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研究生资助平台的构建与体系化育人机制建设研究

2020-08-15卢东兵张浩轩

关键词:体系化医学院校资助

卢东兵,张浩轩

(1 蚌埠医学院 研究生院,安徽 蚌埠 233030;2 蚌埠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精英人才、创新专业理论、促进科研发展以及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重任。国家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投入较大,为减轻学生生活压力并提高教学质量,建立研究生奖助学金资助体系,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培养机制[1]。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因学科教育侧重点不同,出现了较多问题。近年来,医学研究生招生数量快速增长,增加了医学院校研究生管理工作难度,也使得学生资助工作与育人育才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因而,医学院校迫切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资助平台构建与体系化育人机制建设。

一、医学院校研究生资助平台构建与体系化育人机制建设的现实价值

1.降低学生生活压力,提高学习研究效率。研究生思想成熟与人格独立的特点使得其期望在硕士学习期间能够实现经济独立,减少向家庭索要资金次数,自主承担学费、住宿费以及生活费用等开支[2]。但在研究生期间,学生主要任务仍为学习与科研,缺乏个人经济收入,医学院校的高标准要求与学生自我意识成熟,使得医学研究生的学习与经济压力增大。医学院校研究生资助平台构建能为学生提供奖助学金支持,保障其学费与日常生活费用开销,减少个人经济压力,使其全面投入学习与科研中。

2.提供高效管控平台,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医学院校研究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还需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医学院校研究生资助平台构建与体系化育人机制建设能为医德医风与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管控平台,例如“三助”工作在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机会的同时能通过相关老师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使高校有针对性地面向受资助学生进行系统化思政教育,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社会主义医德品质[3]。

3.增加社会实践机会,加强专业操作能力。医学院校研究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还需有良好的临床实践经验,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一是学生学习科研任务重,时间分配不均衡,无法进行充分实践操作。二是医学院校教学资源有限,导师之间有差距,使得学生培养质量产生差距。学生能通过资助平台获取院校发布的各种实践机会,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同时,高校可调整管控实践内容,培养医学研究生专业操作能力。

4.提升社会适应性,促进全面育人。医学研究生作为医学行业接班人与未来建设者,在走出校园时需具备一定社会经验,提高自我社会适应性,进而实现由“学生”向“医生”的转变[4]。医学院校研究生资助平台构建与体系化育人机制建设能为学生减轻生活负担,提供更丰富的社会活动,进而提升社会适应性,促进高校全面育人。例如,高校通过助教、助研、助管工作实现多方位资助育人工作。

二、医学院校研究生资助平台的构建与体系化育人机制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1.资助资源有限,贫困生压力大。高校奖助学生资金主要来源为中央及地方财政划拨,高校需承担部分资金筹集工作,在国家配置给各高校经费总量有限以及学生基数不断增长的前提下,高校需合理分配资助资源,否则无法保障研究生资助质量,导致不公平现象发生[5]。医学院校研究生培养工作同样面临着资助资源有限的现实困境,目前,虽然医学院校实现了研究生全面覆盖助学金,但其金额相对有限,无法减轻学生生活压力。

2.缺乏资助管理体系,忽略思政教育。由于国家助学金没有考核标准,所起到监督与育人效果有限。目前,由于高校普遍缺乏资助管理体系,导致贫困生考核工作落实情况不到位,使得部分高校出现“争当贫困生”的现象,导致资助资金无法发挥真正价值[6]。资助工作协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由于在资助管理体系中忽略思政教育,使得学生无法正确认知资助工作的根本目的,甚至导致在学生群体中出现不正确价值导向,使得资助平台的构建与体系化育人机制建设难度加大。

3.资助工作不完善,育人内容融入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医学院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仅关注资金发放管理,未形成体系化育人机制,无法引导受资助学生形成艰苦奋斗、回报社会的思想观念。且由于资助工作中育人内容融入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出现“精神贫困”问题,产生懒惰与等待心理,在生活与学习中过于依赖资助资金,缺乏自力更生、创新发展的意识[7]。同时由于未对受资助对象进行思想引导,部分学生出现自信心不足、自卑心理,感觉自己低人一等,读研后仍需国家与家庭扶持,对自己未来发展产生困惑,缺乏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改变自我命运的主观能动性。

