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子庄艺术特点探微

2020-08-14蒋志勇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34期
关键词:蜀山小景线条

蒋志勇

摘  要:陈子庄是一位独具个性和风格魅力的国画大家。他从传统入手,却又不泥于传统。生活是他的创作之源,其坚持绘画通“心灵”、得“机趣”,最后成平淡天真、机趣盎然之境。本文就从陈子庄的从艺经历入手,以其《蜀山小景》册为例,通过对笔墨、构图、设色及其画面的意境进行分析来阐述其艺术特点。

关键词:陈子庄;平淡天真;机趣盎然;《蜀山小景》;笔墨;构图;设色;意境

1 艺术经历

从陈子庄的生平经历中不难看出其一生崎岖艰难,而无论面对何种困难与压力,都阻断不了其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其艺术经历可归为三个阶段:启蒙期、沉淀期、高峰期。

1.1  1955年之前——启蒙期

1955年之前陈子庄将绘画作为兴趣爱好和养家糊口的工具。陈子庄生活的荣昌县是著名的折扇之乡,其父亲也正是一名画工,在当地画扇的商贩那也是小有名气。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耳濡目染,又加之勤奋,很快便学会了这门手艺。虽然此时其在艺术上还并未形成自己的艺术主张,但对其日后的艺术创作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陈子庄20余岁到成都,之后也开始有了卖画的经历,慢慢的与书画界接触频繁,再加上四川军阀王瓒绪的关系,亲眼目睹了绘画大师齐白石现场作画,并当面请议,也与绘画大师黄宾虹有过接触。正是这些经历,决定了其以后的艺术之路。

1.2  1955年至1968年——沉淀期

1955年陈子庄被调入四川文史馆做研究员,得以稳定工作。便是此时起,其开始潜心于绘画,游览名山大川,经常进入山区写生,画了大量的速写,并研读了许多中外美学名著。渐渐地,其作品中开始有了自己的特点,有了自己的艺术主张,勃发了其创作活力。这一期间,陈子庄在花鸟、山水、人物上均有涉及,但花鸟居多。

1.3  1968年至1976年——高峰期

1968年以后陈子庄开始大量的山水写生与创作。虽然,此时的陈子庄家庭遭受重大变故,生活过的非常艰难,但其都傲然置之。依旧闭门读书,与画作伴,思想升腾,胸怀更加开朗。修养的升华带来了艺术的精进,其绘画创作也随之进入了高峰期。作品面貌鲜明化,形成了平淡天真、机趣盎然的“子庄风格”。

2  艺术特点

2.1笔墨

中国画艺术从某种程度上说实际就是‘线条‘的艺术。“以线造型”是中国画艺术的特质,在中国画艺术中,绘画中的线条不仅表现外在事物的形,而且被赋予了更深层的精神性的意味。一方面来源于画家个性气质的反馈,一方面来源于书法性的独特的审美意境。陈子庄的艺术就充满了线性意味的特征。

从陈子庄的《蜀山小景》册中可以看出,追求简致的笔法和笔意构成他的作品的主要特色。《蜀山小景》册为陈子庄1971年所作,属其晚期代表作之一。册中共有作品十三幅,其中山水十幅,花鸟两幅。无论是山水还是花鸟,皆由线条书写而成。可以说,其画并非'画出,而是跃然于胸‘写出来的。陈子庄特别强调书法的重要性,其有自述:“山水画中,画房屋的线条全是书法,没有篆隶根底怎么画房子呢?”由此可见其作品中,线条的地位何其重要。在造型中其用笔极简,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刚柔并济。山水画中用粗犷有力的线条表现山石轮廓和结构,虽形简却生气盎然。此册中作品一、作品四、作品六、作品七、作品十一、作品十二表现的尤其鲜明。

从陈子庄的《蜀山小景》册来看,虽用笔简单,但不单薄,多是长短不一的书法线条,疏密虚实在看似不经意间控制的恰到好处,用笔洒脱灵动毫无做作之感。其自己曾说“中国画的结构法则可以用以简驭繁、以少驭多‘八字概括。”

2.2构图

“山水画布局不外取横、直、斜式,花鸟画亦然。”

“我的画结构,用笔常用布局陡险,险入逆出之法。”

“构图最重要,要有能组织成有诗意、画意、音乐节奏感的画面的能力。”

“中国画之构图,理论上讲应有照应、虚实、宾主、开合,但表现在作品中若需不经意者,使人看起来若有若无,不能故意安排,这是原则。”

从陈子庄以上对构图的谈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画面的构图安排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的。在结合其作品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其画面构图形式多样化,极少用到传统的“三远”法、“三段式”构图法以及“S“形构图法等。陈子庄的画面构图,皆无照搬硬套之感,而是根據物象随机应运而生,这样才使得画面生动而具灵魂。

在《蜀山小景》册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平行线构图、对角线构图、C字形构图、圆形构图、平远式构图、边角式构图等多样的构图方法。

运用平形线构图法的有作品一,画面中前排树木成一字形排开,后面山峰成一字形展开,有连有断,有高低错落之分。前排树木分两段,中间断隔。后排山峰也分两段,断处却用房子作为连接间体,使其连成一线。两段树木间形成一条小路,路的左下方画两点景人物面向房屋走去。这样一来,就在房屋与人之间产生了一条无形的虚线,将树木与山峰形成的两条实线巧妙的分隔,使其画面平稳而又不显呆板。

