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于“服装”的知识考古

2020-08-12王熠昕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服装

王熠昕

摘要:20世纪诞生的福柯。知识考古”理论,为学者们在历史、哲学、艺术方面上的研究提供了新角度与许多有意义的见解。服装,是人类文化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从服装的差异可以看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本文便从知识考古角度出发,研究“服装”,同时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中西方服装发展内核,这对于引领本土文化自觉,重建我国在世界文化圈中的话语权也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知识考古学;服装;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04;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8-0060-03

一、前言

“知识考古”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打破歷史学那种传统的、有连贯的、有头有尾的时间线性论述,引入考古学的视角,以考古学的方法梳理人类知识的历史,将时间性的历史学变成空间化的。就我自己米说,就是去挖掘那些不熟悉的事物米解读看起米生活里理所当然的事物,去补充自己的知识,更好的理解这个我们熟悉的事物。

服装,在我们的生活中再常见不过,正是因为这样的熟悉,它能很好的反应出入类文化却时常容易被人忘记。我们或许很难对于服装给出一个完整的、官方的定义,我们如何去认识中西方服装呢?在提到中国的服装时,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旗袍、汉服等传统代表,而联想到西方的服装却是没有固定的,不仅包括了古希腊时期的传统衣袍“叠裳”(Chiton),16世纪后流行的拜占庭风衣衫,还有当前流行的现代主义风格服装等,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服装代表,米体现每个时代的文化与追求。造成其中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二、中国人对于服装的认识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且中国人非常喜欢称自己为“华夏儿女”,其中“华夏”二字也与服装关系匪浅。唐朝知名经学家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一书中写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思是,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包含高雅的意思;而中国人的服装、饰品很美,因此将其称之为“华”。华夏一词,不仅是地理层面华山夏水意思的,更深一层的价值在文化沉积方面,意为“服饰之美、礼仪之大”。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还尚未形成的时候,中国服装文化就已经诞生。“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一语表明,黄帝创制衣裳,并且这衣裳并不是任意随性就制造出来的的物品,它取自卦象,背后意义十分丰富。当时的人们在经历生活后,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经验、看法,比如自已的审美观、价值观,都在这诞生的服装之中可以看出。同时这衣裳还包含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蕴含着华夏先民对自然、对社会秩序的理解,①这也为后来中国代表性服装:汉服的形成,而奠定了一些基础。

我国传统的服装——汉服,自古便己产生,并一直传承发展至今,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一元性,源远流长并颇受人们喜爱。汉服又称华服、汉衣冠、汉装,其定型、完整形成于周朝。汉服的整体版型都十分宽大松弛,其实并不只是汉服,在古代,除非是那些有特别需要而制的衣服,否则其他的服装是绝不会让衣物束缚、紧绷在身体上的,追求的是自然地遮盖人体。尽管这种含蓄的、不裸露的形制,无法展现人的形体曲线美,但是汉服的美是在精神层面上的,不通过服装外部造型直接表现,把对这种深层次之美的追求精妙的表现在服装图案或佩饰等方面。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据了思想统治地位,而在儒家思想中,“礼”学又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服装作为文化形式、社会风尚的重要表现,自然会与礼制文化离不开干系。儒家利用“德”、“礼”的要求米规范服装文化,根据礼制的规定,制定了清晰明确的服装礼仪规章,人们必须穿与其级别、地位相符的服装,使用与其等级相配的饰品。服装在这时被赋予了一种阶级差异思想,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同时引导人们将自我的个性融入到一个整齐的社会规范里,服装的稳定、统一形制也符合当时封建统治者“大一统”的统治需求。

同时服装也影响了人们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精神层面的内容,而且这种影响十分深远,延续至今。儒家的审美追求是“文”与“质相统一,所谓“文”指服饰的美,而“质”指的是一个人的资质美。儒家思想认为,人们服装的外在表现美和一个人的内在品质的气韵美要相一致。②强调人们要做到内外兼顾,重视对于道德修养品质的培养。而服装的宽松,也被看作是能够让人们精神上放松,从衣装而起,人们能够身心自由、无拘无束,一种休闲惬意、轻松自在的洒脱感油然而生,这样的服装形制正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影响了后来的中华服装审美:以和谐、大气为主,追求稳重之感。

