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20年国内新桂系军事史研究综述(2000—2019)

2020-08-10谭玉龙

社会科学动态 2020年7期

摘要:近20年来,民国军事史中关于新桂系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学者们的目光主要集中于人物的军事经历、抗战主张与地位、新民团、派系斗争、军事思想的研究,少数学者涉及到了人民起义、与中国共产党间的关系及新桂系覆灭中的军事部分,与此同时还进行了大量的史料整理工作。从学界的研究成果来看,新桂系军事史的研究领域正不断扩展与细化,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当然目前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不过这恰是未来研究的空间和努力方向所在。

关键词:新桂系;新民团;抗日主张

南京国民政府虽然在形式上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地方各实力派军阀仍保持着独立或半独立的状态,新桂系以武力称雄于广西并以此而指点民国江山,故常常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和其它各派展开军事斗争。然而当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时,新桂系从民族大义出发,主张拥蒋抗日,共赴国难。但新桂系军事集团同国民党中央政府间的矛盾并未因此而完全消除,并在抗战过程中和以后解放战争中不断表现出来。新桂系军事发展史与整个国民政府的历史发展同在,在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20年来有关新桂系军事史的研究不断取得新发展,特别是境内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

一、新桂系主要人物的军事经历

学界对新桂系人物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有关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等上层人物的研究,他们所经历的战役和有关军事活动的研究颇受学者关注。李永铭介绍了李宗仁、黄绍竑与白崇禧三名军校生的出身,他们在民国初年的乱世中起家,靠精诚团结、艰苦奋战,击败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旧桂系军阀陆荣廷等,并平定广西。此后,他们又参加国民党,走出大山,驰骋大江南北,特别在北伐、抗战中,战功显赫,声名卓著,将八桂威风洒向江淮河汉,在国民党重要的反共军事活动中,也未曾脱离他们的身影①。胡益安阐述了李宗仁同黄绍竑的崛起、倒陆征沈、统一两广、投身北伐、龙潭大捷和西征唐生智等军事活动②。荣维木对李宗仁的军校生活、初涉军旅、新桂系崛起中的军事斗争、平定两广和参加北伐战争等军事活动及军事思想进行了研究。③ 黄继树再现了桂系军阀追随孙中山实现广西统一,加入广东国民政府,出兵北伐,共赴国难,出兵抗日,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等大战役,特别是台儿庄战役等历史;也呈现了在“四一二”清党反共中,蒋桂新军阀混战,以及桂系军阀的败亡和解放战争等重大的军事活动。④ 郭彬蔚在研究中揭示了蒋介石与李宗仁二人,在北伐、蒋桂争雄、抗战中的军事斗争和复杂关系。⑤ 周亚平展示了新桂系的崛起、统一广西、参加北伐、蒋桂争雄、北上抗日、衡宝战役中的最后瓦解等军事活动。⑥ 文思的研究勾勒了白崇禧助蒋北伐、蒋桂斗争、整军经武、焦土抗战和解放战争中最后的挣扎与瓦解的军事图画。⑦ 李永铭、范小方等简介了李宗仁、仁白崇禧等新桂系人物一生的军事活动。⑧ 唐德刚根据李宗仁的口述,回忆了李宗仁陆军小学的教育、参与辛亥革命、从陆军速成学堂到将校讲习所、初期军中生活、护国军、讨龙之役与初次负伤、护法战争、第一次粤桂战争、中山援桂之战等与军事相关的内容⑨。黄绍竑回忆了他在陆谭部下当下级军官、百色失败与新军合流、出兵梧州奉命讨贼、统一广西各战役、两广革命的统一与出师北伐、长城战役等与军事相关的内容。⑩ 白崇禧自述了他作为新桂系的代表人物,一生以军事为业,涉及了他早年的军事教育、军事活动和其参加统一广西、护法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及历次圈共内战,及1924年加入国民党后,始终担任国民革命军、国民党军高级将领等军事活动,白崇禧的口述自传因其资料较为详备,为新桂系军事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11}罗旭华、罗旭源讲述了李宗仁以玉林为根据地,招兵买马、筹集军饷、整军经武、发展实力的历程。{12} 胡玮在其硕士论文中论述了黄绍竑主浙时期积极的抗战思想及实践。{13} 曾晓芳探究了李宗仁以教育为主导,坚持整军经武的治军方略,以根据地建设为依托,实行连横合纵待机扩张的强军战略,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为出发点,实行灵活多变的用兵战术;新桂系在其引导下从一个单薄的实体发展成为一个有影响、有较强实力的军事集团;但是由于李宗仁的阶级本质和新桂系集团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与历史发展规律相背离;因此,他的新桂系在同人民军队进行较量时充分暴露出其军事思想落后与反动而最终走向失败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14} 拉里在研究中谈到了新桂系早期的革命斗争和几次败退广西的军事活动。{15} 另外,何每介绍了新桂系名将李石愚的军事历程。{16} 以上著作和论文主要是以新桂系的上层主要人物在新桂系崛起、北伐和抗战中的人生经历为线索来研究相关人物的军事活动。

