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虹》中三代人对待婚姻的态度看劳伦斯的婚恋观

2020-08-13单伟红廖星雨

文教资料 2020年14期
关键词:斯克里婚恋观劳伦斯

单伟红 廖星雨

摘    要: D.H.劳伦斯深受母亲和多位女性的影响,他的创作中大多通过书中人物体现出了他的婚恋观: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追求灵魂与肉体的和谐统一。本文通过分析《虹》中汤姆·布朗温一家三代人的婚姻恋爱故事及各代人对待婚姻的态度解读劳伦斯的婚恋观。

关键词: 劳伦斯    《虹》    婚恋观

一、引言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是二十世纪英国最具争议性的作家,他所著的《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等作品中含有大量直白的性爱描写,因此受到当时英国社会的猛烈抨击,其作品被视为“禁书”,以至于英国法院以“猥亵罪”立案审查,其中1915年的《虹》第十二章《羞耻》(羞耻,是那个时代提到同性恋常用的词)在法庭诉讼中被特别指出内容不适。劳伦斯通过这些作品表达出的婚恋观更是强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婚姻思想观念中的两性关系,其放在现在都是值得思考的。劳伦斯强调婚姻生活中,两性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即男女双方既要保持独立性,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又要尊重自然,回归到大自然最原始的状态(这从《虹》中大篇幅的自然环境描写中可以看出)。特别是在《虹》这本书中,通过对祖辈以诺丁汉郡的土地为生的布朗温一家三代人的恋爱婚姻生活的描写,劳伦斯向读者传递出了他追求灵魂与肉体相统一的理想婚姻状态,這一婚恋观的形成更是与劳伦斯的家庭和恋爱经历密切相关。

二、劳伦斯自身家庭及恋爱经历对婚恋观的影响

劳伦斯出生于二十世纪英国的一个矿工家庭,父亲没有受过教育,是个文盲,母亲出身小资产阶级家庭,受过优等教育,身份地位差距巨大导致的争吵与打骂给劳伦斯童年生活笼罩上了一层阴影,同时开始让他思考什么是理想的婚姻生活。苦于无法结束这段婚姻,母亲只好将所有心血都倾注在儿子身上。她教导劳伦斯知识的可贵,认为只有知识才能让他成为上层社会的人。她强大的占有欲和控制欲让劳伦斯从小就对母亲十分依赖崇拜,甚至形成了严重畸形的恋母情结。劳伦斯对女性特殊的感情可以从《虹》中汤姆青少年时被妓女勾引到酒楼后的心理描写中看出来:“这事可把他吓坏了。在人与人亲密相处的农家村舍里,女人是占有重要地位的。男人们在家敬重女人……女人是未来生活中宗教、爱情和道德生活的象征……女人是他们的避风港和保险箱,是上帝约束男人的手。”正是这份对于母亲的崇拜,对于女性的崇拜,让劳伦斯意识到必须摆脱这种状态,所以他把对母亲的特殊情感转移到恋人身上,以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格。1904年,他遇到了初恋女友杰西·钱伯斯(Jessie Chambers),杰西的聪明开朗吸引着劳伦斯,劳伦斯的幽默风趣也让杰西心生好感,然而这段恋情却在劳伦斯母亲强大可怕的控制欲下宣告终止。之后在1912年,他遇到了一生挚爱,他的语法课程老师的妻子,三个孩子的母亲弗里达,两人一见钟情、一拍即合。受过高等教育的弗里达不仅有成熟女人的魅力,还有独特深刻的思想见解,两年后,弗里达抛弃家庭,随劳伦斯私奔意大利。弗里达不论是对劳伦斯的文学创作,对他独立人格的形成,还是对他的婚恋观的形成都有着强烈的影响。在弗里达的影响下,劳伦斯认识到:“男女两性是唇齿相依的,但又要保持自己的特异性和独立性,完全的占有或无保留的给予都是不合理的。”