运用对角线构图的有作品二与作品八,从作品二中我们可以看出,右下角起一座小山,视觉往后推移,向左上角方向大山连绵斜上,小山与大山之间湖水阻隔,湖水阻隔处来一群点景小鸭,巧妙的将湖面留白处形成的实线破掉,使得画面避免形成山势与湖水产生“X"形感,让画面达到形断而意不断的意境。作品八画面中一根松枝由右上角向左下角伸长,产生明显的对角,为破僵局,画家于右边安排两棵松树由下而上之势,使得画面形成两竖线将枝干的对角斜线破掉,再于松枝上画一点景小鸟,与松树产生动静呼应,让画面充满生机与灵动。

运用圆形构图的有作品九,画中梅花主要趋势自左下而出,以弧线形状向右生长,最后梅花的枝干顶端于左下角与梅花主干相合,形成一个明显的圆形,虽是圆形,但画面却不显得单调,因为画家在处理画面时,加入了几根辅枝,有的伸展到画外,有的穿插于圆形之中,使得观者在欣赏作品时完全忽略圆形的存在。这正应证了画家自己说的“作品中若需不经意者,使人看起来若有若无,不能故意安排。”的这句话吧。

在这,笔者就不把《蜀山小景》册中每幅画对应的构图一一道来了。总之,在陈子庄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构图之多样,且富有律感绝非偶然,是其在日复一日的写生中,在对大自然的深切感悟中流淌出来的。

2.3设色

“用色不可太轻匀,宁浊勿清,清则轻薄,浊则浑厚。”

“用色要朴实有韵,不可青黄杂杳,令观者眼光满纸乱跳,触目惊心。一幅画中,以墨为主、以色为辅,不可依靠色彩为主,宾主倒置。”

由此可见,陈子庄在色彩运用上主张宁浊勿清,色不碍墨,朴实有韵。

在《蜀山小景》册中,可以看出其用色的两种方式,一种是冷暖互补,一种是冷冷融合。(如作品二与作品十所示)。无论哪种,画面皆清新淡雅,浑然天成,一派生机盎然。还可发现其用色皆一蹴而就,少有层层积染。颜色由一笔一笔写就,而非平铺而成,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不管其色彩如何运用,也始终控制在墨为主,色为辅这一范畴里。这样的作画方式使得画面既清新透亮,又不失厚重沉稳之感。陈子庄能把色彩运用的如此之神妙,无疑是其师法自然的结果。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有语:“石壶的设色是奇而又奇的,说他的山水是青绿、是水墨、是浅绛,这些说法都对,但又都不对,因为他已经是随意设色,不守绳墨了。但他的设色,又让你感到十十分和谐统一,十分真实。总之,你如果想把石壶的山水纳入前人的现成框框中去,你肯定是要失败的,因为他根本就不是按框框来画的。对于石壶来说,除了大自然这个唯一的大框框外,就没有任何其他框框,也没有任何框框可以框得住他。”这样的评价是很高的,也是很准确的。

2.4意境

陈子庄有语:“无意境不能使人有感受。”从《蜀山小景》册中营造出来的意境中我们可以看出,其追求的是一种恬淡清和的美感,作品中富有生活情趣与人文关怀。其还有语:“平淡天真,迹简而意远,为不易之境界也。余写虽未称意而心向往之。”在其作品中可以发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简”,简率的用笔,潇洒的线条代替皴擦。简练的造型,不求形似,是为对物象提炼后的高度概括,得以形成其平淡天真、生机盎然的独特的意境之美。

3结语

通过对《蜀山小景》册的探究发现,陈子庄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其画虽小,但意味却长。生活与自然中的平常景象,都被其编排成了一幅幅意境深远的画面。在面对生活的磨难,陈子庄依旧积极乐观对待人生,在艺术上笔耕不缀,不惧他人言语。陈子庄曾总结过自己的艺术:“我的作品孕育于天府之国,锦绣巴蜀,区域地貌和区域文化构成我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品格。有人批评我的作品只見欢乐不见哀怨,只见吉祥生机不见悲剧色彩。”在面对这样的批评,陈子庄依旧“我之为我”、“独来独往”,正是其具备这样的艺术品格,最终形成了朴简高妙、平淡天真、机趣盎然的“子庄风格”。

参考文献

[1] 陈滞冬  《陈子庄谈艺录》 [M]  河南美术出版社  1998年

[2] 陈滞冬  《石壶论画语要》 [M]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年

[3] 陈寿民  《陈子庄手札记》 [M]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6年

[4] 李书敏  《陈子庄艺术研究论文集》 [C]  重庆出版社  2002年

[5] 冯其庸  《意在画外谈·<陈子庄画集>》 [J]  西南民族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

猜你喜欢

蜀山小景线条
让“对不起”成为持续的承诺
川游记之蜀山传
请客
松坪沟小景写生作品赏析
借书风波
精致线条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线条国趣事
A Discussion on the Counteraction Tendency of Rural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