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中医证型研究概况

2020-08-13周晓虹

中医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气滞消化性证型

梁 敏,周晓虹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210029; 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210029)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相关性胃病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Hp是一种定植于胃黏膜上皮表面的微需氧革兰氏阴性菌,表面带有鞭毛,呈螺旋形,可定植于胃及十二指肠内的各个区域。大量的研究[1]表明,Hp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在1994年将Hp定为Ⅰ类致癌因子。Hp所致胃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胃脘胀满,胃脘疼痛,口中异味,口干口苦,反酸,嗳气等。

1 Hp致病的机制

Hp致病的常见机制:机体感染Hp后不能自身清除,菌体通过其独特的螺旋形带有鞭毛的形态结构移动至胃黏膜表面,并定植于胃黏膜上皮细胞。Hp产生大量尿素酶,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气,中和胃酸,在菌体周围形成相对的碱性环境,使其能在高胃酸的环境下得以生存。同时,定植之后的Hp可产生多种有毒性的酶和蛋白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进一步损伤黏膜屏障。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胃黏膜炎症甚至癌变的发生[1]。从炎症到癌变可能的过程为:正常胃黏膜-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癌变[2]。由此可见根除Hp的必要性。

2 Hp感染相关胃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古人对于Hp感染无从认识,更无相关文献的记载,故Hp相关性胃病在中医学中没有明确的病名,依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胃痛”“胃痞”“吐酸”“嘈杂”等范畴。目前,各医家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众说纷纭,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但总体来说,Hp作为致病菌,属于中医学“邪气”范畴。中医学理论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四季脾旺不受邪”。只有脾气不旺,胃黏膜防护功能减退,Hp才能趁虚而入[3]。因此,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Hp感染是发病之标,气滞、瘀血、湿热、毒浊等均是病理产物。

3 Hp感染相关性胃病的中医证型分析研究

3.1 Hp感染与慢性胃炎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指出:根据内镜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两大基本类型,其中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重要的病因。张向东[4]对320例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分析,发现脾虚湿热型114例,脾胃虚弱型(含虚寒)80例,肝胃不和型56例,胃阴不足型40例,气滞血瘀型30例,最常见的类型当属脾虚湿热证。唐丹丹[5]对510例确诊为Hp感染慢性胃炎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发现脾胃湿热型>肝胃郁热型>肝胃气滞型>脾胃虚弱型>胃阴虚型>胃络瘀阻型,同时发现中医证型分布与胃炎类型有关,脾胃虚弱型、胃络瘀血型、胃阴虚型以CAG多见,脾胃湿热型、肝胃郁热型、肝胃气滞型则以CSG多见。杨静等[6]研究发现,170例CAG患者中脾胃湿热证Hp感染率最高,其次是肝胃不和证,胃络瘀血证感染率最低。赵钢等[7]报道了各中医证型的Hp感染率如下:脾胃湿热证(32.7%)、脾胃气虚证(24.9%)、湿浊中阻证(16.5%)占大多数,胃阴虚证(3.4%)及胃络瘀血证(2.8%)所占比例少。刘建平等[8]通过探讨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发现,各中医证型中脾胃湿热证的Hp感染率最高,为85.63%,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研究还显示:无论是CAG还是CSG,都以脾胃湿热证及肝郁气滞证为主。

3.2 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gastric ulcer,GU)、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及两者同时存在的复合性溃疡。临床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发作的节律性、周期性上腹痛,胃溃疡以餐后痛为主,十二指肠溃疡以空腹痛为主。分析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中医证型及其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进行中医药治疗。田红霞[9]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辨证分型,发现以脾胃湿热证为主,其次为肝郁气滞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瘀阻胃络证比例占最少;还发现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以十二指肠溃疡居多,活动期居多,疤痕期最少。毛卫玲[10]对139例GU患者的研究显示:Hp阳性率达75.5%,其中脾胃虚寒型阳性率最高,但未能推断出中医证型与Hp感染的相关性;DU患者血清前列腺素(PGI)含量高时患者为肝胃不和证的概率大;血清PGI含量低时,患者为脾胃湿热证的概率大。魏静波[11]对470例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依据舌苔、脉象和症候学进行中医证型分析,结果发现:脾胃气滞证占36.17%,脾胃湿热证占27.45%,脾胃虚寒证占20.21%,胃阴不足证占11.49%,瘀阻胃络证占4.68%。罗漫琳[12]研究的125 例消化性溃疡病例中,Hp感染率高达90.40%,证实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型与Hp感染存在关系,按Hp感染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脾胃虚弱(虚寒)型(97.06%)>肝胃郁热型(96.15%)>肝胃不和型(90.47%)>胃阴不足型(61.11%)。刘夏等[13]通过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研究发现,Hp阳性率以实证患者多见,其中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多见于十二指肠溃疡,并多见于溃疡活动期;肝胃不和证和胃阴不足证分布在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比例无明显差异,多见于消化性溃疡愈合期和瘢痕期。

