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索

2020-08-13汪大明

文教资料 2020年14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思政教育课程思政

汪大明

摘    要: 课程思政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种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总结“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的经验教训有几点:要准确理解课程思政内涵和要求,认真制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科学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坚持“三全育人”;认真组织教学效果评价,反思与总结课程思政。探索和反思“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可以为进一步推广和改进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    课程思政    思政教育

我国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2014年以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等思政课程。2014年以后,随着“课程思政”试点和推广,越来越多的非思政课程有意识地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针对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主要学习中国文化的理论与知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文化。自2018年以来,我们开始在该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至今已经有了几轮课程思政教學实践。开展“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思政,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还积累了不少课程思政的经验教训。本文主要结合开展“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分享一点课程组的体会、经验和教训。

一、准确理解课程思政内涵和要求,认真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只有准确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要求,才能科学实施课程思政。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课程思政一知半解。因此,我们在开展“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思政前,组织课程组老师认真学习和研讨有关课程思政的有关论著,在深入理解课程思政内涵与要求的基础上,讨论和制订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案。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要求

2014年,上海市公布《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并进行试点推广。什么是课程思政?邱伟光认为,“所谓课程思政,简而言之,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陆道坤认为,“‘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以‘隐性思政的功用与‘显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道,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目前,学界对于课程思政主要形成了两类观点,一类观点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提并论,或者认为课程思政包括思政课程,赵继伟认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着力点都在课程,前者内容更加丰富、课程科目更多,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前者可以涵盖后者”。或者认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补充,邱仁富认为,“不能把‘课程思政建成‘思政课程,它们之间的功能是相互补充的,构成以‘思政课程为轴心、‘课程思政为补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另一类观点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或方法,邱伟光认为,“‘课程思政指向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即‘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何玉海认为,“‘课程思政是‘饱含着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我们倾向于后一类观点,课程思政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地贯穿各种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保障新时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实际效果。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思政课程属于课程范畴,指主要承担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任务的课程;课程思政属于教育思想范畴,指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两者不宜混淆,容易引起逻辑和认识上的混乱。

课程思政的重要贡献,在于开拓和创新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方法。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铺天盖地,以往承担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任务的思政课程面临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在这种背景下提出课程思政,有助于重新审视和改进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课程思政对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需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面。除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教学任务的思政课程外,其他一些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非思政课程要科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需要创新和改进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方法。课程教学中要进行全员、全程与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课程思政教学方案

我们在把握课程思政内涵与要求的基础上,讨论并制订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方案,主要包括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评价等。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方面,主要是针对本课程的内容特点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主要学习中国古代哲学、史学、文学、艺术、文字、典籍、宗教、礼俗等文化知识,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特点和思维方式等。因此,我们提出了课程思政的目标,一是在学习中国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情和敬意,提高学生的文化判断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态和爱国主义热情。二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方面,重点是结合本课程教学内容,发掘一些课程思政融入点和课程思政资源。这些融入点和资源如:(1)中国古代哲学凝聚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传统文化精神反思的结果。课程思政主要是引导和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2)中国古代史官文化发达,历史典籍丰富,修史制度完备,形成优良的史学传统。课程思政主要是弘扬史家修史“秉笔直书”传统,引导学生形成正直的人格。(3)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丰富多彩、灿烂辉煌;中国古代文字和典籍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课程思政主要是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4)中国古代宗教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其中精华和糟粕并存。课程思政主要是引导学生提高鉴别文化的能力。(5)中国古代礼俗在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规范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情操和是非观念。课程思政主要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陶冶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个性自由与人际约束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找到个性自由发展与人际交往相互约束之间的平衡点,更加妥善地处理好个人发展和人际交往方面的事务。(6)中国古代选举制度和职官制度对中国社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课程思政主要是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正确看待科举制度的利弊,引导学生提高对文化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面,重点思考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结合,线下教学与线上辅导的结合。我们提出,除了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应该引导和指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博物馆或艺术展览,实地调研传统文化或地方文化,参加与课程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组织或比赛等,在各种活动中亲身感受中国文化的浩瀚与辉煌,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方面,我们明确了评价主体、评价原则、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等。课程思政效果评价可以观察课程思政的效果,有助于发现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助于进一步增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认真思考并设计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原则、标准和方式等。

二、科学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坚持“三全育人”

课程思政是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动员主讲教师、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等全员参与,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程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三全育人”,注意“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的全员化、全过程化、全方位化。

(一)课程思政全员化

课程思政是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需要发挥课程主讲教师和思政教师的各自专长,才能达到良好的协同育人效果。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我们推动课程思政的全员化,充分发挥课程主讲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在课政思政中的重要作用。在课程教学前,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邀请课程主讲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集中研讨,重点是深入理解和领会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要求,听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关于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二是组织课程主讲教师集中研讨和备课,并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对教案进行审阅,然后由相关主讲教师根据审阅意见进一步加工和完善教案。在课程教学中,我们邀请相关主讲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听课,请他们观察和分析课程思政教学的实际效果,及时组织研讨以增强后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结束以后,邀请辅导员和学生个人、主讲教师一起完成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总结课程思政的经验和教训。