4.资助方式单一,育人效果不显著。目前,医学院校资助工作主要由奖助学金两部分组成,但在资助资金发放后缺乏对学生的跟进与反馈,使得医学院校研究生资助平台构建与体系化育人机制建设面临着资助方式单一,育人作用不显著的现实困境。资助方式单一使得学生出现为奖学金而阶段性努力现象,在思想层面未形成持续奋斗意识,获取奖学金后在学习、思想等各方面进取积极性下降,且部分学生在获取大量资金后肆意挥霍,忽略对奖助学金规划与管理,歪曲奖学金实际用途,未能发挥资助工作促进学生奋发向上的功效,导致育人作用不显著。

三、医学院校研究生资助平台的构建与体系化育人机制建设策略

1.加强贫困生信息采集,完成精准识别。贫困生精准识别工作主要包含身份识别与素质能力识别两项工作。首先,院校要做好贫困生身份识别认定工作。医学院校在进行资助学生认定时可参考建档立卡信息平台内容,根据高校所属地与各学生归属地间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差异以及学生家庭变故与地区灾害等情况制定具体量化标准。院校要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电话回访与实地考察,确保信息内容真实性。其次,院校要针对学生素质能力进行全方位调查,通过学习成绩、思想表现以及行为习惯判断其当前德智水准,识别其优秀与不足之处,便于以后进行德育考核。

2.搭建资助教育平台,拓展育人手段。资助工作最根本目标是培养受资助学生形成独立自主、奋发向上的思想意识,高校在开展资助过程中要融入育人内容,使其在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塑造自我人格、养成良好行为并提升自我创新创造能力。首先,高校可根据前期学生素质能力调查结果,针对受资助对象欠缺部分进行补足,并强化其优势与长处[8]。医学院校可根据受资助医学研究生各自研究方向与自身能力素养缺陷制定具有针对性与个性化提升计划。其次,通过资助教育平台时刻获取学生学习以及思想等方面变化状况,形成动态督促中心,在学习方面及时为其解疑答惑,提升其学习兴趣与动力,形成自我学习习惯与方法。在思想方面及时引导其认识自我、改变自我、突破自我,促使其养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并融入医德医风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形成社会主义医学道德。

3.构建资助考核体系,提高育人水平。有效的考核体系是督促对象向预定目标发展的根本方式。首先,医学院校应设定完整的资助考核体系,包含学业成绩、科研成果、思想道德、行为作风以及实践评价等多元考核指标,形成系统化育人机制,督促受资助学生全方位发展,使其形成正确思想观念与医德医风、塑造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全人格、夯实自我专业基础与理论知识,避免出现高智低能、德智失衡的现象。其次,医学院校应根据学生精准识别过程中素质能力评定结果,为其制定阶段性考核目标,并通过资助教育平台完成考核任务。高校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督促受资助学生逐步实现各级目标。

4.完善资助管理体系,实现全过程育人。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能促进各项工作协同开展,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保证工作效率与质量。首先,医学院校要明确资助教育管理运行流程。精准识别是资助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资助教育平台是落实学生提升计划的关键渠道,资助教育考核体系是提升育人目标的保障,通过阶段性考核方式,能完成对受资助学生的动态考核,实现全过程育人。其次,院校要组建独立资助教育管理团队,将受资助学生管理责任落实到位,做到一对一针对性管理。由于研究生在校期间与导师接触最为密切,资助教育管理团队应以导师为核心,并纳入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与宿舍舍友等人员,从各个方位了解学生变化状况,实现全方位资助教育管理[9]。最后,高校应落实资助效果检验工作。在受资助学生完成资助教育并顺利毕业后,院校应做好其升学、就业以及职业发展调查,对有需要的学生继续给予支持与指导,并根据反馈内容对资助管理工作进行优化,不断完善资助管理体系,实现全过程育人。

猜你喜欢

体系化医学院校资助
法典化视野中的慈善法体系化
历史决议的治理之要:党内法规的体系化和普遍化
保险合同法的体系化表达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