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研究述评

2020-08-13史晓钰孙莹炜

文教资料 2020年14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红色文化

史晓钰 孙莹炜

摘    要: 近年来,关于红色文化思想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蕴含的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等精神塑造了中国人民坚韧的人格。本文从红色文化的定义、起源与成因、内涵与价值解读、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等方面,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为未来红色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红色文化    内涵价值    传承发展

文化是一种已成为习惯与本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最终反映在社会群体上。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蕴含的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等精神塑造了中国人民坚韧的人格。本文梳理了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从红色文化的定义、起源与成因、內涵与价值解读、传承与弘扬及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探讨。

一、红色文化的定义

红色文化一词在教科书和相关资料上并没有给出十分明确的解释,但笔者通过比较不同学者对红色文化阐释的不同定义发现,内核与本质基本相同。

近年来,学者们对红色文化的定义进行了细致的区分与广泛的讨论,区分点主要体现在性质上,认可度较高的定义包括革命文化说、先进文化说、文化资源说和特色文化说。学界普遍将红色文化定义为一种先进文化,代表人物之一刘润为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出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①(4-9)也有学者有不同的阐述方式,罗春洪总结为“红色文化是中共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形态”②(62-63)。时间范围的界定不同是后者相比前者主要的区别,前者界定于中共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探索时期,一直延续到今天;后者界定于中共领导的第二次国内革命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并将红色文化归属于新民主主义文化。关于时间的界定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起始于鸦片战争爆发,也有学者认为起始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时,还有将起始时间认定为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土地革命时期等多种说法。其下限也有不同的界定,包括社会主义胜利说、社会主义建设说、改革开放时期说等。

部分学者对红色文化定义更严密,李琳娟将红色文化分为由革命文献、文艺作品、革命传统与精神组成的非物质文化形态和由革命遗物、遗址、根据地、纪念场所等组成的物质文化形态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所原副主任石仲泉有不同的观点,他在采访中表示“不要将红色文化理解得太狭隘,它是一种革命题材”“反映主流意识的文化都可视为红色文化,但绝对不是文革时期那种‘左的文化”。这种更为宽泛的定义也能给予我们一定的启发。

二、红色文化起源与成因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坚守思想舆论中的红色地带”④(328),中国共产党自打成立那一刻起,就与“红色”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想到共产党,就会想到红色和与红色相关的红色印记、红色经典和红色文化等,红色已经成为一种政治象征符号。那么,为什么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起源于哪里?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与探究。学者张改⑤(110-113)认为红色是一种视觉冲击力极大的颜色,使人保持积极与亢奋,给予人一种前进的信号,这与无产阶级饱含旺盛的激情与斗志不谋而合,无产阶级的先进性与革命性奠定了红色作为一种政治象征符号的基础。红色在俄语中有“美好,珍贵”的意思,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革命的红色大火烧到了中国,也将红色政治符号化的行为传到了中国。无独有偶,沈城飞认为“从空想社会主义到巴黎公社,从十月革命到俄国革命,还有欧美的革命运动,从思想到实践,带给中国的都是红色文化基因”⑥(97-104)。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共产主义传入中国后,在革命前辈的顽强拼搏之下经历了新的充满艰难险阻的探索。裴倩倩在研究中指出中共受苏联共产主义影响,在建立初期就以红色作为象征色,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重要历史时期后⑦(48-51),作为中共人独特的政治本色与文化符号,红色逐渐刻印在了中华民族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熔炼为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政治性和思想性的底色,加之红色作为政治符号在艺术和文学领域拥有一席之地,使人民对红色文化的认可度与好感度逐渐攀升。“唤醒符号记忆是激发集体共同记忆的第一步”⑧,红色作为象征革命、流血、牺牲的政治符号让人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更鲜明的记忆。

三、红色文化内涵与价值的解读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关于红色文化的内涵,学者们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李水弟认为红色文化既是一种文化形态,又是一种思想成果。其在《红色文化探微》⑨(1-4)一文中写道:“红色文化不是红色与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将中国千年历史中的红色寓意与社会历史实践的思想有机整合。”换种说法,红色文化是一种集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精髓,并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经历了不断的选择、融化、重组和整合的文化形态,另有观点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时期以来包括三个代表理论等各种先进文化理论的结晶,其中将新民主主义文化定性为红色文化的主流的表述引起广泛的探讨。李水弟在之后发表的《历史与现实: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探析》⑩(159-162)中进行了全面的概括“红色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的反帝、反封建的先进的无产阶级政治文化”,时间同样界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的是他认为红色文化的源头是马列时期的科学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李琳娟将红色文化表述为“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学者刘琨(65)研究了中西方不同语境下红色文化的内涵,得出结论为中西方内涵表述虽不同,但都认为红色文化包含两个方面:器物文化和精神文化。笔者认为红色文化并不特指某一种文化形态,而是多种文化形态的有机结合体,其特殊的民族性和鲜明的中国秉性造成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是“为人民服务”。

