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2020-08-15刘天壤邢希如

关键词:价值体系价值观特色

刘天壤,邢希如

(1 锦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2;2 锦州新闻传媒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辽宁 锦州 121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可见,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的关系,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其地位

2006 年10 月8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2]四个方面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3]。新时代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评价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这符合新时代的国家利益及其导向,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目标和取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经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导,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和理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不断提高党的思想理论素质以及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这是党的思想建设中的根本。”[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集中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等多种利益的诉求和愿景,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是凝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共识的思想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5]这一共同理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用15 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用30 年的时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精神是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共同理想的精神支柱,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6]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精神概括为“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5]其中,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并传承至今的价值取向,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发展,改革创新是广大人民群众价值取向的崭新形式。时代精神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引领时代的进步潮流,是社会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包括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引领中国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是应对国际上文化软实力激烈竞争的紧迫需要。”[7]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价值判断的标准和依据,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依托和导向,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彰显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立场和观点,涵盖了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原则和方法,是人民的思想、情操、品格、言行修养的方向和道德约束机制,反映人民对是非、真假、对错、美丑、荣辱的鉴别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奔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凝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我国思想文化建设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创新发展,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意义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从理论上概括了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要建立怎样的国家,社会治理达到怎样的理想状态,公民应具有怎样的素质,在我国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三个倡导的核心和最高层次,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国家发展的美好愿景和价值追求,并引领整个社会和每个人培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更加积极向上的科学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要实现富强的目标,政治建设要实现民主的目标,文化建设要实现文明的目标,社会建设要建成和谐社会的同时,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实现美丽的目标,就是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的价值观,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的社会建设目标,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在社会建设层面实现和保障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它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未来社会发展状态的总体构想,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对于社会发展的共同诉求,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条件。自由既是不侵害别人权利前提下的最大行为空间,又是在掌握客观规律基础上对客观必然的超脱;平等是在社会生产、生活、法律和社会关系上的权利和地位的相等的合理状态;公正就是公平正义,是社会良性运转的状态;法治就是宪法权威指导下的基本制度和秩序。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

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是新时代对每一个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国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每个公民个人品质和道德修养的底线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个人行为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美好期待。爱国反映个人对国家的依存关系和行为的价值取向;敬业反映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职业精神;诚信反映个人对待他人和社会的道德原则;友善反映个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品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知行的价值准则,是实现每个人全面而充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个人的德’,不仅要成为国家制度、国家实力、国家治理、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等宏观层面的价值引导,也要深入到琐碎但意义丰富、平凡但蕴含深刻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价值遵循。”[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加强自身修养,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共同取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二者在本质、方向和目标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都建立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都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都是为了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二者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凝练和概括准备了思想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就是要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引领道德风尚,坚定中国道路,通过举国上下共同的核心价值,凝结全民族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而为民族复兴创造条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只有全面、准确地把握二者的关系,才能凝聚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才能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才能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强基固本。

二者表现为理论与实践、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第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基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提供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目标,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弘扬中国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足以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概括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根源和实践的指南,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具体实践,二者构成了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践要求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上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原则和基本要求,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共同的价值取向追求、共同的历史传统和共同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指导思想、政治理想、爱国主义和伦理道德紧密结合起来,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社会要求以及人民愿望于一体,构成了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和总体框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具体要求。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上提出了实践导向和价值尺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实践中的具体目标和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上的具体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内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具体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国家建设、社会建设和个人素养方面坚持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实质与形式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简单概括的12 组词全面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时代与时俱进的最新概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最新表达形式。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时代国家建设、社会建设和个人发展目标的形式表达。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内容实质决定表达形式,表达形式依赖于内容实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 组词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便于社会大众广泛接受和认同。形式是内容的表现,三个倡导的表达方式是三个逻辑层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二者真正达到有机统一,共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二者是抽象概括和具体要求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抽象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明确了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四条底线,概括了新时代各项事业发展必须依据的理论基础、共同的理想、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评价个人品质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描绘了新时代我们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美好前景,画出国家未来的美好图景,社会的和谐美好,个人品格完善的具体要求和期待。二者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也是抽象和具体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表现。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价值观特色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特色种植促增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
1995—2010年间俄罗斯规范价值体系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