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中的隐性德育开发

2020-08-13高杨

文教资料 2020年14期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高职院校

高杨

摘    要: 德育包含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两个方面,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教学工作以显性教育为主,教学效果有待强化。针对显性德育的不足,本文通过对专业课教学中隐性德育开发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探讨从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实践锻炼,教学环境的优化,教学评价的科学建立四个路径实现专业课教学中隐性德育的开发,以增强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专业课教学    隐性德育

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任,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德育是一个复杂且有很强融入性的教育过程。高职院校要想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除了发挥传统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之外,还要加强专业课教学中隐性德育价值的挖掘和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显性德育和专业课教学中隐性德育的有机融合,才能丰富高职院校的德育内涵,对构建高职院校德育教学共同体、真正实现立德树人具有重大意义。

一、隐性德育的内涵及特征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可以分为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两个方面。相对于直接的、灌输式的显性德育而言,隐性德育是指间接的、隐含的德育方式。关于隐性德育的研究起源于西方对隐性课程的探讨。1968年美国教育家、社会学家杰克逊(P.W.Jackson)在著作《课堂生活》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随后学者们对隐性课程和隐性德育展开了各种研究,但学界对于隐性德育的定义却没有统一的界定,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人从静态视角认为隐性德育是一种德育因素,还有的人从动态视角认为隐性德育是一种教育方式。本文对隐性德育的定义引用以下这一说法:隐性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特定社会和教育对象的需求,遵循品德形成规律,自觉在教育对象周围设置某种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在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参与中,通过活动诱导、环境浸润、人格熏陶等使受教育者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感化和行为的启发,从而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素质的教育活动[1]。隐性德育是一种无形的、间接的教育形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德育理念中强调人的主体性。传统的显性德育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往往达不到理想的德育实效。隐性德育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学生的层次性、差异性,使学生在无形中体悟到道德的内涵,增进了道德情感,提高了道德素养。学生的显性德育注重理论知识的直接灌输,缺乏合理、有效的价值引领,缺乏创新思维,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隐性德育倾向于隐藏教育目的,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体验中感悟道德真谛,激发学生内在德行的成长。

2.德育过程中注重实践和对话,实现以情育人、以理服人。传统的显性德育中教师往往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教化与被教化的关系,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在隐性德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呈现出双主体的地位,他们民主平等地参与道德相关实践。在实践中,隐性德育注重交流和对话,实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通过引导、参与、感悟、陶冶等方式使学生真正获得内心的成长。教师作为引导者,在具体情境中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不断认同德育内容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真正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实现教化向内化转换的德育方式。

3.德育效果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隐性德育是一个长期的逐渐内化的过程,一方面,隐性德育依靠的是专业教师、人文环境、行业榜样等德育载体,这些载体形式是相对固定不变的,影响力具有稳定性。另一方面,隐性德育强调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关注学生自身的需求,通过良好氛围的营造和教学设计的优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且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这种主动接受并内化的道德品质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1],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也会更加深远。

二、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中隐性德育开发的必要性

1.增强高职院校德育实效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长期以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德育课程,虽然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思政课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不强,德育课程往往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而专业课教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条件开展隐性德育教育。隐性德育能够育人于无形之中,并且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不会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将德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中的隐性德育相融合,有利于形成高校德育合力,形成高校德育的协同育人机制。

2.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需要。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两大特色。首先,高职院校为了让培养出来的人才更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除了注重職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外,还注重现代职业理念和职业操守的培养。只有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效地开发隐性德育,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支撑他们的专业发展。其次,实践性是高职教育的另一个特色。实践性教学在高职院校课程中占很大的比例,只有在实践教学中融入德育,让爱岗敬业、诚信意识、奉献社会等职业精神在学生的实践中生根发芽,才能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提高职业道德素养[3]。

3.适应高职院校学生个性特征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基本是“00后”且大多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他们作为网络的“原住民”,思维很活跃,独立意识强,崇尚自由,容易受到网络时代不良文化的影响。同时,在现行的教育选拔机制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存在对自己的专业和学校的认同感不强、学习动力不足、更为敏感和脆弱等问题,因而不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内心更渴望被理解和认可。要求德育工作者转变观念,不能把道德知识的学习等同于技能训练,要充分了解学生需求,把学生看作德育的主体,从制度设计到专业教学再到校园文化建设都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要求,通过含而不露的隐性德育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以促进自身道德发展和人格提升。

