁两地的共同努力。为此,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跨越行政区划的藩篱,充分利用当前的政策机遇,从制度创新、产业对接、区域空间规划、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加强合作,充分发挥两地资源禀赋优势,推动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1.加强顶层设计,降低合作的制度成本。“大江北”区域横跨宁皖两省,合作中容易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给两地经济融合带来一定的交易成本。为此,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冲破思想和行政区隔的藩篱,加强合作以降低合作中的交易成本[5]。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宁滁两地政府不定期联席会议、加强两地党政主要负责人互访、共同组建一体化的组织机构、协同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等方式,降低宁滁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成本,深化合作水平,实现制度收益。

2.明确经济融合的方向,强化合作重点领域。宁滁两地经济融合的方向是“一体化”和“示范区”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大江北”区域的政策红利,重点做好两地产业协同发展和园区联动规划,在产业链上形成高低错位、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格局,在两地边界区域共同建立一体化示范区,实现人才、资本、信息、资源的融合流通。产业协同发展应该是两地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要做好两地边界沿线区域的产业规划,特别是做好“顶山—汊河”“浦口—南谯”这两个宁滁跨界一体化示范区的规划与实施工作。这两个跨界一体化示范区的发展不仅能够有效推动大江北区域的融合发展,而且对其他长三角省际毗邻地区一体化示范区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优化空间规划,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滁宁两地地域相连,做好“大江北”区域空间规划,能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实现两地经济的错位发展与融合发展。在空间规划方面,必须从战略全局高度谋划和推进,要与省市“十三五规划纲要”相协调,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空间规划不仅包括两地边界区域的产业、园区、城镇规划,还应将交通路网与枢纽建设涵盖进去,在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两地已有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此外,空间规划应该是动态的,根据大江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适应性调整,才能更好发挥规划的引领带动作用。

4.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增强居民获得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过两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有助于两地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还可以提高两地居民的获得感。为此,两地需要进一步加强包括公共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合作。公共交通方面,加强公交换乘中心建设运营,加快滁宁城际轨道、滁天城际轨道的建设,实现两地公共交通的无缝对接[6]。教育方面,滁州可以在南京琅琊路小学苏滁分校、夫子庙小学乌衣分校等学校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更多的南京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在滁州开设分校。医疗卫生方面确定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等为滁州医保定点转诊医院,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入南京都市圈网上预约挂号平台,南京儿童医院滁州分院挂牌运营,推进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与南京鼓楼医院集团联合办医。在生态环境方面,两地可以联合开展大气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2020年年初爆发的疫情,强化了人们对社会治理重要性的认识。为此,两地可以相互借鉴,积极采用网格化管理、社区治理、邻里中心等形式,提升社会治理的质量和水平。

5.重视市场的作用,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参与。经济协同发展与一体化进程中,离不开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一方面,政府应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通过顶层设计与规划引导区域经济向着协同发展的方向演进,并通过制度创新来降低制度成本;另一方面,经济行为的主体必须让位于各类竞争性市场主体,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来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为此,一定要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引导“大江北”区域内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激发区域内各类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毛琪.宁滁共迎“大江北时代”[N].南京日报,2018-06-07(B01).

[2]陈祖勇.安徽滁州:实施“对接大江北”战略加速融入南京都市圈[EB/OL].(2019-04-29)[2020-02-26].http://www.chinaxiaokang.com/chengshi/2019/0429/676759.html.

[3]羅宝.滁州加快对接南京江北新区[N].安徽日报,2018-11-01(06).

[4]罗群.站在地球仪旁思考江北新区[N].新华日报,2019-09-02(17).

[5]滁州日报评论员.用开放的姿态拥抱“大江北”[N].滁州日报,2019-02-14(A01).

[6]张守哲.滁州进一步融入南京都市圈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2019,(12):54~57.

[注]基金项目:2019年滁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课题:大江北时代的滁宁经济合作战略研究(A2019011);2019年滁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课题(B2019014);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课题(SK2018B22)

作者简介:

1.朱晓俊,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新制度经济学。

2.张凤云,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猜你喜欢

制度创新融合发展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研究
制度视域下政府生态责任完善的法制保障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发展途径之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电子政务: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