(二)红色文化的价值

红色文化因其历史性和传承性,不仅具有政治价值、经济价值,还具有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诸多学者在红色文化价值方面分别进行了不同阐述。笔者通过分析多位学者发表相关文章时发现,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被阐发次数最多,充分体现了红色文化的先进性与政治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的必要性,这与红色文化的核心政治价值和思想价值不谋而合。张梦在《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路径研究》(31-33)中概括出主要功能:政治教育功能,教育主体是青少年,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导向功能,其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在今天仍能起到指导作用;培育公民道德的功能。

王以第在《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149-150)中对红色文化的价值有更具体的阐述,他认为作为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发展的见证者,红色文化极具历史印证价值,其昭示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指导了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其次是文明传承价值,红色文化可通过培养新的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改良社会风气;还具有经济助推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

学者程东旺在文章中写道:“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其所具有的智力开发、美感教育和人格培养功能已逐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21)近年来,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即德育功能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重视,这与“红色文化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天然载体密切相关”。“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要依托一定的教育载体”,红色文化必须尽快提到各级学校思政建设的日程上。学者彭继裕在《红色文化育人研究》一文中提出(5-8)“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侧重于其育人的效果,主要是具有理想信念导向、道德教化、开拓创新、陶冶健康情感的基本功能”。基于以上特性,许多高校开设了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德育课程,并积极探索红色文化的育人路径,但不可避免的是,高校在探索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例如高校对红色文化教育的宣传与重视力度有待加大,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短缺,红色文化的教育效果薄弱,红色文化教育成本较高等(98-100)。

学者们对于通过红色文化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了较为成熟的研究。除了发挥教学主导功能外,还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思政理论课堂,以及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建设和红色文化网站建设等。徐朝亮提出了“结合大学生专业学习进行红色资源的利用、保护与开发”的对策,例如医学专业学生可对红色时期医学先辈艰辛条件下的卓越成果进行学习,起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马晓燕在研究文章(49-53)中强调了实践体验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馆等红色资源聚集地进行场景体验式教育,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只有创新红色资源的表达方式和红色教育的表现方式,才能更好地培育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一)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意义

红色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革命先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在今天,我们应肩负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的重担。曹芳在《弘扬红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中指出红色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甸甸的一部分,同样地,红色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载体之一。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相比较,学者安心丽(92-97)的阐述更具理性思考和关照现实,“传承红色文化,有助于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党风廉政建设,摆脱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违纪违法现象侵蚀党内纪律,保护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还有助于增强人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助长良好的社会风气”。这种阐述集中表现了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在党内产生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任文刚(30-33)强调了传承与弘扬的必要性之一为防止历史虚无主义这一“糖衣炮弹”动摇我们的理想信念,动摇党的执政基础。

(二)红色文化的弘扬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自信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在坚定四个自信的过程中,文化自信的建设最不易。那么,什么是让中国人自信的文化?裴倩倩(48-51)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革命文化是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枝叶,只有深深地扎根并汲取养分,文化自信这棵大树才会茁壮成长”。这一切离不开红色文化的弘扬,正如张景泊在《以红色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中所说:“红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最能民展现族气节、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的文化。”因此,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才能铸就更坚实可靠的文化自信。

在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之下,国家综合实力的考量不仅仅依靠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文化软实力也是硬性指标,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与文化软实力的休戚相关。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文化自信的建立相同,都受惠于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载体,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三)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举措

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核心是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只有深入挖掘精髓,才能充分释放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学者们在大力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合理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活动等路径方面给予了深刻思考和阐释。刘建平在《红色文化传承的基本规律》中总结了传承的基本规律:内核吸引规律,即要進一步提炼和挖掘红色文化精神;外力推进规律,红色旅游是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物化感知规律,通过红色遗产物态化帮助人们重温红色历史;优势扩散规律,利用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融合力渲染社会氛围;媒介传递规律及同振共鸣规律。由此可见,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发挥主观能动力和创新驱动力,克服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与难关。

