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0-08-13张华张艳平郑冬冬

文教资料 2020年14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社会科学现状

张华 张艳平 郑冬冬

摘    要: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现状是:攻关研究重点课题不突出,优势力量学术带头人匮乏,创新意识不强,精品力作少等。主要影响因素是:对社会科学研究不重视,学科建设及科研团队薄弱等。因此,要充分挖掘应用型高校科研资源,找出改善的对策建议,更好地把握地方区域学科的发展态势,促进区域社会科学和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    社会科学    现状    对策

2020年是山东省“重点工作攻坚年”,为深入推进创新提升,山东省社科联启动实施六大改革攻坚行动,充分发挥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的研究导向和社科优秀成果奖评价激励作用,助推全省社科事业繁荣发展。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是做好社会科学工作的主力军,地方应用型高校研究探索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挥应用型高校科技创新优势,探索社会科学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对贯彻落实党十九大会议精神、加快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的意义。地方应用型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在于应用,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向在于彰显地方高校的高水平应用能力,在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上凸显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优势。本文通过对地方应用型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充分挖掘高校科研资源,提出改善应用型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对策建议,从而更好地把握地方区域学科的发展态势,促进区域社会科学和经济协调发展。

一、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现状

山东省已建立起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某些学科研究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专业研究队伍与兼职研究队伍相结合,包括社科院、高等院校、党校、实际工作部门和学术团体五大系统组成的社会科学研究体系。全省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较多,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划分中占据中上等水平,各年度立项发展不均衡。其中高校承担了山东省78.36%以上的国家课题的科研任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涉及22门学科,山东省的立项涉及22个学科,其中获得立项最多的是中国文学,其次是哲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社会学、中国历史等,最弱的是新闻学。立项的项目核心主持人较少,成功立项3项—4项的学者较少[1](86-92)。

二、地方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现状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211”和“985类”的老牌本科有研究型团队,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基础、学术带头人、科研团队和科研管理等主要构成要素都很薄弱,甚至要从零开始。一方面社会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协作攻关重大课题不够突出,项目管理过程中高水平研究成果少,项目按时完成率低,部分项目研究成果与方案存在差距,最终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实践效果不好。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多为中青年教师,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匮乏、科研团队和管理较弱。社会科学研究科研团队成员在社科项目及成果方面,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人数参与多、总数量多、主持的少。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发表的数量多,国家级、省级等高层次成果缺乏,成果获奖数量较少,反映出缺乏深入研究。

从学科建设要求看,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对象往往具有抽象性,在交叉研究过程中,学科属性相对容易模糊[2]。除数据化较强的社会学、信息情报学等学科采用大数据方法容易被人接受外,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大数据研究成果在学科评估等检验中容易受到学科归属的质疑,不易成为学科建设的有力支撑,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位单位和学科点对交叉研究很难给予支持。从学术组织建设看,对于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而言,成立相应的学术团体是推动该领域研究发展的组织基础。目前为止,成立社会科学大数据研究类学术组织比较困难,主要原因在于学术组织的管理归属难以划清。社会科学大数据研究属于大类学科的交叉性研究,学术组织的人员构成具有跨学科性,业务范围具有交叉性。在当前学科领域划分越来越精细化、专业化,管理职责越来越精确化的大趋势下,很难找到在业务范围上完全匹配的业务主管部门。在当前社团管理体制下,找不到相应的业务主管部门,很难成立相应的学术组织[3]。学科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不同学科在社会科学成果中获奖数量和占比情况的变化反映了该学科的发展建設情况。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部委项目等国家级课题数量凤毛麟角。承担省社科规划课题、省级科学课题方面的数量屈指可数,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成果奖难度更大。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存在问题

(一)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科学不够重视和关注,致使社会科学的发展严重失衡,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社会科学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社会科学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繁荣兴盛的助力,有利于推动社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88-89)。一方面,社会科学的研究力度不够,目前我国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队伍与欧美国家相比太少,发展社会科学要博采众长,不断发掘和利用已有资源,不能埋没人类创造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社会科学的地位认识度不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地位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在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多于社会科学。高校在社会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存在弊端,高校学生在文理选择方面大多数会选择理科,地方应用型高校社会科学研究较薄弱[5](17-19)。

