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献整理与古代文学教学实践的结合

2020-08-13张明晶黄大青

文教资料 2020年14期
关键词:岭南文人广西

张明晶 黄大青

摘    要: 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是对主流文学文化的必要补充,也是实施乡土教育、爱国教育的重要一环。将古代文学教学与地域文化认知相结合,使学生适度参与地方文献整理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位论文选题与写作时地方文化研究相结合,可以有效增加对文学史、地域文化的认知,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更好地为继承和弘扬地方文化服务。

关键词: 地域文化    文献整理    古代文学    教学实践

地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由于自然或行政的阻隔,再加上长期的历史积淀,各地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是对主流文学文化的必要补充,也是实施乡土教育、爱国教育的重要一环。地方高校有责任承担起整理地方文化的重任。玉林师范学院地处桂东南,既是地方的文化重镇,又有资料的便利,理应对桂东南乃至广西的地方文化的开掘做出贡献,对地方文化的开掘研究,又可以“反哺”高校的教学与社会的发展。

广西历史悠久,为岭南文化传承的主要地区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岭南称百越之地,公元前214年,秦征服百越,设桂林、南海、象郡三郡,今广西大部分地区属于桂林、象郡。从秦汉开始已有文人著述,历经唐宋,绵延不绝,明清著作已颇为繁盛;与中原地区相比虽然相对逊色,但它们是本地文化的独特反映,自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对这些资料进行梳理汇集,不仅是重视地方文化的大势所趋,而且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课题。古代文学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主干课程,但创新教学模式,强化教学效果,是每一位专任教师的必然命题。笔者将地方文化的开掘整理与古代文学的教学结合,开发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结合的新模式,强化古代文学的教学效果。

一、古代文学教学与地域文化认知相结合

广西地处岭南,是历史上相对落后的地区,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说:“广西地带蛮夷,山川旷远,人物稀少,事力微薄,一郡不当浙郡一县。”南宋时尚且如此,又遑论更早以前。但自唐宋以来,大量游宦或贬谪的内地文人多有播迁于此。他们留下的大量的文化遗迹,既是珍贵的历史见证,又是探究广西文化发展的必要元素。我们在古代文学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唐人宋之问《度大庾岭》的“大庾岭”即为五岭之一,度过大庾岭便是岭南之地。宋之问青年时以文才为宫廷侍臣,媚附武后,结交二张,颇受恩宠,后新君登基,他诏流钦州(今钦州),后改桂州(今桂林),后被赐死于徙地。《度大庾岭》即作于南放途中。了解了宋之问从繁华京都到蛮荒岭南,从春风得意到末路张皇的人生历程,学生对其人及这首诗就有了更深切的感受。柳宗元又称柳柳州,是因为他曾经在柳州(今广西柳州)做官。柳宗元、刘禹锡等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一起被贬远州,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柳宗元先贬永州,后又贬更远的柳州。“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柳宗元南来的心情无比黯淡凄惶。但他很快安定下来,带领当地人民办学修庙,特别是在文化的传播方面功劳甚巨。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写道:“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由于柳宗元在柳州的德政之举,他被后人尊称为“柳柳州”,人们在他生前喜爱的罗池畔兴建了罗池庙,建起了衣冠冢,代代纪念,今天的柳宗元纪念馆正位于广西柳州市柳侯公园内。如果学生了解了大文豪柳宗元对柳州的影响,对唐宋八大家就必然多一些亲切的体会。到了宋代,游宦到广西的文人更多,苏轼及苏门中的秦观、黄庭坚都曾来到广西,留下了许多关于广西的篇章,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事迹。哲宗元符中秦观在南贬放还途中经过藤州(今广西藤县),中暑卧于光化亭,索水欲饮,笑视而卒。当时因贬官而辗转迁徙于广西境内的苏轼,在闻知这一噩耗后,一再痛悼秦观之逝,称秦观“乃当今文人第一流,岂可复得”“真为异代之宝”。黄庭坚在得知秦观去世的消息后,更是写下了“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滕州”(《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之八)这样一首著名的怀旧诗篇。黄庭坚本人人生中的最后一段岁月也是在广西度过的。徽宗崇宁二年(1103),黄庭坚因被人诬告遭朝廷除名,南放宜州。他孤身在宜州时虽备遭困折,但仍怡然自得,口不停吟,手不辍书,遇有求教索诗者均热情相待,热心传播中原文化,与当地人民建立了真诚淳朴的友谊。黄庭坚在宜州期间还撰写了著名的日记——《宜州家乘》,成为研究宋代宜州自然和社会状况的珍贵历史文献。黄庭坚去世后,宜州人民对他“起敬起畏,如公生存,至于让其居不敢居,扃其关不忍启,迄今数百年之久,皆岁时尸祝而奉尝之”。南迁带给这些文人的是人生的失意,但他们带给南方的却是自己的热忱和才华。此外,广西山水秀丽,风物独特,桂林漓江山水、熔岩溶洞、特产特味等,历代文人多有游览题咏,杜甫就有“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的诗句,范成大也有“桂之千峰……诚当为天下第一”的赞叹。这些文人以自己的文化活动,带动了当地文化的发展,也提升了广西在当时国内的知名度。元代以前,广西本土文人很少,到明清时期,不管是数量和知名度都有极大提升,有被誉为“岭南儒宗”的陈宏谋、宫廷史家蒋良骥、晚清“四大词人之冠”的王鹏运、词学理论家况周頤等,都是占中国文学史一席之地的名家。笔者在进行文学史的讲授时,将这些文化人物和文化事件适当融于相关章节中,加深了学生对广西本地文化的认知,拉近了他们与文学史的距离,而且让他们认识到了除正统的文学史之外,更有丰富而复杂的文化图景。不仅强化了文学史的讲授效果,而且对宣传地方文化,培养乡土情怀都大有裨益。