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离不开正确有效的传播手段,传播主要分为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

对内传播是指对国内人民群众进行的有针对性的传播。在当今信息化、自媒体涌现的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李琳娟在《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研究》一文中指出我国文化传播面临的难题是:传播方式古板未与时俱进,无法与新时代媒体相融合。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传播的边缘化,即传播的内容与主体不够契合,传播手段不够有效,传播的力度与广度不够。文化传播过度商业化与消费化,这种理念极易损害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与精神传承,并可能导致红色经典庸俗化,红色精神娱乐化。还有传播内容陈旧,形式单一,路径过窄,与受众需求偏离等问题。同样,王宇龙也指出了红色文化传播存在媒体连接失效的问题,同时指出了文化感染力不足的问题。

面对诸多难题,众多学者提出了解决的方法与对策。李琳娟指出应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和着眼点,以鲜明的作品主题为传播内容,融入流行元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红色资源,使其更具趣味性和感染性,并根据“知识沟架说”,区分各类受众,使受众有均衡获取信息的畅通渠道和选择感兴趣的信息的权利。王宇龙则从技术层面提出了一些对策,一是要增强传播的互动性,通过VR/AR技术增加受众的在场感与体验感;二是通过两微一端,即微信公众号、微博和各种媒体网站建立的客户端扩大受众范围;三是增强传播内容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可以通过在线直播、微视频、微电影和新媒体游戏这类时下受欢迎的方式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张章在《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路径分析》(282-283)中提出了“互联网+红色文化”的概念,并阐明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型传播方式要有别于传统传播方式的三个方面,實地红色文化遗产的虚拟成像、党建新领域的开发和舆论方向的正确引导,这些有助于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数字化、移动化和数字化有效传播红色文化。另外,多位学者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在传播内容、手段和路径上积极创新,才能获得民众对传播文化的认同感。

红色文化对外传播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这对维护国家安全,拒绝文化渗透,塑造国家形象,提升话语权有着重大意义。然而,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也面临着一些障碍。马瑞贤在《推动红色文化走向世界》(136-137)一文中指出红色文化对外传播面临语言差异、价值观差异、风俗习惯差异三大障碍。文化的传播要以跨文化交流为前提。克服这些障碍的有效方法是建立优化跨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创造新的社会需求与工作机会,充分彰显红色文化的独特价值。

五、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

近年来,随着各地红色旅游的兴起,红色文化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红色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带来十分可观的政治、经济、文化效益,尤其是在发挥红色文化文化涵育价值方面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上也出现一些“过热”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产生了负面影响。如何才能确保红色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确保利益的最大化?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分类

学者们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分类进行了梳理和研究,有学者将红色文化资源分为静态文化成果和动态红色文化活动;还有将其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通过地域划分等不同的分类方式。迟海波在《红色文化资源》一书中将红色文化资源分为遗址遗迹类红色文化资源,与革命历史人物有较为密切关系的建筑物、构筑物及相关设施,革命历史文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

(二)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红色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多个薄弱点,学者曾喜云将问题分类概括为闲置、滥用、破坏和开发利用率低。一些学者认为主要问题是开发力度不够,缺乏有力宣传;功利性、庸俗化开发利用现象明显;地域差异化,红色资源分布不均,资源整合度不足。

(三)红色文化资源正确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措施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思想观念上的制约,管理体制障碍,资金投入不足,法律规范不健全及人才缺乏等问题。改变思想观念是正确开发利用的首要任务,提升对资源的重视程度的同时加深主观认识。拥有正确的思想引领后,为了达到充分开发利用的同时不加以破坏的目的,必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2-12)和“有效保护、科学研究、合理利用”的原则。红色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是一项需要花费时间与心血的任务,挖掘内涵,加强整合并推进创新,确保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还要加强人才建设,提高红色资源队伍的素质。

“一个主权国家要维护其文化不受内部或外部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和颠覆,妥善保护自己的文化并有效扩大其影响”。红色文化作为共产党人积淀的文化遗产,蕴含的红色精神能够塑造人的人格、洗涤人的灵魂,我们应端正态度,积极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抵御不良文化的侵略。

注释:

①刘润为.红色文化:中国人的精神脊梁[J].红旗文稿,2013(18).