二、新桂系的抗日主张与地位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全国各地不断展开抗日斗争,新桂系的抗战思想与地位历来备受学界关注。九一八事变之后新桂系做出了积极的反应,极力主张对日作战。张伟认为“九一八”事变后,新桂系深感民族危机严重,对日本的侵略行为反应极为强烈,不顾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高压,发表了许多抗日言论,清醒地看到了国家民族所处的危机,极力主张对日作战;在国民党集团内部率先打出了“抗日救国”的旗帜;并以抗日为己任,提出了“建设广西,复兴中国”的口号,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责任感{17};并且新桂系在对各种形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团结抗战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制止了内战,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加快了抗战胜利的步伐。{18} 刘朝华也认为“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集团坚决主张抗日救亡,坚定的抗日救国立场成为了新桂系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政治基础;新桂系根据时局与形势变动的实际情况,利用其作为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政治军事影响,积极推进与中共的政治互动及促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動了国民党内部团结以及国共再度合作从而实现举国抗战新局面的最终形成。{19}

在抗战中新桂系及其治下的广西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何成学论述了广西人民在新桂系的率领下为抗战做出的巨大贡献,在抗战中具有重要地位。{20} 蒋勇军探讨了新桂系在广西传播抗日救亡思潮的基本主张:政治民主、思想言论自由、实行宪政、焦土抗战、实行全民抗战;主张发展教育、加强文艺创作和宣传要以抗日救亡为主题服务于军事。{21}余莉则认为在全面抗战前,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坚决主张抗日,同时又与日关系密切,对日态度明显地具有“两面性”。{22} 朱凤林探究了在抗战前期,新桂系军队利用其严密的政工系统进行宣传和鼓动,提高了官兵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发了军民的抗日意识和情绪,使军民团结抗战,英勇杀敌,为取得台儿庄大捷发挥了积极作用。{23} 袁玉芳分析了抗战时期广西当局实行了比较积极的抗战政策,在全省进行了社会总动员,包括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为主题的精神动员、以改良政治扩大民主为内容的政治动员、以发展生产增强抗日物质基础为核心的经济动员、以兴办民团为主要内容的军事动员等,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抗日洪流。{24} 谷昀凌认为,广西之所以成为抗日强省,主要因为新桂系苦心经营的民团制度,为抗战提供了优质兵源;李宗仁、白崇禧积极而坚决的抗战态度,推动了国民政府的全面抗战局面;新桂系及其领导下的桂籍将士在历次重大会战中英勇奋战、屡立战功,为保家卫国、为抗战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25} 近20年来学术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新桂系在抗战时期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责任感和它在抗战过程中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新桂系的新民团研究