汉服形制形成后,这以后的历朝历代服装制度都是在这种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尽管后来在服装的一些装饰、使用材料上有所改变,纺织、蜡染等制作技术上也在进步,但基本型制与内核是没有变化的。

三、西方人对于服装的认识及发展

西方的服装文化是以地中海文明为基础,在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基础上,以基督教思想为核心,因此服装形制、风格、内涵等多方面部与中国有着巨大的差异。其中,与中国服装形制的最大不同是,大多时候西方的服装强调突出人的形体美,认为能够体现人体的线条、性感的特点的服装才是最美的。

早在远古旧石器时期,从“威伦多夫的维纳斯”就可以看出,西方远古先民心里的女神形象的显著特点是硕大的胸部与臀部,夸张突出的人体曲线,十分性感,并且从此形成了崇拜人体的传统观念。

到了后来,发展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们对于服装的要求也都是能突出自己的人体美,线条感。古希腊时期,人们就能很好的掌握人体形态了,那时候制作的人体雕塑造型都是比较理想化,线条十分优美,也体现了先前提到的西方人对于人体的崇拜、喜爱观念的传承。

那时主要是披裹式的非成型类服装,被人称之为“一块布的艺术”。通过披挂或是缠绕一块布在人身上,自然和谐地与人体相结合,形成一些自然的褶皱,走起路来迎风摆动,自由而不受拘束的同时还能表现出人体的美。我们通过这种优美自然的服装风格不难看出,古希腊人遵从自己的本心,在服装上保留着最质朴的审美,闪烁着一种人文主义精神。

同样是舒适自由、不受拘束的服装,那么其与古代中国的服装有何不同呢?古希腊时期,人们有着一种不羁的自我意识,说到底就是理性思想,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将人们这份理性唤醒,而毕达哥拉斯学派又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学派里有许多数学家、物理学家,他们用数字去探索世界,寻找到了一个美的比例,将这种“黄金比例”推广到各个方面,成为一种审美准则。对于古希腊服装而言,利用“黄金比例”理论就体现在其高腰设计上:对人体进行合理划分,突出人体美感。在公元前450年的时候,古希腊服装还是比较低的,但是在经过300年左右的发展,黄金分割法的推广,人们服装的腰线由腰臀处上移至乳房下,视觉上有极大的拉长了人体的效果。③

从古希腊服装中我们不仅可以看见其中突出的人文精神,還能从这些高度的和谐之美中看出古希腊人的理性精神。这些精神对于后世西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文艺复兴等一系列思想运动都有着精神指导作用。

到了16世纪,西方人对于服装的要求已不仅仅是突出人体形体的原本之美了,又开始出现了夸张变形的服装,比如,一些宫廷贵妇穿着的上紧下括的分体衣物:“紧身胸衣”和“撑箍裙”是当时非常流行的服装。这些服装通过人为的夸张,能够着重表现出人体的线条,表现出女性身体的曼妙,突出着装者的个人风格、自己的特点。同时这种夸张的裙式为了使穿着者服装不会变形,因此造型体积都会较大,体现了西方人对于空间探求、扩张的理念,包含着一种“自我风格”。其实说到底,这种夸张的服装风格的产生就是和这种自我核心观念是分不开的,西方人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主人,是世界万物的中心。这样就影响了穿服装的目的就是表现自己,具有一定功利性,也就决定了西方的服装风格是外露型的。

从西方的服装发展史中我们也能清楚的看到,无论是过去宫廷服装还是我们现代所看到的服装,都以充分表现人体美为最高目的,如何更好的表现人体的线条、形体美,是西方服装发展的大方向与永远的追求目标。

四、中西方服装差异的原因分析

服装的发展不仅与纺织技术和缝纫裁剪等工艺技术的进步有着密切联系,同时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时代、空间背景,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思想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以上种种方面影响了中西方服装的变化与发展,包括其中服装细节装饰、基础造型、使用功能或是深层寓意等。举例来讲,文化就像土壤或者说是树根,服装是在其基础上生长的结果,是其分支。中西方服装风格、形式等多方面差异显著,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文化的差异。

