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学生群体特性分析与辅导员职业胜任能力要求研究

2020-08-15卢蓉陶玲赵飞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辅导员

卢蓉,陶玲,赵飞

(昆明医科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医学院校辅导员作为与医学生思想、学习和日常生活接触最频繁的一线工作者,除了具备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岗位基本知识和能力外,还需适应医学行业特色要求,熟悉医学专业特点,在充分了解医学生群体特性的基础上,明确职业角色定位,将职业意识、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构建与学生工作现实需求相匹配,遵循医学生成长规律,提升职业胜任能力,真正履行好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职能。

一、医学院校学生群体特性分析

1.学业负担重,兴趣爱好单一。医学是一门科学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要求医学生在校期间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实践能力。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学制包括3 年制、4 年制、5 年制、7 年制、8 年制多种层次,学历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同时,国家医教协同构建以“5+3”为主体、以“3+2”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1]。和其他学科相比,医学体系复杂,课程难度大,学制时间长,医学生学习任务重,学业压力大的问题更为突出。由于医学院校多数专业招录的是理科生,兴趣爱好相比综合性大学学生较为单一,基于繁重的学业现状,许多学生基本都是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学业紧张夹杂心情压抑,却无法找到合适宣泄方式和途径[2],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适和有效排解,增加了教育和管理的难度。

2.重专业学习,轻人文积累。医学是一门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的学科,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背景下,医疗服务的内涵不断丰富,医疗质量决定着医疗成效,医学人文关怀则能提升医疗服务温度。医学生未来职业对象是身心紧密相联、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人,医学生在校期间人文关怀、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培养和塑造是入职后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因素。然而,医学生多数是理科生,在高中阶段受到的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较少,进入医学院校后,往往埋头专业知识学习和临床技能训练,对时事的关注度不高,对政治理论学习的兴趣不大,对人文知识的储备不足。

3.心理素质差,抗压能力弱。医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关乎其自身的健康和发展,还会影响到患者及家属,影响到未来医疗工作中“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实际。由于在医学院校招生规模逐年增加的同时,并未对医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测试,致使入校的医学生心理素质参差不齐。同时,由于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过分强调高考成绩,弱化甚至忽视了心理素质的培养,加之不少医学生是因为家长的原因、就业的原因、专业调配等多种原因而被动选择了医学专业,入学前对医学专业的内涵和医疗职业的特殊性、风险性认识不足,没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入学后要么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要么因畏难情绪而影响学习,导致心理相对不稳定[3]。国内有研究显示,由于医学生的培养标准高,医科课程安排紧凑,记忆性知识点多,导致心理危机中的学业危机因子水平较高;同时,相比非医学生,医学生未来的职业特性与人的生命相关,面对疾病和生死,需要克制自己的情感,稳定自己的情绪,使得医学生对自我要求更高,容易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4]。

4.创新思维狭隘,创新能力不足。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我国医学生教育的重点和难点[4]。然而,我国高校对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起步晚、步伐慢,为保证医学生有足够基础知识储备来适应未来医疗工作的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需要在有限的时间中充分理解、记忆和内化,使得当前的医学教育仍是以“满堂灌”为主,缺乏系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理论课程中,授课教师倾向于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全部传授给学生,学生容易形成盲从心态;在临床实践中,学生只能生搬硬套,很难独立地发现、思考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与研究生相比,本专科学生时间和精力主要消耗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上,缺乏实践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探索发现的思维头脑,实验技能薄弱,动手能力不足。

5.就业形势严峻,职业信心不足。首先,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社会上对于医患关系的负面报道较多,医学生容易对临床实践及工作产生紧张感;在实习过程中,医学生会察觉入职不久的医务工作者将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容易产生微妙心理变化。其次,国家自2014 年初步探索并确定了以培养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5+3 的医学生培养模式”,规培和住培政策延长医学生的就业时间,学习时间延长、学习成本增高、学习难度加大、投入精力增加导致医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最后,各大医院对医生学历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公立医院招聘目前仍实行事业单位招聘流程,报考的医学生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而相对医疗卫生人才匮乏的基础和农村,很多医学生都不愿意去工作,造成了难就业和就业难的现象,导致很多医学专业的学生职业心态不端正,专业思想不稳定,最终改行投入到其他行业。