3.3 Hp感染与其他胃肠道疾病

黄美琴等[14]对154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损、气血亏虚、气滞血瘀、胃热阴虚、痰湿凝结、肝胃不和,其中Hp感染主要集中在胃热阴虚及气滞血瘀型。潘林平[15]研究了胆汁反流性胃炎Hp感染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发现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Hp感染率明显低于非胆汁反流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在Hp阳性患者中,Hp感染以实证多见,实证感染者的严重程度高于虚证,其中脾胃湿热型的阳性率及感染的严重程度最高。谭洁[16]分析了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感染Hp的情况,发现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检出Hp者占45.14%,以未感染者居多;不同证型的Hp感染情况不同,Hp阳性者以肝胃郁热证型最多见,中虚气逆证最少见。谢迪等[17]探讨Hp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关系,结果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Hp阳性患者在湿热壅滞型(80.00%)及肝胃郁热型(82.61%)中所占比例较大,在脾虚气滞型(50.00%)及肝胃气滞型(33.33%)中所占比例较小。赵华[18]探讨了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与Hp感染的相关性及其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胆汁反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Hp感染,Hp感染随着胆汁反流程度加重而减少,而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各中医证型间的Hp感染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笔者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分别查阅了2015—2018年国内公开发表有关Hp相关性慢性胃炎及2008—2018年国内公开发表有关消化性溃疡辨证论治文献,得到Hp相关性慢性胃炎有辨证分型具体病例数记载的文献14篇[4-8,19-27],总病例数3 101例,见表1;得到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有辨证分型具体病例数记载的文献10篇[9-13,28-32],总病例数1 482例,见表2。胃癌、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因研究资料的不足,样本量的缺失,无法明确幽门螺旋杆菌与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有待日后研究。

表1 2015—2018年期刊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情况统计

表2 2008—2018年期刊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分型情况统计

从统计结果来看,无论是Hp相关性慢性胃炎还是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均以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含虚寒)证、肝胃不和证居多,以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瘀阻胃络证构成其主要证型。其中脾胃湿热证是Hp感染率最高的证型。结果提示:脾胃湿热者容易感染Hp,胃内的湿热环境为Hp的生长、定植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在生理上,脾为太阴湿土,多阴少阳,多阴多湿,喜温燥而恶寒湿,主运化,主升;胃为阳明燥土,多阳少阴,多火多气,喜润而恶燥,主受纳腐熟,主降。两者阴阳互依,纳运相合,升降相依,燥湿相济,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饮食偏嗜、饮食不节、饮食不洁等因素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湿蕴化热而致湿热内生。《温病条辨》曰:“湿热之邪……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Hp属于中医学“邪气”范畴,口口传播及粪口传播是其主要的传播途径。我国因共餐制导致Hp感染呈家族聚集现象,这与传染性疾病多湿热或湿温类似。由此,笔者可认为:Hp是一种“湿热邪气”,具有湿热邪气的致病特点。感染者多表现为口中异味,口苦,口甜,胃痞,胃痛,嗳气,反酸,舌质红,苔黄(厚腻)等。当人体正气旺盛时,可以抵御外邪;当人体脾胃虚弱时,无力抗邪,易受邪气侵犯,导致脾胃升降失调,燥湿失济,纳运失职。因此,感染Hp的基础是脾胃功能虚弱。结合中医证型分布,标实主要为湿为热。概而言之,脾虚为本、湿热为标是Hp感染的基本病机。治疗Hp应以益气健脾、清热化湿,佐以疏肝为基本大法。选方可用黄连温胆汤、连朴饮等加减,在此基础上可加用蒲公英、大黄、黄芩、黄柏、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之品。

5 小 结

近年来,有关Hp相关性胃病的研究颇多,但仍然缺乏统一的分型标准。目前大量研究表明,在西药根除Hp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有着根除率高、不良反应小、复发率低等优势。因此,如果能量化其分型标准,就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猜你喜欢

气滞消化性证型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消化性溃疡观察与探究
187例消化性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体会
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急诊胃镜下注射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