三、《虹》中三代女性的婚恋观

《虹》这本书中,D.H.劳伦斯描写了世代住在玛斯农庄,以土地为生的汤姆·布朗温一家三代人的恋爱婚姻故事。每一代人对待恋爱和婚姻的态度都有所不同。

(一)第一代人:丽蒂亚

丽蒂亚是一个波兰地主的女儿,年轻时嫁给了一个德国医生。她虽然受过高等教育,对待婚姻却还是传统守旧,缺少自己的思想,婚后完全听从丈夫的宣讲,投身于十九世纪的俄国民粹运动,成了一个爱国主义者,跟随丈夫四处奔波,支援战场,丈夫死后一个人带着安娜来到了玛斯庄园,遇见了汤姆。但受到死去丈夫的影响,丽蒂亚一直被熟悉的阴影所笼罩,少言少语,时而会因为孩子而心烦意乱,躲进暗淡的个人世界里,时而又沉迷于周围环境的美妙中。在遇见汤姆时,丽蒂亚的多面性格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她一边感觉到自己对他强烈的呼唤和占有欲:“她感到他是非常可靠的人,感到了他内在的活力。他年轻、精力充沛,她喜爱他眼睛里生机勃勃的蓝色光芒。”一边又很反感汤姆,因为他跟她不是一类人,总是在强烈冲动后又陷入自己浑浑噩噩、无动于衷的世界里。面对汤姆的求婚,她摇摆不定、反复纠结,最后才答应求婚。婚后,丽蒂亚掩饰着自己,自我封闭,对汤姆冷漠疏远,汤姆因为少年时受母亲的影响,对女性有着极大的尊重和敬畏,他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失望和绝望。两人虽有着肉体上的狂热,却在亲密过后因身份地位的差距貌合神离。汤姆苦恼于不了解丽蒂亚的过去,丽蒂亚则沉迷于自己的世界,满足于庄园的小圈子。即使怀孕后,丽蒂亚依然远离汤姆,一个人孕育着生命,汤姆觉得妻子自私冷淡,离家次数越来越多,但心底里对妻子的爱还是不愿让自己离开她太远。结婚两年后,两人终于在矛盾中达到了婚姻和性生活的和谐,但精神层面一直存在巨大鸿沟。深受第一任丈夫的影响,丽蒂亚胆小、寡言、少语,总是把自己笼罩在黑暗的阴影下,对待感情犹豫不决、阴晴不定,她和汤姆虽然达到了肉体上的和谐,但精神方面仍然没有共鸣。

(二)第二代人:安娜

从小丧父,跟着母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安娜极度缺乏安全感,渴望浪漫的爱情。她一方面想挣脱父母,另一方面对外面的世界感到十分恐惧。堂哥威尔的出现把她从恐惧中解脱出来。威尔身上关于外面世界的东西让安娜越发沉迷于爱情中。“是他使她得到了解脱,是他拆除了她经历中的墙界。他是墙上的一个窟窿,透过这个窟窿她看到了外部世界的阳光”。这一腔热情,两情相悦的冲动感情很快修成正果。刚结婚的安娜和威尔沉溺于肉体的放纵无度中,可之后婚姻的失败证明一刻的冲动激情产生的婚姻终究是个错误。威尔不善与外界交流,蜜月的数日放纵让他想继续保持原来的状态,与外界永远断绝关系,但安娜对于外部世界的渴望让他害怕、愤怒又痛苦,这种不满的情绪让威尔认为安娜会为了外面的世界而抛弃自己,于是他想切断安娜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大男子主义的威尔一直认为女人就应该臣服于男人,安娜认为人应该找点事做,不应该无所事事,所以她厌恶威尔的沮丧懒散。于是,两人之间的斗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他们俩怒目相视,他气得攥紧了拳头。她呢,打心眼里高兴,她胜利了。他俩势均力敌,非一决雌雄不可。”安娜完美遗传到了丽蒂亚多面的性格,争吵后的威尔出走一方面让她万分内疚,恐惧他的离开,另一方面讨厌威尔对自己过多的干涉。多年的争吵、控制、攻击和猜疑让威尔不得不服从于安娜的“统治”之下,自己则投身于教堂和雕刻,甚至背叛了婚姻,而安娜则在无数次的争吵又和好之后沉浸于做母亲的热情中,二十六岁上下的威尔已经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了。最后两人在现实生活中妥协,只有肉欲上的激情和契合:“他们的爱情就变成了这样,肉欲之强烈和偏激如同死亡一样。他们之间没有清醒的亲昵,没有爱的温柔,只有欲望,感官之无止境、疯狂的沉醉,这是死亡的激情。”在这里,劳伦斯也表示出没有精神上的契合,只有肉欲上的激情的婚姻就如同死亡一样。对比于第一代的丽蒂亚,安娜虽然没有摆脱和母亲一样的状况,但也算在不断的争吵反抗精神上的隔阂之处有了进步。