文化的产生又与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中华文化属于种农耕文明,在这片土壤肥沃的大陆上进行田园生活,刀耕火种,这样的生活方式充满着温情与和谐,教会了人们懂得去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所以在中国人心中,美是一种和谐的、中和的、舒适的感受,对服装的美的感受亦是如此。而且由于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并没有什么较大的冲突矛盾、国家发生巨大的改变,而是按照一种线性的时间顺序发展下米,服装的形制因此也没有发生什么巨大的改变,都是与前朝的服装一脉相承,不断改善、细微调整。

西方文化的起源属于海洋文化,那里的地理条件不比大陆,没有得天独厚的土壤用于农耕劳作,只能依靠海洋,海洋既是人们生存下去的依赖,又会给人们带来一些灾难。所以人们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人们心中认为需要去征服大海、征服自然,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这影响了西方人对于空间探索、自我扩张意识的形成,成就了西方人的“自我风格”,也就慢慢发展出了相应风格的服装。

也是由于海洋这样的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西方人对于征服感情有独钟,崇尚一种冲突之美。冲突是一种崇高的美感,具有磅礴的力量,和中国崇尚的优美不同,这种崇高的冲突感会带来压迫感,其诞生可因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在中世纪时期,拜占庭风格的服装极力隐藏起人们的形体,隐匿人体美。而到了后来的文艺复兴时期,在服装上又流行起来用紧绷的上衣勾勒人体曲线,用人为的、夸张的裙撑夸张的表现、突出人体美。这是对中世纪进行的一场强烈批判与反驳,也是西方服装文化上的冲突。④

五、现代中西方服装文化的融合

西方人自古以来就十分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常积极吸收中国风元素加入在自己的服装里。在欧洲十八世纪兴起的一种洛可可风格,其中就十分崇尚中国文明,模仿中国艺术风格。在服装领域,中国风主要表现于纺织品纹样、服装款式和色彩。⑤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大量入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剧烈的冲击,影响到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服装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仅女子穿起了裤装,而且旗袍这种能勾勒出人体曲线形制的服装开始流行起来。

从历史宏观上来看,旗袍是民国20年代后当时女子最流行、最普遍的服装,虽然认为其形成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旗袍是在受到西方文明冲击后所改变、大规模流行起来的。那个时候的中国刚结束了两干多年的封建社会形制,开始广泛接受较先进的西方文化,这是一个新旧文化交融、东西文化碰撞的关键时刻,后米旗袍在1929年由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其政治地位也可见一斑。流行旗袍的形式虽然出现的时间不久,但是快速发展,至今也才不过短短的百年时间就能广泛为时人所接受,这短暂却辉煌的发展历程,令人惊叹,同时我们可从旗袍的发展看出中西方服装文化的交汇成果。

近代旗袍的改进与流行是有很多种因素影响的,在上世纪20年代后,一些先进的的知识分子为了探求中国自强之路而去海外求学,受到了很大的西方思维的影响,但是由于骨子里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因此形成了一些人中西思维交融、以西方人的眼光去看中国文化的现象。在服装上的体现就是,男人的中山装,女人的独特的旗袍。

其实旗袍的流行与发展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女性主义设计的发展。自古以米,中国封建社会中都存在一种男尊女卑的观念,女性社会地位比较低,大概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种传统的观念在西方社会逐渐被打破,女性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近代一部分先进的中国女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女权主义思想的影响,她们在服装上一改传统的封建保守的形态,吸收西方文化中的部分因素,重在突出个性,表现自我。她们妆容精致,发型时髦,身穿着西方所推崇的、能体现人体美的民国旗袍,又散发着本身的东方温婉、知性闺秀的气质,有一种端庄、优雅的东方情调,兼具中西方韵味,将古典与时代相结合。这对中西方女性服装的交融、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很好的体现了中西方服装文化结合的结果。⑥