在新桂系军事史上新民团研究不容忽视。刘文俊,陈伟君认为“新民团”是新桂系为了维持割据统治地位、壮大实力而组建训练的一支全民性、多功能准武装组织;它的产生与以白崇禧为代表的新桂系领导人的军事思想有很大关系,“全面战”思想的核心内容强调全民总动员,将国家民族的一切力量投入战争;新桂系当局创建“新民团”,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贯彻“全面战”思想,从而在险恶的战争环境中生存下来;因此,“新民团”的职责是多方面的:政治上建立民团体制、军事上实行全民皆兵、经济上实现自给、文化上实现“自觉”。{26} 王先明、李伟中认为“新民团”具有典型的乡村保卫体制功能。{27} 据刘文俊、孙坚考证,从1930年冬到抗战爆发前,广西共训练了150万以上的壮丁,加上抗战时期训练的壮丁,“新民团”的规模在200万以上。{28} 新民团的作用也是具有多面性的,刘文俊认为抗日战争爆发前,广西民团就发出了抵抗日军侵略的呼声;抗战爆发后,广西民团积极参加抗战;广西民团在抗战征兵、征工、保卫和巩固大后方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29} 而且,刘文俊还分析了抗战时期,民团体制不仅为正规军队提供了质量兼优的兵员,也在大后方储备了可资利用的准武装力量,同时还保证了战时连续军事动员的顺利进行;就军事力量动员的规模和效率来说,广西在全国首屈一指,适应了抗战动员的需要。{30} 但同时,刘文俊、陈伟君也分析了民团经费占财政开支的比例很高,对广西财政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了保证军费供应,广西当局对鸦片的贸易、生产及禁烟问题采取了特殊政策。{31} 韦芳认为从其主要的客观效果来看,对当时中国抵御日本侵略、争取民族解放有重要贡献,对广西的近现代化文明进程是有促进作用的,但也不可否认其阻碍革命发展的一面。{32}

对于新民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作用与影响,其作用和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作为新桂系自治的工具,强化了自治,其军费给广西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为抗战储备了可资利用的武装力量,其积极参加抗战为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新桂系的派系关系研究

国民政府虽然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但各地方实力派实际仍保持着独立或半独立的状态,新桂系亦然。新桂系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既有合作又有斗争。李太光揭示了张发奎在宜昌发难反蒋的真相。{33} 杜连镇认为新桂系与蒋介石在北伐过程中是相互配合支持的,但矛盾也在积累和发展;他们不管是合作还是对抗,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合作的进步作用虽不可抹杀但也是有限的。{34} 覃振强论述了蒋介石曾以爵位和金钱收买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瓦解新桂系集团。{35} 新桂系为了与蒋抗衡往往与其它派系联合,徐江虹分析了新桂系与粤系陈济棠联合发动两广事变,最终逼蒋抗日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36} 王熙兰认为正是蒋桂之间的复杂矛盾导致桂系主力南移而“开放湘江防线”,是中央红军长征能突破蒋介石精心部署的第四道封锁线,翻越老山界继续西进的原因之一。{37} 抗战时期,蒋桂暂时放弃内争,联手抗日,然而他们的根本矛盾并未从此消除。张伟认为台儿庄战役期间,李宗仁被远离广西、担任危机重重的第五战区司令是蒋削弱新桂系的手段。{38} 覃振强也分析了在桂柳会战中蒋介石趁机借日寇刺刀消灭异己,新桂系防蒋暗算保存实力,参战部队同床异梦,未能团结对敌,单打独斗,被动挨打,结果被敌各个击破而告失败。{39} 新桂系虽然最终在与蒋的斗争中多占下风,但却能够长期与其抗衡。正如陆丽君所分析的,新桂系首领们受过军事专业培养以及在战略战术上的一些成果影响等是新桂系与蒋介石长期抗衡原因之一。{40} 二者的斗争一直持续到解放战争时期,苑朋欣揭示了淮海战役中蒋介石白崇禧间的猜忌与冲突。{41} 张皓探讨了汉中行营与北平行营的设置反映的是两派1945年至1948年间对全局的角逐。{42} 新桂系与蒋介石的斗争可以说是“三争三败”,对此刘一楠分析了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政治、组织、经济三个方面因素,一是有“系”无“党”,即缺乏严密的组织体系;二是有“军”无“响”,即经济汲取能力的差距;三是有“政策”无“主义”,即没有能够提出先进的政治纲领。{43} 另外,新桂系与其它地方派系也有一系列的军事合作与斗争。张伟、姜振飞论证了新桂系与东北军的合作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是进步的;它消灭祸军推动了中国的统一进程;反蒋抗日,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团结抗战,加快抗日战争的胜利步伐。{44} 李敏红认为新桂系得到李济深的军事援助,取得了梧州、都城、广西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为新桂系的崛起创造了可能。{45} 章慕荣探讨了新桂系与陈济棠的军事斗争中的成败。{46} 这些研究主要呈现了大革命后形成的新軍阀之间的斗争;同时也说明了在抗时期新桂系与各派军阀之间能够搁置前嫌,团结一致,共同抗战。