(三)第三代人:厄秀拉

作为安娜的第一个孩子,厄秀拉却和母亲完全不同。少女时期的她开始有了自我责任感,开始意识到了自我。她希望在这个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想干出成就来。成年后的厄秀拉虽然极讨厌教书生活,却不愿向学校或者说向男性社会低头屈服。“这儿有个世界要去征服,知识有待于掌握,资格有待于获取。她内心的需要在驱使着她玩命地干。现在,她要在这个世界占据一席地位的愿望高于一切”。厄秀拉对知识的渴望,对在男性社会中追求自我的欲望可以充分解释她与斯克里宾斯基的分手。斯克里宾斯基是厄秀拉的初恋,他的直率、我行我素吸引着厄秀拉,但是厄秀拉厌恶战争,斯克里宾斯基却甘愿沦为战争的机器,他在战争中盲目地效力让厄秀拉感觉到了两人之间的巨大隔阂。和前两代人一样,这两个人也在肉体上得到了极大的和谐和满足,但厄秀拉反对斯克里宾斯基的陈旧观念,不贊同他的价值观。她面对这份感情很矛盾纠结,一方面沉浸在与斯克里宾斯基的肉欲上,另一方面苦恼于他无法与她达到精神上的共鸣。婚前的厄秀拉始终不确定斯克里宾斯基就是她想携手一生的男人,却在某晚突然醒悟过来,结束了这段感情:“她说:我认为我不想结婚。那双天真、忧虑、困惑的眼睛望了一会儿他的眼睛,然后又移开了,出神地望着别处。”分手后发现怀孕的厄秀拉虽然有一段时间在否定自己的“自以为是”,否认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认为她自己也应该像母亲和外祖母一样,安于现实,全身心投入家庭:“她有自己的男人,自己的孩子,在天底下有一块自己的藏身之地还不够吗?既然这些对她母亲足够了,对她就不够吗?她要结婚,爱她丈夫,做个本分的妻子算了。这就是理想……一下子她感到谦卑,谦卑中包含着苟且求安,她把手脚伸出来就缚,喜欢受缚,称之为安宁。”突然流产后的厄秀拉在恢复身体的时间段里清醒过来,意识到其实就是孩子把她和斯克里宾斯基连在一起,孩子的失去让她完全挣脱了世俗的枷锁,在彩虹下获得了新生。第三代人厄秀拉不同于前两代人,她不会一时冲动,为肉体上的和谐而结婚,而是为爱而结婚,不再维系没有实际感情的婚姻,在两性关系中,不做男人的附属品,为自己而活,追求个性自由。虽然书的结尾厄秀拉并没有得到灵魂和肉体相协调的婚姻,但最后一段中出现的彩虹,象征了生命的希望和无限可能。

四、劳伦斯的婚恋观

第一代人丽蒂亚对待感情犹豫不决,与汤姆貌合神离,两人虽有强烈的肉体冲动,但精神上的无法理解还是导致了婚姻的不幸;第二代人安娜从小缺乏安全感,急于从威尔那里收获爱情,一时冲动的婚后是由悬殊的价值观导致的无尽争吵,两人达到了肉体层面的和谐,却永远无法触及精神层面的共鸣;第三代人厄秀拉聪明勇敢,从小便想闯荡诺丁汉郡之外的世界,追求独立自主的她虽然对斯克里宾斯基有着强烈的肉欲冲动,但她明白两人不能互相理解,不适合婚姻生活,厄秀拉的清醒独立让生命彩虹的出现有了可能,结尾的那道彩虹也预示着厄秀拉以后理想的婚姻生活。劳伦斯借助《虹》中汤姆·布朗温一家三代人的恋爱婚姻故事,从而传达出自己的婚恋观和理想的婚姻状态:一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追求灵魂与肉体的和谐统一的两性关系,以及获得自身幸福的理想婚姻状态。通过丽蒂亚、安娜和厄秀拉对待婚姻各自态度的描写,体现出他对女性在两性关系中扮演的角色的理解:从最初依附男性,为男性而活,到最后依靠自我,注重个人的性格个性不迷失自我,追求独立,得到真正和谐的婚姻生活。

参考文献:

[1]王斌.D.H.劳伦斯的情感经历对其作品《儿子与情人》的影响[J].才智,2010(3).

[2]伍厚恺.劳伦斯寻找彩虹的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周亚华.劳伦斯的女性主义与妇女解放运动[J].人民论坛,2016,506(2).

[4]葛有进.劳伦斯《虹》追求理想中的和谐关系新女性形象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3(1).

[5]王海青.两性婚姻堡垒之战——劳伦斯《虹》中三代女性的婚姻抉择[J].世界文化,2017(11).

[6]吴童.论《虹》中劳伦斯的情爱观及现代意义[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9).

[7]D.H.劳伦斯.虹[M].黑马,石磊,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基金项目WGW18107系列论文。

猜你喜欢

斯克里婚恋观劳伦斯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斯克里帕利 双面间谍中毒英俄双边关系冻结
疑遭暗杀 前俄国间谍斯克里帕尔的双面人生
疑遭暗杀前俄国间谍斯克里帕尔的双面人生
劳伦斯·许:我是个“造梦师”
詹妮弗·劳伦斯大好时光
论欧阳子小说中的婚恋观
为休假撒谎自导绝症闹剧
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