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家校共育新模式之策略研究

2020-08-14王圣颖

当代家庭教育 2020年19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课程体系

王圣颖

摘  要:在核心素养框架下,建构和谐的家校合作教育,有效联动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主要结合学校在家校协同共育实践中所作的创新与探索,介绍已形成的一些有效策略。

关键词:家校共育;FSC;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9-0030-0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随着社会对家庭教育的理性思考越来越多,家庭教育也逐渐演绎为热点的社会问题。因此,家校共育成为了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

我们学校作为新教育实验学校,在家校协同共育的道路上已经行动多年,形成了一些家校共育的有效策略。

1.完善体系,建构家校共育

如何更好的完善家校共育体系呢?我校进行了一些大胆创新和实践。

(1)成立学校FSC联合会

FSC联合会(family,school,community),是家庭学校社区联合会的简称。旨在通过不断发掘新的儿童实践教育渠道,把实践教育向社区教育渗透,带动家庭教育的转变,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儿童教育工作系统。

第一,丰富了校外课程基地。经过多层面的宣传,家长们明确了FSC成立的意义,积极申报所能提供和开发的社会课程资源。学校发展协会选择适合孩子们活动的课程基地,确定了电视台、科技馆、农场等20多家单位,作为FSC校外课程基地。

第二,创新了家校协同共育机制。学校以开放悦纳的姿态,鼓励各行各业参与到学校教育当中,建立了稳定的合作机制,实现了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机制创新,从而使青少年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课程中开拓视野,提升素养,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第三,创生了共育课程的模式。学校创生了“以儿童创想教育为核心,以主题化的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的课程模式。

每一学期,在家长和社会力量的配合支持下,各年级走进相应的课程基地开展活动,根据不同的多元目标,达到育人目的。

(2)成立班级家长委员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推进学校制度建设。每一学期,各班成立家委会,实现家校平等对话、共同议事。家委会组织的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增强了家校的凝聚力,使班级工作更精彩、高效地开展。

(3)成立“满天星”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一种新型的成人教育机构,也是优化家庭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授家庭教育知识,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等,能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我校“满天星”家长学校每学期定期开展系列讲座,提升家长素养。六年,我们不仅培养了一个个优秀的小学毕业生,也培养出一位位优秀的学生家长,这对于学生和家长的生命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2.丰富课程,激活家校共育

为激活家校教育共同体,真正实现其价值,我们在学校与班级、家庭与社会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程。

(1)创新班本课程,促进家长参与共育活动

各班可以根据家长资源和学生需求,自主开发实践课程,比如,二年级在学期末评价中突破了单一卷面考核的模式,创设了“星娃探龙城”项目化小课题研究考核活动。学生成立了研究小组,自主选择研究课题,确定研究方案。家长们自主申报课程导师,带领孩子们走进家乡开展探究活动,并指导孩子们准备汇报展示形式和内容。在家长引领下,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实践研究机会,得到了更充分的锻炼。

(2)成为课程导师,激励家长开发共育课程

每个孩子身后都有一个家长团队,他们职业、特长、工作场所等不同,形成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我校把家长作为学校的天然组成部分,激励家长成为课程导师,深入地参与到学校工作中,开设了特色鲜明的“家长课程”,进一步发挥家长的教育职能,和孩子们分享各具特色的课程内容。每一次家长课程,让孩子们接触到了书本以外的大千世界,在他们的心田,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3.同生共长,成就家校共育

學校与家庭在教育目标和价值追求上达成了共识,就能成就更美好的教育共同体。

第一,家校共育,增强了家庭对教育重视度。如家长课程,调动了家长们参与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动积极性,真正走进了校园,进一步了解学校教育,促进家校合作。

第二,家校共育,丰富了学校课程体系。打破了学校教育的樊篱,系统地将学校、家庭与社会结合,丰富了学校课程体系,给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实践条件。

第三,家校共育,培养了孩子们的综合素养。在浸润和体验中,有利于培养孩子们主动学习、探究科学等兴趣爱好和能力,并学会关爱他人、乐于奉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更优秀的综合素养。

第四,家校共育,增进了多方感情。当企业机构、家长参与到学校活动的过程中,在社区、家长与老师、孩子之间形成了一条条感情的纽带,增进了彼此的理解,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共同体的紧密联系。

家校协同共育—孩子们成长的基石!我们期待孩子们在教育共同体的助力下展开强健的双翼,在属于他们的浩瀚长空自由飞翔,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杨敏.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家校共育[J].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家校共育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