五、新桂系的军事思想研究

新桂系在军事上能够取得一系列的胜利有赖于其独特的军事思想。正如李晓明、贺瑛所分析的,新桂系为适应现代的战争,实行“寓兵于团、寓将于学”的方针,加强对中学生的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力求“使广大民众到了外患紧迫时,个个都能够上战场,执干戈以卫社稷”,灌输了保家卫国、抗战必胜的思想;使得过去最怕当兵、不关心山外事务的少数民族,纷纷转变观念,积极投身抗日卫国洪流,广大青年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风,提高了思想认识程度,了解国际形势、国内政治动向和民族危机,基本上实现了“明耻教战”的教育目标,为军队建设和乡村社会建设培养了大批干部和人才。{47} 同时,杨启秋认为新桂系“寓将于学”的政策,是当时局势下增强本集团军事力量的有效措施,既体现了新桂系的爱国、救国义举,也对培养学生抵抗外国侵略的民族精神,以及养成军人严格纪律优良作风等有一定作用;但归根结底,其根本目的是为新桂系巩固在广西统治,打击异己与进步力量,实现其“复兴中国”目标服务,因而对这一政策应予辩证的分析与评价。{48} 对于抗战时期的军事思想,郭代习曾指出,新桂系在抗战前后提出了以运动战、游击战为核心内容的焦土抗战理论,并不断传播,甚至推动了国民政府的抗日战略战术发生部分转变;同时,新桂系将游击战术运用于抗日实践,在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和大别山根据地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与蒋介石争权夺利的需要,也并未真正做到广泛发动民众开展游击战争的主张,且抗战中后期,特别是“皖南事变”后,新桂系走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与中共敌后武装的摩擦不断。{49} 对于新桂系军事思想,学界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其思想虽是为壮大自己的实力,以求自治,但却不能忽视它对中国军事现代化所起的客观作用;另外新桂系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思想对中国人民的抗战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不过,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其思想也就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反动性。

