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自信”引领高校英语课程思政中的中国话语教学

2020-08-13朱明艳

文教资料 2020年14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高校英语课程思政

摘    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与中国崛起同步的中国话语应当匹配。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是普及中国话语的有效途径。“四个自信”理论,可以为建构中国话语体系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为高校英语课程思政之中国话语教学指明方向。用中国话,语将中国特色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有效地传播到世界,可以增强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全面认知。

关键词: “四个自信”    高校英语    课程思政    中国话语

1.引言

现今,国际政治突出地表现为“话语权政治”,这在2020年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表现得淋漓尽致。随着中国和平崛起、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西方舆论一直贬损[1](12-17)。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与中国崛起同步崛起的中国话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人文素质类课程,很适合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势在必行[2]。中国话语崛起的“利器”就是语言。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特别适合培养学生用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和思想的中国话语能力。中国有世界约20%的人口,每年向世界输出上亿的游客和数万的留学生,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张中国名片,感召力不容小觑,足以促进中国话语迅速崛起。据搜狐网2018年11月报道,中国境内21岁—35岁的人口中,有26.08%是大学生。鉴于此数据,高校英语课程思政之中国话语教学可以结合英语语言学习,更容易建构接地气的、与国际沟通的中国话语体系,是促进中国话语崛起的好途径。

高校英語课程思政中的中国话语教学,不能漫无边际,要有所依托和约束。“四个自信”理论,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不仅是中国话语描述的重点[3],还是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理论支撑,为中国话语教学指明方向[4](23-26)。

2.基本概念

2.1“四个自信”理论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提出了“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创造性地丰富了“三个自信”,并指出要坚持“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5]。

道路自信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信,历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并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因为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性、人民性和开放性的自信,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功实践的最新经验成果。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自信,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也是对自身文化价值及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四个自信”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文化自信是基础,且融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实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3]。

2.2课程思政

亚里士多德提倡培养人的身体、道德、智力和美感各个方面平衡、和谐发展。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对德育极为重视,主要思想见于其《教育漫话》中,他认为德行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和本质就是促进人的德育提升乃至全面发展。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坚持把德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统一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应通过学校生活和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盛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影响遍及西欧和北美的永恒主义,对教育的理解主要集中于德育方向。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西方当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受到普遍关注,强调道德教育,使德育研究成为热点[2]。这些西方的教育观点,为我国“课程思政”理念提供了某种借鉴与参考。

我国早在2004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校德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作为德育的目的价值。”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被正式提出,它是完善高校课程教学的必然诉求,传统的课程边际被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融入和贯穿所有课程和教育活动中。

在“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势在必行。英语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覆盖范围广、学时长,非常适合与思政教育相融合。

2.3中国话语权

1970年12月,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在演讲《话语的秩序》中提出了“话语即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的著名论断,他深刻地认识到话语可以成为人们斗争的手段和目的。“话语权”是一种“权力”(power)而非“权利”(right)[1](12-17),是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的综合运用,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在国际发表意见的权利。

冷战时,西方主流媒体BBC、VOA等分别开始主动争夺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概念从此产生,并被广泛运用。冷战后,各国在权力和利益的角逐中更加注重“话语包装”,国际话语权的竞争开始大行其道[6](43-47+80)。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以硬实力为他们的价值普世化,将自己的“赢了”宣传为“对了”,极端表现就是西方理论和西方话语一直对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偏见地做了许多错误预判和无端指责与诬陷,结果是西方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正确和真正读懂中国。过去一百多年间,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与发达国家实力相差悬殊、国际宣传力弱,在国际话语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因而,崛起的中国需要依赖中国话语崛起,在外交中占领文化制高点、获取认可度、提升国家形象[7](38-39)。

2010年5月9日,胡锦涛同志在参加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庆典时,首次表述了中国话语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精心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增强中国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借助中国话语“自塑”中国形象,摆脱西方话语“他塑”中国传达的误导。

3.“四个自信”引领高校英语课程思政进行中国话语教学

高校英语课程思政中中国话语教学是促进中国话语崛起、传递中国价值、发出中国声音的重要途径。它需要以理服人,需要有所依托和支撑,不能漫无边际。“四个自信”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可以为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在高校英语课程思政中中国话语教学里,一个恰到好处的例子,就是2020年全世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话语问题。2020年新春来临之际,新冠疫情蔓延。但是,几千年中华文明沉淀出的智慧,练就了中国人内敛的性格、沉稳且远虑的心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14亿人民,万众一心、眾志成城地打了一场伟大的、漂亮的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和绝地反击战。共抗疫情的生死攸关时刻,再次激发出了中华民族最传统的宽容、博爱、和睦、团结等美德,也再次证明了中国在人权保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两个后,中国逐渐走出了疫情并陆续开始复工复产。

然而,在西方报道中,对中国抗疫成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频频对我国的人权保障状况横加指责和扭曲抹黑。在中国成为抗疫成功的一枝独秀、彰显大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力所能及地雪中送炭般帮助手忙脚乱的各国抗疫之时,却招来了“口罩外交”阴谋论的骂名和“疫情之后找中国清算”等言论。此般种种话语被动局面,反映出我国数十年来没有形成强势的中国话语。但是,在这场中西方没有硝烟的唇舌大战中,正在崛起的中国话语小试牛刀,虽然西方话语先发制人,但是,中国话语迎头痛击主动权。

2020年“战疫”实践的成功,让中国人更加坚定了用中国话语掷地有声地表述自己的“四个自信”、讲述自己的中国故事。集中力量办大事彰显了制度自信——党的统一领导力和动员力,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十天建成医院的中国速度、中国规模和中国效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等。抗疫中的实事求是、科学防治、果断抗疫等体现了道路自信;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生命面前人人平等,免费且尽全力救治和挽救每一个感染者等反映了理论自信。抗疫中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坚韧不拔、顽强拼搏、不怕牺牲、革命必胜、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等精神映射了文化自信。此次疫情,还证实了许多中国话语论断的中国智慧,很具远瞻性和正确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而不同、天下大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天人和谐,等等。

4.结语

2020年的世界抗疫,使我们认识到:中国话语崛起,十分重要。高校英语课程思政中以“四个自信”为理论底气的中国话语教学研究,刻不容缓。基于“四个自信”的中国话语,可以充分地向世界彰显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增强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全面认知。高校英语教学,应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志洲.和平崛起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战略[J].当代世界,2012(07).

[2]朱明艳.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可行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09).

[3]覃正爱.谈谈中国共产党人的“四个自信”[N].光明日报,2018-01-24.

[4]廖博吾.论文化自信与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深层次联系[J].怀化学院学报,2019(06).

[5]冯鹏志.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N].学习时报,2016-07-07.

[6]梁凯音.论中国拓展国际话语权的新思路[J].国际论坛,2009(3).

[7]张志洲.如何增强中国媒体的国际话语权[J].对外传播,2011(3).

[8]张国祚.人民日报新知新觉:努力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N].人民网,2017-05-16.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GJB1319066)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高校英语课程思政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基于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探讨
建构主义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探索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