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中心城市建设与“土木+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

2020-08-13张哲张猛赵桂峰

文教资料 2020年14期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城市建设培养模式

张哲 张猛 赵桂峰

摘    要: 面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需求,提出应注重“土木+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通过确立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专业知识体系搭建、授课方法上进行调整和改革,尤其注重在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验小组的成果表明,新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研究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关键词: 城市建设    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土木工程

1.背景分析

據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持续高涨,2020年首次突破300万,达到341万,说明我国高校本科生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需求和愿望逐年增高,研究生阶段学生数量逐年增大。这种趋势符合我国提倡的“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对于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研究生“量”的提升不一定代表着“质”的进步[1](163-164)。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有多个标准,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是研究生毕业就业后能否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有这样的布局,专业学位硕士相对于科学学位硕士,偏重于实践环节。报考专业学位硕士考生的比例超过了学术型硕士,这一趋势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生的发展规划,也反映出社会各界对专业学位硕士的认可度的提高[2](186-188)。

如果毕业研究生能够进一步在相应的岗位成为管理人员,以自己的专业技能加上管理理念,那么毕业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这一点恰恰是用人单位及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期望。但是,基于现有的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硕士进入工作阶段,以土木行业为例,在设计院、施工企业等工作单位等发挥的作用应当说尚无法达到上述期望的水平,或者说,满足上述期望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这一点从企事业单位的走访中可以得到较多的反馈。

郑州已进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序列,郑州市乃至河南省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城市的发展、建设离不开土木工程行业的支撑,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相较于传统发展节奏,无论是规划前瞻性、技术先进性还是可持续发展性等方面,都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结合从事专业的土木工程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认为有必要针对现有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探讨,面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培养“土木+管理”复合型人才。

2.研究目标

近年来国家基础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尤其是“国家中心城市”“新一线城市”的建设热火朝天,面向民计民生、城市转型、产业升级的工程项目日渐增多,其中很多项目将要实现更加新型和复杂的功能使用要求。这对土木建筑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引发了一个疑问:现有的高校的土木专业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式能否满足城市大规模扩建、大规模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因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趋于高端和全面,对复合型人才的渴求将更加迫切。除了要求在技术层面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外,对项目的总体操控、项目各参与方的协调及对项目的总体把握与实施也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人才培养的目标,除了能够解决具体的技术难题外,还要具备相关的组织管理能力,成为具有专业技术的管理型人才。

根据全国教育大会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精神,作者所在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制定了相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要点包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全面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灵活运用基本原理,熟练掌握专业基本知识,经过工程师的专业训练,毕业后,能够胜任土木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与对应的项目管理职务。

要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在课程设置、专业知识体系搭建、授课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有益的革新。土木工程专业有特殊性,对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作者认为,一个符合培养目标预期的综合型复合人才应具备如下能力:

(1)对工程实践中的复杂问题能够准确判断并合理解决;

(2)对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都有足够认知,能够跨学科、多专业协同合作;

(3)胜任多岗位,完成各种岗位职责;

(4)沟通能力强,具备合作精神,必要时能够统领团队。

因此,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新时代需求,通过调整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和培养方式,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研究生,对于我国土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及研究生个人成长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培养模式探索

上述培养目标是对教育部关于推动新工科,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等规划的具体阐述。因此,需要制订较完整的“土木+管理”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促进知识体系的融合和碰撞,在专业技术过硬的基础上,提高个人的管理能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在校期间受到的教育息息相关,对于学生的培养既要立足学生本体客观情况,又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社会。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会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对于工程实践缺乏经验和认识。如果缺乏一定的训练,在今后工作中可能就会面临知识体系和社会认知缺乏的现象,因此,在校期间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至关重要。

项目团队通过调研制约本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在个人发展、创新理念及协作沟通能力等方面的主要问题,从教学资源配置、模式变革、考核方法及工程实操等方面尝试解决:

(1)构建“土木+管理”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

在学校总体设计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在项目组研究生团队范围内,对原有计划进行局部调整。具体举措包括:①增加管理经济类课程;②强调建设法规、经济法规等方面的课程。

培养计划不延长研究生基本学制,校级平台课教学、院级平台课教学、专业课合理配置,技术课程、管理课程互相补充,尤其强调实践环节。

团队原培养方案中,骨干课程的设置多为混凝土结构等专业理论课程,项目组要求或鼓励研究生主动参与管理课程的学习,学习形式为跟班学习和课余自习。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多种资源,拓宽专业培养口径,扩大研究生的视野范围,促进知识的融合与交叉。

(2)开设实验小组,进行培养计划革新。

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成绩和能力,为每个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培养计划在全校范围内选课。本院范围内的课程,以跟班上课形式为主,本校的课程以上课+自习为主,并借助网络课程、慕课等新形式进行专题学习。

从研究所研究生团队中,分别挑选3个年级的若干人,首先进行个人沟通与谈话,优先挑选工程硕士,组建6名研究生的团队。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培养计划在全校范围内选课。并通过沟通确定个人发展目标和定位,根据研究生个人情况确定培养模式。