②罗春洪.红色文化与党的政治文化生成[J].福建党史月刊,2006(8).

③李琳娟.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研究[J].出版广角,2019(2).

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

⑤张改.红色文化之“红色”探源[J].兵团党校学报,2019(1).

⑥沈成飞,连文妹.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教学与研究,2018,V52(1).

⑦裴倩倩.文化自信视阈下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6,29(6).

⑧龙柏林,潘丽文.文化整合的红色记忆维度[J].南京社会科学,2018(4).

⑨李水弟,陈建.红色文化探微[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26(2).

⑩李水弟,傅小清,杨艳春.历史与现实: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6):159-162.

刘琨.中西语境下红色文化内涵的研究[J].理论界,2013(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1.

张梦.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路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6).

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J].理论界,2007(8).

程东旺,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3).

林于良,刘广登.以红色文化为青年人补足精神之钙[J].人民论坛,2018(5).

彭继裕.红色文化育人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18(5).

徐朝亮,周琰培.利用红色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J].继续教育研究,2009(7).

马晓燕.基于实践体验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实践策略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红色体验”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2018(3).

曹芳.弘扬红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N].内蒙古日报(汉),2019-02-18(005).

安新丽.红色文化传承要正确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72(03).

任文刚,马兆兴,罗海英.文化自信背景下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2).

裴倩倩.文化自信视阈下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6,29(6).

张景泊.以红色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J].人民论坛,2019(006).

李琳娟.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研究[J].出版广角,2019(2).

王宇龙.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策略分析[J].传媒,2019(5).

张章.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路径分析[J].通讯世界,2018,342(11).

马瑞贤,张楠楠.推动红色文化走向世界[J].人民论坛,2018,608(27).

迟海波.红色文化资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曾喜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杨志军.贯彻“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方针,加强保护,改善管理,搞好改革,全面推进我省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J].北方文物,1993(3).

韩永进.新的文化自觉[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1).

参考文献:

[1]刘润为.红色文化:中国人的精神脊梁[J].红旗文稿,2013(18):4-9.

[2]罗春洪.红色文化与党的政治文化生成[J].福建党史月刊,2006(8):62-63.

[3]李琳娟.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研究[J].出版广角,2019(2).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328.

[5]张改.红色文化之“红色”探源[J].兵团党校学报,2019(1):110-113.

[6]沈成飞,连文妹.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教学与研究,2018,V52(1):97-104.

[7]裴倩倩.文化自信视阈下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6,29(6):48-51.

[8]龙柏林,潘丽文.文化整合的红色记忆维度[J].南京社会科学,2018(4).

[9]李水弟,陈建.红色文化探微[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26(2):1-4.

[10]李水弟,傅小清,杨艳春.历史与现实: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6):159-162.

[11]刘琨.中西语境下红色文化内涵的研究[J].理论界,2013(7):65-65.

[1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一01.

[13]程东旺,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3):19-21.

[14]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J].理论界,2007(8):149-150.

[15]林于良,刘广登.以红色文化为青年人补足精神之钙[J].人民论壇,2018(5).

[16]张梦.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路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6):31-33.

[17]彭继裕.红色文化育人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18(5):5-8.

[18]徐朝亮,周琰培.利用红色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J].继续教育研究,2009(7):98-100.

[19]马晓燕.基于实践体验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实践策略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红色体验”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2018(3):49-53.

[20]曹芳.弘扬红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N].内蒙古日报(汉),2019-02-18(005).

[21])安新丽.红色文化传承要正确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72(03):92-97.

[22]任文刚,马兆兴,罗海英.文化自信背景下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2):30-33.

[23]裴倩倩.文化自信视阈下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6,29(6):48-51.

[24]张景泊.以红色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J].人民论坛,2019(006).

[25]李琳娟.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研究[J].出版广角,2019(2).

[26]王宇龙.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策略分析[J].传媒,2019(5).

[27]张章.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路径分析[J].通讯世界,2018,342(11):282-283.

[28]马瑞贤,张楠楠.推动红色文化走向世界[J].人民论坛,2018,608(27):136-137.

[29]迟海波.红色文化资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30]曾喜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1]杨志军.贯彻“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方针,加强保护,改善管理,搞好改革,全面推进我省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J].北方文物,1993(3):2-12.

[32]韩永进.新的文化自觉[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1).

基金项目: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与国际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一般课题。

通讯作者:孙莹炜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红色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