二、社会实践活动与地方文献整理相结合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无比丰富的历史文献,地方文献作为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某一地域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产物,反映着各地区过去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重要人物、民风民俗等各方面的独特面貌。对这些文献进行搜集整理、研究开发,是各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古代文学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文献训练,理应是教学实践中必然涉及的内容。

广西的文人著述在元代以前甚少,至明清时期特别是有清一代,文人著述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飞跃。这些文献多数零散分布在历代艺文志或书目文献中,有的在各地的县志、州府志、省级通志中,有的收藏于地方各级图书馆或私人手中,不仅庞大繁杂,而且散落各处,再加上绝大多数著述没有公开出版,更缺少检索系统以供查询,要对这么多古籍文献的数量、类别、年代、刊刻传播、收藏情况等情况一一核实比对,殊非易事。但保护广西当地文化遗产,还原广西文化风貌,任重道远,意义重大。玉林师范学院教师团队中一批有志于古籍研究的学者早已着手整理,笔者在文学史的授课过程中,更是有意识地吸引学生加入这个队伍。

作为普通师范院校的本科生,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很少能见到或者触摸到古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不仅以图片的形式在课堂上加以讲解,更应当引入实践训练,将整理古籍与教学及学生实践学习相结合。比如利用寒暑假、法定假日或者周末,开展地方文献的实践调查。调查内容可以是与学生关系较为密切的家族家谱编纂、收藏情况,也可以是身边的碑刻文献资料、家族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及其著述。

笔者近两年主要带领学生整理了广西历代文人的著述目录,主要根据《广西历代文人著述目录》《广西省述作目录》《广西历代文人著述馆藏联合目录》《广西通志艺文志》《广西近代经籍志》等目录书籍,有序安排学生扫描录入、分类编排。现在已经整理出来的目录包括两汉至明清的作家近千人,作品数量在3000种左右。其中对著述中出现的人名、书名、卷数舛误、存佚不明等情况,一一比对核实;又带领学生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广西师大图书馆、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玉林图书馆、桂林市图书馆等藏书机构调查,现在已初步编成《广西历代著述目录》,形成了对广西历史人文的整体认知基础。在项目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对项目的进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文字录入与校对方面,共完成约十余万字的工作量。同时,参与项目的学生获得了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提高,如部分同学以调查资料为基础申报了不同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其中《桂东南地区历代著述的文献调查》获得2019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这些实践活动,既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锻炼了动手能力,又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拉近了与古籍的距离,为其以后就业或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学位论文写作与地方文化研究相结合