(二)课程思政全过程化

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我们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全程化,将课程思政贯穿课程教学始终。一是注意把课程思政贯穿课堂讲授、作业巩固、课堂反馈各个环节。比如讲授“中国古代选举制度”后,布置的作业是要求学生查阅记载科举制的文献和研究科举制的论著,结合时代背景简要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意义及弊端,随后又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分享和讨论学生的各种见解。这种做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二是注意把课程思政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尽可能让课程思政覆盖课程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比如组织和指导参加与课程有关的各种比赛,如辩论赛、演讲比赛、诗词大会等;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和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组织学生成立或参加有关社团,指导学生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讲解知识、解答疑问等。

(三)课程思政全方位化

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推动课程思政的全方位化。

一是课堂思政与课外思政相结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充分利用“参观考察”和“实地调研”等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比如,讲授“中国古代艺术”章节后,我们组织学生参观皖西博物馆,为学生现场讲解有关古代文物知识,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文物的无穷魅力和古代艺术的伟大成就;讲授“中国古代典籍”章节后,我们组织学生参观皖西學院图书馆,为学生现场讲解有关古代典籍知识,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典籍的浩瀚与辉煌;讲授“中国古代礼俗”章节后,让学生观察和调查家乡某种民风习俗,形成一篇民俗调查报告。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能力情况,组织学生参加与课程有关的社团组织或参加有关赛事。比如,组织爱好文学的学生参加皖西学院“春泥文学社”“河畔诗社”,鼓励和指导他们向校内刊物及校外刊物写稿投稿;组织一部分文献检索能力强的学生参加“皖西学院图书馆馆藏文献常识竞赛暨第一届文献检索大赛”,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组织和指导口才好、思辨能力强的学生,参加“皖西学院践行核心价值观、做廉洁诚信大学生”辩论赛,获得亚军。

二是线下思政与线下思政相结合。除了在以往的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外,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微博、QQ、微信等新媒体,在线上传播优秀中国文化,达到增进师生交流、增强隐性思政的效果。比如,我们利用“智慧树”平台建设“中国文化概论”“翻转课”、创建“中国文化概论”课程QQ群、创建“六安历史文化”微信公众号,上传课程学习资源,推送有关宣传和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

三、认真组织教学效果评价,反思与总结课程思政

认真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有助于了解课程思政实际效果。只有不断反思和总结,才能进一步增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一)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

首先确定了评价主体,包括学生个人、主讲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完成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其次是确定了评价的发展性和过程性原则,关注学生课程学习前后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对学生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自我发展进行纵向比较、描述和评价;对学生课程学习中参与思政教学与活动过程进行客观描述与评价。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横向比较、描述和评价。再次是确定了评价标准,一是情感和态度方面,课堂学习认真、主动,参加相关课外活动积极、热情,师生课内外交流意愿强烈;二是知识和价值观方面,熟悉和理解中国文化、对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充满温情和敬意,能够正确判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良莠、正确分析和判断当前的一些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具有良好的文化自信心态和饱满的爱国主义热情,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后是明确了评价方式,一是学生自我评价,需要撰写学习课程的心得体会,重点是剖析自身在学习课程前后的思想变化、对思想政治发展进行自我评价。二辅导员思政测评,需要结合与学生的交流情况、班级历年综合测评等,重点是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发展情况,评价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及文化自信心态和爱国主义情感。三是主讲教师综合评价,需要观察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表现、考查学生课程考查情况,重点是记录和描述学生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的程度,分析和判断学生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评价学生对于文化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观察和评价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态和爱国主义情感及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情况。

(二)课程思政的反思与总结

在开展“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我们对课程思政进行认真的反思。体会较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深入了解和理解课程思政,真正领会课程思政的核心精神和理念。非思政课程的课程思政,不是在课程教学中硬性塞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是进行空洞无味的思想政治说教,而是课程教学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发掘教学内容中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是要处理好课程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真正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无缝对接。传授知识可能会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点,未必能深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因此需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思想政治教学方式。比如,我们在讲授“中国古代史学的特点”后,针对古代史学“秉笔直书”的特点,专门设计了一个作业环节:让学生在文献中查找“韦(昭)、崔(浩)之肆情奋笔,无所阿容”的事迹,抄录有关文献原文,撰写故事梗概和个人心得体会,并随机抽取两位同学分别讲述这两个人秉笔直书的故事。与单纯的讲授相比,这样的作业更容易让“秉笔直书”深入学生心里。

三是要注意课堂思政与课外思政的结合,充分重视课外思政效果。课堂思政难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主动性往往不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时很难深入人心。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与课程有关的课外活动,往往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比如,讲授完“中国古代礼俗”,我们专门设计了一次实地调研活动:讓学生利用双休日和假期调查自己家乡的一项民俗,搜集和拍摄一些该民俗的图片,撰写一份翔实的调查报告,并选取一些做得不错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图片和介绍民俗。在一定程度上,这项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家乡情结,增进了学生与家乡的感情,使学生了解到了不同地方的风土民俗。

参考文献:

[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2]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8(3).

[3]赵继伟.关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辩证关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5).

[4]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并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

[5]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0).

基金项目:皖西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思政”(项目编号:wxxy2019121);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基层教研室示范项目“语言学教研室”(项目编号:2018jyssf095)。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思政教育课程思政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