六、新桂系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新桂系与中共的关系既有合作又有对抗,陈新建探究了中共与新桂系签定的《川桂红协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军事上协同作战取得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在文化上携手创造了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奇迹,为中共统战理论的宝库增添了许多新鲜的经验。{50} 同时,正如盘桂生所指出的,新桂系军阀对长征路过桂北地区的中央红军,并不是好心地“送客”,而是采取了非常恶毒的军事“攻击”行动,揭示了新桂系军阀凶残本性。{51} 刘文俊也曾分析过,在湘江战役中,广西“新民团”配合桂系军队多次向红军发起攻击,给红军造成了重大损失。湘江战役前后民团武装的表现,使中共领导人认识到广西的民情条件不适合建立根据地,从而作出了进军贵州的决策。{52} 不过最终,新桂系覆灭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下,对此,蒋明初曾论述过新桂系的覆灭。{53} 付广华等学者分析了新桂系在桂北瑶民起义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善后政策,伴随着的血腥屠杀和大汉族主义的思想倾向,需要提出严正的批判;但其中某些政策对当地瑶民的生产恢复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在长远意义上也有利于瑶区各项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值得大胆肯定的。{54} 唐国军探究了新桂系时期的警察是新桂系对抗蒋介石中央政权,割据独立的工具,也是新桂系反共反人民的重要支柱,其性质是反动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军阀混战的动荡年代里,有利于维护广西的社会秩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国民素质,在抗日战争中增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力量等方面,客观上起了一定的作用。{55} 新桂系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镇压,体现了其反动的性质以及最终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所消灭;当然在抗战时期较为积极的推行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學界在展开研究的同时,对有关新桂系的军事史料也进行了整理,为新桂系军事史的研究提供了便利,如广西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编的《新桂系纪实续编》(一)(二),这两本书整理了广西政协的库存资料,收入了新桂系各个时期文史资料各近500篇,其中分别包括了新桂系起家、自治军的分布和活动、剿匪清乡等早期的军事活动和新桂系形成时期部队番号表等;李品仙和第十二路军侧记、新桂系第七军和第十三军第二旅被消灭之回忆、第五路军成立的前后经过、新桂系与蒋介石在武汉的战争、蒋桂战争的片断回忆、蒋桂战争中胡陶失败经过、李杨倒戈和第七军之结局等与军事相关的史料。这些资料都是撰稿人亲历、亲见、亲闻的史料,弥足珍贵。{56}

结束语

近20年来新桂系军事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受到到越来越多的学者们的关注,广西师范大学及广西区内高校近年来一直在致力于新桂系的研究,其中不少是关于军事史方面的,并呈现出诸多特点。一是研究方法推陈出新。越来越多的学者借鉴诸如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的方法,注重互相借鉴,互相渗透。同时,很多著作采用了口述史的方法。数量上来看,据笔者统计,近10多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多于10年以前的总和,呈现上升的趋势。研究的内容方面,对于人物经历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于新桂系的军事思想、军队建制、沿革、边防等研究有所欠缺,专门的军事著作相对不足,这是目前新桂系军事史研究中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之处。二是研究视野不断拓展,从广西地区逐渐转向新桂系在全国的作用与地位,但多是集中于新桂系的上层,对中下层的关注度还远不够。从研究者来看,主要集中于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和广西籍学者较多,一方面为研究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说明研究队伍有待扩大。总之目前学界所取得的成绩为以后新桂系的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不足之处正是新桂系军事史研究的空间所在。由于学识和资讯所限,以上仅就国内近20年来所出版和发表的与新桂系军事史有直接关系的著作和论文做一简单回顾,挂一漏万之处或所难免。

注释:

① 李永铭:《桂系三雄:李宗仁、黄绍竑与白崇禧》,湖北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② 胡益安编:《天下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成败录》,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

③ 荣维木:《李宗仁大传》,团结出版社2008年版。

④ 黄继树:《桂系演义》,漓江出版社2007年版。

⑤ 郭彬蔚:《蒋介石与李宗仁》,团结出版社2009年版。

⑥ 周亚平:《桂系军阀大传》,团结出版社2002年版。

⑦ 文思主编:《我所知道的白崇禧》,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⑧ 李永铭、范小方主编:《43位战犯的后半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⑨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⑩ 黄绍竑:《黄绍竑回忆录——民国名人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

{11} 白崇禧口述:《白崇禧口述自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12} 罗旭华、罗旭源:《李宗仁在玉林起家述略》,《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3} 胡玮:《黄绍竑主浙时期抗日思想与实践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14} 曾晓芳:《试论李宗仁的戎马生涯》,《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4期。

{15} [美]拉里:《中国政坛上的桂系》,陈仲丹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6} 何每:《桂系名将李石愚》,《文史春秋》2005年第3期。