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设计师关注起了中国的传统服装,并在作品中加入“中国风”,但是究竟何为中国风服装呢?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要是真的去讲这个中国风的概念,怕是要讲上半天。也正是因为中国文化这样的深厚,所以在很多人看来,那些充满了水墨、龙风等元素的服装就是中国风了。但是这些元素不过是中国风、中国文化的一个载体,就像是一个人的皮囊,是肉眼直观呈现的东西。虽说中国风服装的完成也离不开这些元素的作用,但是更应该注意到的是其深层的骨脉、灵魂,服装中也要能体现出和谐稳重的中国气质、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精神等。

如国际设计大师乔治·阿玛尼在其服装设计作品中借鉴了中国传服装统形制的丝绸长裤,并以传统马褂为原型,制成新型的白色马甲。作品将中西文化交融在一起,在设计时采用的整体的形制、面料以及精良的剪裁制作手法源于西方,而一些突出的元素、苏绣与珐琅彩等设计亮点、服装气质都是中国的味道。服装的设计也并没有盲目放大中国文化因素,更多的是体现了中国道家传统“阴阳”精神,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打破了男装与女装之间阳刚与阴柔的界限,清风峭骨,让人眼前一亮!

现在的一些西方服裝设计师非常喜欢“炒”中国文化,从中国限定款到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设计作品中的广泛应用,都能看出中国文化是越来越世界化的趋势,这也引起不少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但是有些不良的品牌设计者,正是瞄准了中国人这份自豪感,其推出的一些设计作品看似是对中国文化的尊敬与喜爱,但是实际上只是把其当作一个噱头,这些品牌根本上还是为了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导致了一些中国风设计作品内涵、底蕴十分肤浅。因此,如果要吸取中国文化元素米做出优秀的设计作品,绝不是对传统中国服装中的元素简单复制、粘贴,或是粗糙的文化元素堆砌,而是要了解到其中精髓,才能真正的表现出“中国风”,而不应该照猫画虎。就像某品牌秀场上,设计者把龙纹、肚兜生搬硬套在男模特身上,这也既不符合中国文化内蕴,也不符合大众审美,为了中国风而中国风,甚是滑稽。同时,如果外国设计师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一直停留在一个浅层的阶段,而中国消费者却愿意为其设计作品买单,那么这也是一种缺乏民族自信心、市场上缺乏好的民族产品的侧面体现,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要讲民族自信,还需要中国设计师的努力,但是对于现在中国服装设计师而言,情况更是严峻。中国的服装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巨大,现在大众穿的基本都是西化服装,如牛仔裤、卫衣等,都属于西现代化服装形制,穿传统汉服、旗袍等服装的人很少。这样就容易没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本来就己处于被动地位,若是国内的服装设计还是跟在国外的流行后面,亦步亦趋,那么就永远都是被动的。我们应有这样的观念,当下设计师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部分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应重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要将其放在那里等待西方设计师们来挖掘,开创一条既“与国际接轨”又独具中国特色的新的中国服装发展道路。⑦

六、结语

纵观中西服装的一路发展,二者虽然因为经济、地理位置等条件而产生了不同文化,存在种种差异,但是在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不断交流碰撞,服装方面也会因此而相互融进,从而得以兴盛不衰、延续不止的发展,中西服装文化互相吸取优秀的精华、共同进步,这是必然的趋势。

注释:

①刘静轩,论黄帝垂衣裳是中国服装设计之滥觞[J].美与时代(上),2016(03):85-87.

②骆顺华,服装造型风格与中西方文化根源的关系[J].服饰导刊,2012,1(02):45-47.

③高静,浅谈古希腊文明与古希腊服饰[J].大众文艺,2017 (01):134-135.

④蹇宜珊,浅谈中西服装文化的审美差异[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11):312-314.

⑤伍曦,中国风在现代西方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与启示[J].山东纺织经济,2010(11):74-75+78.

⑥许晓萌,中西时尚文化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17.

⑦石海清,中西近现代服饰文化比较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1.

猜你喜欢

服装
让人心碎的服装
梵天城的服装师
服装和角色
道具服装
服装造型!这部片大开眼界!
服装设计师
服装专卖店室内照明设计
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