二、医学院校辅导员职业胜任能力要求

1.熟悉医学专业特点,构建多元知识结构,提高岗位胜任力。医学院校辅导员站在“立德树人”事业最前沿,辅导员的政治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职业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目前,医学院校辅导员专业背景参差不齐,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对医学生全方位素质培养带来一定局限性。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医学院校辅导员除了具备普通高校辅导员岗位基本知识和能力外,还需适应医学行业特色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只有熟悉医学专业特点,遵守医学生成长规律,在充分理解并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关心、教育和引导学生,才能更好地履行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职能。

2.发挥思想引领和组织协调作用,培塑医学人文精神,提高教育感染力。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背景下,时代呼唤有情怀的医务工作者,他们能真正热爱生命,坚持理想,不断丰富医疗服务的内涵,提升医疗服务的温度。医学生每一段成长过程,都可能化作生命中的烙印,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发挥难以预估的力量。因此,医学院校的辅导员应在充分尊重学生群体特性的基础上,主动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诉求,针对医学生人文储备不足的弱点,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主动设计和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5],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互融合,将理论和实际密切联系,用鲜活生动的时事热点和具体事项、真实案例启发、引导和教育学生,用思想政治理论指导学生解决实际困难,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帮助学生在获得锻炼和体验的同时,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树立热爱医学、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

3.遵循医学生成长规律,优化工作方法,提高“以心育心”影响力。辅导员作为医学生心理服务的重要提供者,承担着医学生心理服务的重要任务。首先,辅导员是医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者,需提高心理育人工作的预见性。在日常学生工作中,很多突发事件、危机事件都因发展隐匿难以察觉而被忽视,只有辅导员不断提高洞察力和预见力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规避风险。其次,辅导员是医学生心理问题的援助者,需提高心理育人工作的科学性。在日常教育引导过程中,只有辅导员注重积累心理学知识,有效运用心理学方法,明确医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才能及时给予有心理问题学生支持与援助,最大限度减少心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及心理问题带来的负面效应。最后,辅导员是医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者,需提高心理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在和学生的日常接触中,辅导员需鼓励学生参与积极正向的活动,引导学生正视疾病与生死,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体验和获得,帮助学生克服当下学业和未来职业中的畏难情绪,真正提升心理健康素质。

4.加强教学反思,强化实践指导,提高创新服务力。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空前活跃的同时,对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辅导员要珍惜各级各类培训、学习和进修机会,加强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学习和理论研究,学以致用,为开展教学和指导实践打好基础。其次,辅导员要积极承担医学生创新创业教学任务,主动参与指导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教学相长和实践锻炼的途径,和医学生共同成长,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和能力。最后,辅导员需加强与专业教师的沟通交流,保持关注医学领域发展动态,善于发现、总结和把握相关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医学生创新潜能,帮助医学生呈现创新成果。

5.做好政策引导,加强就业观和择业观教育,提高就业保障力。在大量医学生选择深造、转行的同时,中国基层缺医生的现状却未改观的现实情况下,医学院校辅导员需意识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就业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基层和农村已经成为吸纳医学毕业生的主阵地[6]。面对就业工作中不断涌现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新要求,医学院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需随着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变化。首先,辅导员要熟悉和掌握现行医学生就业制度、方针和政策,引导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择业意识和就业观念,将自身的价值实现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紧密联系。其次,辅导员可组织医学生到基层社区和农村中,通过国情社情考察,社会实践体验,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建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观念,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信念。最后,辅导员要将就业服务贯穿医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从入学伊始就致力于帮助医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转变就业观念,真正从知识、能力、思想、心理、信息等方面做好充分就业准备。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生辅导员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