(3)建立与企业联合办学机制,使教学与实际工程结合得更加紧密。

在我院联合硕士培养基地中,选择恰当企业,通过联合培养的模式,制订“土木+管理”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使教学更贴近工程实际甚至实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及时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定位,有效提高执业能力,挖掘发展潜力。尤其是,合作单位的重大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产学研的结合,以研究生为纽带,学院导师以专业知识进行指导,解决工程中的问题,副导师从管理角度出发,进行管理工程学等课程的实践教学。满足研究生培养对职业素养和工程能力提高的基本要求,以及工程伦理、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职业拓展的训练内容。通过专业实践发挥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专业实践对工程素养的培养作用,最终达到培养土木+管理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环节方面时间不得少于1年。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岗位进行相关实践锻炼,否则不给予实践学分。专业实践环节不得低于6个学分,时间不少于1年,其中工程实践3个学分,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

4.实施与效果

本教改项目立项前,团队成员就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思索和探讨,结合本项目的实施,项目组在自己带领的硕士研究生团队范围内,进行了实践和尝试。

团队成员包括5名硕/博士导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1位为教授,2位副教授,2位讲师,人员结构合理;有目的性地选择校外导师6位,任职单位包括建筑设计院、房地产企业和国有建设平台等。从研究所研究生团队中,分别挑选3个年级中的若干人,首先进行个人沟通与谈话,组建了6名研究生的团队,根据他们的个人特点、学业进度等,选择合适单位和校外导师,并分别制订不同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在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制订培养计划后,根据个人情况,分别进行培养方案的补充(团队内部完成),主要补充内容包括管理方面课程的学习、实践环节的规定等。

通过团队的运作,学院与我市某国有投融资平台成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配合企业成立院士工作站,该企业累计承担了我市重点市政项目建設项目,投资超过200亿元,是郑州市中心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

校企合作联合硕士生培养基地的模式,可以充分挖掘并发挥高校与企业各自潜在的优势。高等院校的长处在于人才基础知识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引导,企业在对学生的职能定位、发展规划方面则有长期的经验积累,两者在文化、社会认知和资源等方面差异较大,却可以互补。两者结合可以互相扬长避短,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发展。

对于土木工程而言,此人才培养模式尤其适用。土木工程专业强调实践,强调真正做到“把论文书写到祖国大地上”。这种培养模式的建立,能促使学生较早地进入工程实战中,直接面对实践问题,需要学生面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协调各部门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能够拓宽视野、积累经验、提高素养、积累经验。这个过程的历练,有助于研究生从业后快速完成身份认知和角色转变,适应新岗位,接手新工作,在企业建立存在感。

以研究生王某为例,该生在该企业联合培养一年,部门是研发中心,在这一年的时间中,该生陆续参与了南三环东延高架桥梁等省市重点工程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工程中出现和遇到的问题,通过研发中心与本项目研究团队的合作,提升凝练为科研项目,并最终得到解决,取得了双方都非常满意的效果。

基于上述建设项目和科研活动,该同学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核心期刊),并完成硕士论文。而且在项目期间,用学到的专业知识辅助解决了其他一些技术问题,随后逐步参与了一些管理方面的事务。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任职研发中心,主要负责集团公司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需要协调公司多部门,第二年即获得了优秀员工称号。目前该生作为技术管理成员参与郑州市某大型工程,该工程总投资约378亿元。主线部分采用预制节段梁结构形式,该工程在同类型桥梁中规模世界第一。由于项目规模大、技术新、时间紧,因此技术问题时有发生。王某作为公司技术骨干和管理部门成员,协调设计、施工、监理等各部门,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做出了贡献。目前该项目基本已顺利完成主体结构。

项目团队其他研究生也都顺利毕业,进入较为理想的工作单位和岗位,有学生获国家奖学金和优秀毕业生称号,总体评价效果良好。

5.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今后行业高端人才的重要储备。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土建工程将面临更多复杂问题,因此,未来研究生执业后,不仅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具有必要的沟通、协调、管理技能。时机成熟时,要有在管理岗位发挥更大作用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

本项目以郑州大学土木工程研究生为对象,在项目组所在的研究所的范围内,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出采用新的复合型培养方案,强调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上述教学改革实践结果表明:通过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这种方式,以科研创新能力和建立复合型知识体系为目标,进行培养方案的革新,并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工地,将产—学—研—用相互结合并串联,这种方式为研究生科研思维的训练和科研意识的增强创造了较大的培养空间;通过实践项目的参与,提高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在管理意识方面形成了初步的成效;对于合作企业有技术水平方面的提升作用,最终服务于社会工程项目,取得了多赢的效果。

本项目的研究工作可以为面向未来的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何文上,魏继昌.提升科研院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9(26).

[2]黄林青,邱江婷,秦凌凌,徐永旭,陈明政.关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作用发挥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9(07).

基金项目: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重点项目(YJSJY20 1707)。

猜你喜欢

复合型人才城市建设培养模式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