(二)学风有待改进。

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近几年,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社会科学研究的论著成果大多停留在浮浅的、低层次、缺乏原创的层面,在对地方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等研究问题上,存在实际实用性和操作性不强等现象,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远远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存在少数科研人员在从事研究过程中,不能有力解决理论及现实问题,研究态度浮躁,不深入了解社会现实问题,搞科研为了功名等学术不端行为[6]。

(三)社会科学发展不均衡。

对社会科学的作用、地位、规律和特点缺乏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导致在社会科学研究和管理过程中效果不够理想。社会科学学科中综合研究多,专题研究少,抽象研究多,个案研究少。基础学科、传统学科如文史哲研究队伍薄弱,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新兴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则比较受到重视。同时,研究成果的数量虽然不少,但高质量的成果较少,热点问题不够多,也不深入。

为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科学合理发展,使社会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只有提高对社会科学研究地位重要性的认识,针对区域社会科学研究热点,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查研究,突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文、经济、产业、政策研究,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咨询和参考,为相关领域提供理论支持。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对策建议

(一)加强学科优势建设和科研团队建设。

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优化区域专业布局。围绕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省级统筹,建立完善专业区域布局优化机制。结合区域内高校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加强专业布局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强指导,及时调整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专业,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打造专业建设新高地,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强优势学科,发展比较优势学科,各学科和谐发展[7]。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打造一支竞争力强的科研人才队伍。优化社会科学研究队伍,重点提高整体素质和培养合格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相对不多,力量分布不均,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没有明显优势。针对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中缺乏创新人才问题,地方应用型高校应立足学校实际,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取长补短[8],也就是说,通过对外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或者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特聘教师,对内要加快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赴国际学术交流论坛,交流和拓宽国际视野,借鉴一切优秀的成果和研究方法等方式,为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二)建立有效凝聚机制,促进高校协作联合攻关。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数量虽多,但精品力作少。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更偏重申报、立项,忽视课题的过程性研究,特别是结题研究成果缺乏精品力作。应用型本科高校之间加强合作,发扬团队精神,协助攻关和鼓励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发挥整体资源优势,争取重大项目,使社会科学项目上水平、上档次、出精品力作。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需要采用多途径、多举措,加强院校、校企之间的合作,走产学研之路,切实提高论文质量,增加SCI产出数量,使科研成果转化,实现双赢。

(三)调整社会科研结构,强化应用研究,促进成果转化。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存在低水平重复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难等问题[9],社会科学管理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调整社会科研结构,强化应用研究。在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同时,深入基层,了解实际,研究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重心转到应用研究上,做好社科研究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强化成果的转化应用。

(四)增加财政投入,拓宽经费渠道。

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人文社会科研经费投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社会科学研究经费是让科学研究继续开展,提高研究水平,取得研究成效的条件保障。增加财政投入经费,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使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科学规范,科研奖励机制及经费使用合理,最终有效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财政拨款是社会科学研究经费的主渠道和基本来源,目前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存在大师少、精品少等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加强顶层设计,在加强经费投入的同时,强化经费管理措施。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增多的同时,让经费科学安排到项目研究过程中,切实规范经费使用效益[10]。

五、结语

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与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发展同等重要,应当合力共同发展。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教育战线人文社会科学天地广阔、大有可为。通过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吸纳、聚集人才,发挥优势学科,加强薄弱学科及基础学科建设,促进高校联合及校企协同,走产学研之路,强化应用研究等多路径、多途径强有力地带动区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国光,刘伟民.山东省社会科学竞争力統计分析——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课题的视[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4).

[2]教育部制订高等学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规范[J].教育发展研究,2008(24).

[3]赵筱媛,苏竣.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中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及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4]吴克昌.关于增加建设经费投入,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建议[J].中国发展,2011(11).

[5]牛芳,来洪渝.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主要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管理与研究,2010(2).

[6]许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2018-10-08.

[8]李伟,李斌.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制约因素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9]王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2019年10月21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R].中国人大,2019-12-20.

[10]陈伟.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11,2(2).

基金项目:2019年山东华宇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应用型高校科研服务师资队伍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JG56;项目名称:以专利为载体的山东华宇工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 JG55)。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社会科学现状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