熟悉地方文化知识,汇编地方历史文献,这些都是认知地方文化的重要方面,也是最基础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说:“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通过深入的学术研究进一步“激活”文化资源文献的、学术的、文化的价值,让地方传统文化“活起来”,使其服务于当地教学科研工作,服务于社会发展,应该是我们更高的追求。当然,这种研究在高校内不应只局限在教师队伍中,还应带领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其中,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将学生的学位论文写作与之结合起来是不错的做法。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亟待提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原因一是选题陈旧,本科生的知识学习范围和深度相对有限,很难选出有新意的题目,二是不能驾驭优秀选题,由于研究思路、文献查找等方面的限制,即使有好的题目,他们往往写不出高质量的论文。将毕业论文的写作与地方文化的整理相结合,一是可以有效避免选题的陈旧重复,二是因为地域接近,“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在文献的搜集利用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较好地解决上面的难题,写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学生论文中有关地方文化的选题,如《唐宋岭南地区的南食书写》从唐宋时期的有关文献中梳理出游历岭南和贬至岭南的文人所留下的关于南食的记载,认为唐宋文人笔下的南食书写涉及面极广,种类繁多丰富,它们不仅凸显了南食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而且体现了文人们的个人情感和生活追求,带动了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浅论唐宋岭南之“瘴”》探究了从初唐至北宋贬谪者对“瘴”的书写变化,瘴气由唐人眼里的诡秘恐怖到宋代可预可治,不仅体现了中原士大夫心态的转变,而且可以看出中央对岭南的发展越来越重视。《苏轼诗文中的岭南植物书写》探究了苏轼被贬岭南六年对当地各种植物的书写状况,认为这些文字不仅展现了别样的岭南风情,表现了苏东坡丰富的情感及心灵世界,而且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与文化性格。《竹塘先生蒋曙研究》研究了广西名门望族蒋氏家族的蒋曙,不仅梳理了蒋氏家族的地位影响和蒋曙的生平经历,还较为全面地解读了蒋曙诗歌的体裁选择和内容特点。在蒋曙的《竹塘文集》在国内已经遗失(孤本现存日本的内阁文库),更缺乏相关研究资料可供借鉴的情况下做到这样,实在难能可贵。学生通过这些研究工作,不仅实实在在走进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对其中的一个点形成了深切的认知,而且有的形成了自己的解读,为当地文化的发展尽了一分力量。

通过课堂上有意识地融入,学生增加了对地域文化的认知,丰富了对文学史的认识;通过文献整理,古迹探访,学生走出象牙塔,亲近乡土风物,在实践中锻炼了能力;通过对地域文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他们亲身参与探究地域文化的发展规律,其中的亲切感和自豪感自不待言说。上面种种做法,都让生于斯長于斯的学生对这片热土更加熟悉、更加热爱。相信他们毕业时,不仅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还有浓浓的乡土情怀,这是他们宣传、弘扬地方文化深厚的底气,也是建设家乡、振兴家乡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广西统计局编.广西省述作目录[M].杭州古籍书店影印,1934.

[2]广西民族学院图书馆编.广西历代文人著述目录广西历代文人著述馆藏联合目录[M].1983.

[3]彭子龙.广西历代经籍志(汉一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基金项目:广西高教本科教改工程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9JGZ14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桂东南地区历代著述的文献调查”(项目编号:201910606003)。

猜你喜欢

岭南文人广西
忆岭南
雨岭南
文人与酒
文人吃蛙
宋代文人爱睡觉
广西广西
文人与石
广西尼的呀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易说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