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下新闻采编工作的守正创新

2020-08-11周萌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广播媒体新闻采编媒体融合

周萌

摘要: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固有局面。广播媒体为了与形式多样、视觉冲击性强、传播效率高的新媒体环境下生存,需要走媒体融合发展道路。无论传播方式与传播途径如何变化,优质新闻内容始终都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广播采编人员转变传统观念,处理好融媒体下的新矛盾,紧跟市场需求与受众要求不断开拓创新,促进广播媒体的长远发展。本文就融媒体环境下广播新闻采编工作的守正创新策略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采编;广播媒体

一、媒体融合下广播采编工作现状

(一)吸引力下降

广播曾作为民众获取信息的主流媒体,必须要在坚守舆论导向的同时,最大限度上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但由于电台内部有着严格的审核流程,采编人员往往不能融入过多的主观评论,而是重视对事件的客观报道,内容固定、模式单一,无法给受众带来触动感,而广播新闻本身就有着无画面、不能回放的特点,对受众的吸引力逐步下降。

(二)新闻采编人员综合能力需要与时俱进

新闻采编人员的个人素质与专业能力直接决定了新闻质量的优劣。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工作模式限制,许多广播电台采编人员不注重可视化新闻素材的搜集,但在媒体融合趋势下,想要借助新媒体技术来进军网络阵地光有“声音”的新闻是不够的。众多新媒体多以图文、视频为主,这种“看新闻”的方式被市场所认可,广播想要在网络中扎稳脚跟就需要采编人员着力提高自身的资源搜集与运用能力。

(三)经济效益驱动影响部分节目质量

在新媒体冲击下,广播生存空间变小,有些单位甚至以削减人力成本的方式惨淡经营。部分广播媒体制作的新闻产品过多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对新闻的质量、深度、影响力的把控逐渐放宽,难免出现导向偏差、侧重点偏移、品位下降等问题,从而失去受众,形成恶性循环。

二、媒体融合下广播电台采编工作的守正

(一)坚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有义务也有责任承担起舆论导向责任,这就需要采编人员坚持以社会效益为出发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新媒体冲击下所形成的复杂舆论环境中,针对新闻同质化严重、真伪难辨等问题建设舆论高地,以高标准、高要求严格要求自身,为受众提供可靠消息来源,保障自身权威性,逐步提高新闻影响力。

(二)坚持交通新闻报道

新媒体再发展、内容再多样,也要借助相应的设备展示在受众面前,而在小屏传播时代手机成为了主要选择。但在驾车出行的过程中,不论从法律角度亦或者安全角度来说,司机驾车看手机都是违法行为,而汽车本身就具备车载电台功能,在行驶过程中听广播就成为司机朋友的首选,所以坚持对交通新闻报道,提升新闻时效性是凸显广播电台个性、彰显其独特魅力的有效方式。

(三)坚持地方视角

众多自媒体将注意力集中在国际大事、娱乐圈、体育业等大方向上,以寻找新闻爆点去吸引受众目光,不重视也没条件对地方新闻进行深度报道,而广播虽然受技术限制传播范围有限,但也因此积攒了大量的地方资源。无论是从获取新闻的速度、获取新闻的质量,还是团队专业度地方受众数量上都占据优势,所以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坚持地方视角、做特色新闻,是留住受众的必然选择。

三、媒体融合下广播电台采编工作的创新

(一)实现新闻内容创新

媒体融合背景下,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不断变化。首先,受众不仅关注国家大事,也能通过新媒体平台来获取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这就需要广播采编人员不断丰富新闻内容,深耕经济、娱乐、文化、体育、法律等细分领域,保持新闻的多样性与专业性。其次,受众长期阅读内容不全、兼容性差、无营养的“快餐式”新闻,对深度报道有着强烈需求,广播采编人员可扬长避短,在活用声音元素客观还原事件真相的同时,用通俗易懂、平实亲切的语言提炼信息、阐述观点,唤起受众共鸣。第三,广播新闻要能给受众带来听觉享受,以语言艺术与语音艺术来渲染氛围,全力打造主持人IP,让受众更容易接受,形成深刻印象。

(二)加快新闻传播方式创新

广播采编人员应跟上時代发展浪潮,积极对接新媒体平台,兼顾到不同网络用户的特性需求,尝试图文结合、短视频等新闻形式,学习摄影摄像技术、文字编纂知识、图像视频处理技术等,实现自身能力多元化提升,借助新媒体的受众资源来提高新闻传播力与影响力。

近年来,天津广播着力将传统广播和新媒体的采编进行一体化运转,收到了良好效果。例如,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京津冀三地新闻广播连续第六年推出“对话京津冀”特别直播节目。节目首次融入了5G技术进行信号传输,在北京新闻广播、天津新闻广播、河北综合广播同步直播的基础之上,融媒体产品还在津云客户端、北京广播网、北京时间,以及冀时客户端、河北广播电视台各频率频道微博微信公众号同步进行视频直播,实现了融媒体下三地受众同步收听收看。尼尔森网联RAM测量仪收听率调查数据显示,《对话京津冀》在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地播出,三期节目累计有87.9万城镇听众收听。同时根据公开数据,节目在三地新媒体播出的点击量突破100万。这次多形式创作、多形态展现、多平台分发,以及跨区域、跨媒体合作的有益尝试,充分展现了媒体融合转型的广阔前景。

(三)增进与受众间的有效互动

相对于新媒体而言,广播新闻中的连线互动虽然参与感较强,但是能参与到节目的受众数量较少,而在网络直播中,受众能通过发弹幕、评论等方式参与其中,与其他人分享心得体会,更能照顾到每个用户的感受。为此,广播采编人员应积极利用新技术,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号、抖音号等方式让受众能更好地参与到对新闻事件的讨论中,实现高效互动,增强新老受众的粘性。这不仅是有效反馈渠道,让采编人员能快速了解到自身工作的不足,更是陕速的信息搜集渠道,供采编人员及时了解新闻信息,提高地方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四)注重提高个人素养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采编人员应者着力提高个人素养,善于抓住关键点、提高个人工作能力以适应媒体融合的新需求。要转换视角用互联网思维看待问题,以群众视角、地方视角去分析问题,寻找适合的新闻切入点,思考如何在把控舆论大方向的前提下,挖掘新闻价值,在可控单范围内融入更多想法,让受众能清楚地了解到事件真相,知道其背后所体现出的深层含义。除此之外,采编人员更要提高沟通能力与洞察力,在信息繁杂、质量参差不齐的复杂环境下用敏锐目光抓住重点内容,做强深度报道,实现与受访者、受众间的高效交流,增强新闻的感染力,打动受众的同时,突出特色,为打造广播品牌节目、栏目创造条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广播在目前激烈的媒体市场中,要想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在巩固自身优势、不断加强优质内容生产能力的同时,树立产品意识,注重提升受众体验,加速媒体融合传播的步伐,充分借力新媒体手段突破创新,为受众提供更多优质的新闻产品,强化社会影响力与舆论引导能力,为广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广播媒体新闻采编媒体融合
浅谈广播媒体活动的创意与策划
“机器人新闻写作”对新闻采编的机遇和挑战
关于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媒体的新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编新路径探索
重建用户连接打造广播的“生活形态圈”
电视新闻采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