{17} 张伟:《“九一八”事变与新桂系抗日救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8} 张伟:《浅析“九·一八”事变后新桂系的团结抗战主张》,《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9} 刘朝华:《“九·一八”事变后新桂系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推动作用》,《广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20} 何成学:《论广西人民在全国抗战中的重要贡献与地位》,《广西地方志》2005年第4期。

{21} 蒋勇军:《论抗日救亡思潮在广西传播的基本主张》,《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2} 余莉:《试论全面抗战前新桂系对日态度的“两面性”》,《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23} 朱凤林:《新桂系军队政工与台儿庄大捷》,《传承》2007年第6期。

{24} 袁玉芳:《抗日战争时期广西当局的社会总动员策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1期。

{25} 谷昀凌:《抗日强省视阈下的新桂系抗战》,《大理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

{26} 刘文俊、陈伟君:《“全面战”思想与广西“新民团”的职责》,《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年第6期。

{27} 王先明、李伟中:《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防卫体制的变迁》,《河北学刊》2002年第5期。

{28} 刘文俊、孙坚:《广西“新民团”人数考辨》,《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29} 刘文俊:《广西民团与抗日战争》,《民国档案》2007年第3期。

{30} 刘文俊:《民团体制与抗战时期广西的军事动员》,《学术论坛》2006年第9期。

{31} 刘文俊、陈伟君:《广西“新民团”经费考析》,《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32} 韦芳:《新桂系对广西民团的经营及实绩》,《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年第5期。

{33} 李太光:《张发奎宜昌发难反蒋真相》,《武汉文史资料》2004年第1期。

{34} 杜连镇:《北伐时期的蒋桂关系》,《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5} 覃振强:《蒋介石以金钱爵位收买瓦解新桂系集团揭秘》,《文史春秋》2006年第5期。

{36} 徐江虹:《新桂系与两广事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37} 王熙兰:《试析红军长征“湘江防线开放”的前因后果》,《学理论》2010年第21期。

{38} 張伟:《蒋桂矛盾新视角下的台儿庄战役》,《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6期。

{39} 覃振强:《桂柳会战惨败揭秘》,《文史春秋》2007年第2期。

{40} 陆丽君:《新桂系与蒋介石长期抗衡原因浅探》,《社会科学家》2006年S1期。

{41} 苑朋欣:《淮海战役中蒋介石白崇禧的猜忌与冲突》,《文史春秋》2009年第7期。

{42} 张皓:《从汉中行营到北平行营:蒋介石、李宗仁对战后全局的角逐》,《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第1期。

{43} 刘一楠:《军阀政治的角力因素浅析:以蒋桂之争为视角》,《文史博览》(理论)2015年第1期。

{44} 张伟、姜振飞:《略论新桂系与东北军的“合作”》,《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5} 李敏红:《李济深与新桂系的崛起》,《文史春秋》2005年第5期。

{46} 章慕荣:《“南天王”陈济棠兴衰记》,《文史精华》2008年第5期。

{47} 李晓明、贺瑛:《新桂系中学国防教育述评》,《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6期。

{48} 杨启秋:《论新桂系的“寓将于学”政策》,《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49} 郭代习:《新桂系与抗日游击战初探》,《宜春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50} 陈新建:《抗日战争前期中共与新桂系统战关系初探》,《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51} 盘桂生:《论新桂系军阀对待中央红军的凶残本性》,《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52} 刘文俊:《广西“新民团”与湘江战役》,《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第4期。

{53} 蒋明初:《解放广西历史与辉煌》,《文史春秋》2009年第10期。

{54} 付广华:《新桂系对桂北瑶民起义的善后政策》,《桂海论丛》2007年第1期。

{55} 唐国军:《新桂系广西警政史略》,《广西地方志》2004年第1期。

{56} 广西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编:《新桂系纪实续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谭玉龙,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共宜昌市委党校讲师,湖北宜昌,443000。

(责任编辑  刘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