三、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中隐性德育的开发途径

1.重视专业教师的言传身教,树立良好榜样。高职院校的教育不仅包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更包含良好职业理念和职业操守的教育,专业课教师承担着育人的任务,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只有将专业课教学与育人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专业课应有的作用,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要以德施教、以德立身。可见要增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只有热爱自己的岗位,遵循教师的职业操守,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才能在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认同自己的专业。例如,很多高职院校积极推行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专业教师在德育中的有效引导作用,让每位教师都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推进。同时,专业教师除了具有良好职业操守外,还要用爱滋养学生。只有用仁爱之心浸润学生,才能讓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增强学生对学校、对集体的认同感。因此,专业课教师情怀要深,业务要强,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4]。

2.增强实践锻炼,铸造学生高尚情操。很多高职院校建立了有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教育模式,不仅让学生明白工作上所需的职业技能,而且明确自身具备的职业素养,将来可以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隐性德育只有通过学生心灵的特殊体验,才能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素养。在校企合作中融入隐性德育,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实现知行合一,铸造学生的职业情操。一方面,为学生模拟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通过了解行业的技术模式和行业前景,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1]。另一方面,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企业、工厂、医院等真正的职场空间实习。让参与实习的学生能够接受比较科学规范的专业教育,同时,一些技术能手、行业专家或前辈们优秀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协作精神、创新品质等也会感染学生,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

3.优化教学设计,有效融入德育教育。学生的能力不仅仅是“教”出来的,还是“育”出来的,因而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优化教学设计,挖掘各具特色的隐性德育资源。好的教学设计是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让学生在体验中认知感悟,引发学生的共鸣,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课程内容,增强隐性德育的实效性。以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课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为例,本课程积极响应生态城市、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在常规城市绿地设计项目中新增生态设计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标准。我们从风景园林设计师的岗位核心技能出发,依托产教融合真实项目,将最新海绵城市设计内容贯穿项目任务的全过程,结合行业规范和创新要求进行授课,构建基于生态新内容的模块化课程结构,采用“螺旋形+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完成“策略—设计—验证—优化”的过程,学生在层层进阶的项目任务中获取了知识,增进了技能,提高了素养。在课程中始终树立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责任感,既具有设计师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更具备工程师的理性思维和质疑探究精神,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善于反思,在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复杂的问题,做到“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4.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增强高职院校德育实效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目前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大多偏向于专业技能的考查,导致学生只重视成绩的好坏,而不重视自身职业素质的培养。因而,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职业技能的考察,更要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团结协作、心理素养、责任意识等多方面职业素质的考核。建议可以更多地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记录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考试可采用多种形式,包括开卷、闭卷、汇报、线上线下混合式等多种模式,都应以考核能力为主,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5]。课前、课后都积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课前分组实施,成果共享,利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实现课前任务尝试,比如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案例探究等,课后进行拓展,老师布置一些和主题相关的线上线下的作业,要求学生进行线上展示,学生互相打分,再由教师、专家点评,有效地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这样一些线上平台的有效使用让专业课不再局限于课中,大大延伸到课前、课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中的重难点,提升了教学的实效性。这种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相结合,线上线下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实现了知识培养和能力培养的统一性。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而持久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靠某方面的力量单独完成。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要大力推动隐性德育的建设,不断拓宽德育的渠道。只有合理开发专业课教学中的隐性德育价值,使隐性德育和德育课程深度融合,才能形成高职院校的德育合力,增强教学效果,不断推动开创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晓利.高等职业院校隐性德育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刘芳.新时期加强高职院校隐性德育的思考[J].德育研究,2014(06).

[4]赵红莉.新时期高职院校实施隐性德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9).

[5]卢晓丽.高职专业课教学渗透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01).

基金项目:江苏开放大学2018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8-YB-04)。

猜你喜欢

专业课教学高职院校
烹饪对口单招专业课教学研究
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电气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探索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材料腐蚀原理伴随性作业的设计和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