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市记忆的地方重大节事旅游活动游后感知
——以秦淮灯会为例

2020-08-10田苏雯孙景荣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节事灯会秦淮

田苏雯,孙景荣

(南京晓庄学院,南京 210000)

一、引言

南京的老城南位于秦淮河两岸,以夫子庙为核心,东西至城墙,南至中华门,北至白下路,涵盖了南捕厅、牛市、门东、门西等著名地区。作为南京城的发源地,是南京历史上商业最繁荣、居住最发达的地区,而广泛流传于老城南地区的秦淮灯会,作为凸显老城南地方性特色和文化魅力的载体,是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的城市记忆和文化传承功能。然而伴随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同时,老城南的地方性特色亦不断缺失。久负盛名的秦淮灯会,作为彰显老城南特色和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感知南京城市记忆的重要活动窗口,见证了老城南历史发展和南京本地居民文化生活变迁的实际过程,是保护城市记忆、繁荣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素材,因而备受人们关注。

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研究内容颇多,吴良镛教授 从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的实证个案回顾了中国的旧城改造并提出“有机更新”的 理论[1];王景慧和阮仪三等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论与规划进行研究,总结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的典型模式[2];王萍、 杨溢等学者还就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规划、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等进行多层面的研究[3][4]。同时,节事活动发展态势迅猛,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早期研究较多关注节事活动感知层面,如陈芳莹、田丽超从居民视角实证分析了 2008 年奥运会及其“后奥运效益”[5];颜麒和杨韫等学者基于游客视角探索节事活动的感知模型[6]。此后,伴随节事活动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节事活动的影响效应。综合来看,城市历史文化和节事活动的研究内容和成果颇丰,但将两者联系起来,通过实证分析地方重大节事活动,探索旅游主体对于地方性城市文化特色记忆要素的游后感知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这也成为本研究的基点,以地方重大节事活动的典型个案来探究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共生模式,为城市建设规划提供参考借鉴。

城市记忆做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象征符号,既具有客观的现实意义也具有主观的精神意义,并通过多种形式传承的记忆媒介表现出来,体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罗西声称“城市是人们进行集体记忆的地方”,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衍生而出的重大历史活动和人物故事都属于集体性记忆,以往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研究较多关注历史建筑等固态景观,但本研究选取秦淮灯会这一地方重大节事活动,这是充满鲜活生命力、具有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的文化生活空间,并以人的感觉体验作为研究的重要基础,选取多种研究对象,探求他们对于秦淮灯会的游后感知与评价,以此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落脚点,虽然此类研究的内容和成果较少,但值得引发学界关注,也能从更深层面上引发城市生活者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地方感和文化认同,构建秦淮灯会版的“乡愁”。

二、城市记忆案例概况

秦淮灯会,又名“金陵灯会”,主要在每年的春节至传统元宵佳节前后举办,是以秦淮灯彩为主要对象的本土民间文艺集中展示的节事盛会,灯会期间张灯结彩、百姓尽情观赏、歌舞狂欢,是本土与外来文化长期渗融的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现象。历史上的秦淮灯会主要分布在南京秦淮河流域,20 世纪以后主要集中在老城南及夫子庙地区,目前已经扩展到“十里秦淮”东侧五里地段,核心区域包括夫子庙、瞻园、白鹭洲公园、吴敬梓故居陈列馆、江南贡院陈列馆、中华门瓮城展览馆、老门东及中华路、平江府路、瞻园路、琶琵路一带,是地域上秦淮灯会的一种感知变迁。

三、秦淮灯会的游后感知调研

调研过程中,采用街面调查的方法深入老城南腹地范围,灵活采用两两闲谈、半结构式访谈、深入访谈等对谈形式,对旅游活动参与主体进行分片区的访谈工作,共计访谈52 位游客,包括工作人员与技术人员5 名,居民21 名,游客26 名,以其亲身经历辐射秦淮灯会所涵盖的全部城市记忆要素,寻求其对于秦淮灯会的游后感知和评价体验,梳理出节事活动的变迁带给当地居民感知的变化过程。

开放性译码阶段,围绕“受访者对于秦淮灯会的游后感知和评价体验”这一核心问题打散收集到的访谈资料,分解意义单元,对于一些重复或者交叠的概念进行合并剔除,共提炼出84 个概念,通过对资料进行概念化的标识,最终将这84 个概念浓缩形成为7 个范畴,分别是历史建筑景观、传统街巷、名人故居、历史名人、灯会年味体验活动、秦淮风味小吃、民间手工艺。

主轴译码阶段,将7 个范畴进行关联简化并建立联系,以表现资料中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最后形成3 个主要范畴,分别是特定场所和景观节点、历史名人、年味活动。

基于以上两个阶段,凝练出静态实体和活化的记忆要素两个部分。

静态的景观作为实体的记忆要素主要包括历史名人和标志性景观,这些都是见证了南京历史变迁而延续至今的固定实物。人们通过浅层次的感受秦淮灯会给人带来的喜庆和愉悦的情感进而更深层次的感受丰厚的历史文化,由此感受南京城的记忆。

活化的年味活动,包括灯会年味体验活动,秦淮风味小吃和民间手工艺,这些都是游客经过自身参与活动来感受蕴含在秦淮灯会中属于老城南的故事。秦淮灯会作为南京地方重大节事活动,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南京城市的曲折脉络和时代印记,凸显了老城南作为南京最古老的“活化石”,传统地方性文化的发源地和衍生地的重要地位,参见图1。

图1 秦淮灯会感知维度的理论模型

秦淮灯会是一个地方性重大节事活动,承载着南京城市的重要记忆,并与南京老城南的发展紧密相关。参与秦淮灯会感知的社会群体当中,对于灯会期间老城南地区不同的记忆要素感知范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方式和判定标准,其在秦淮灯会中实现的与文化记忆的交互式互动,也代表着老城南社会生活和城市记忆进程的转变,老城南的变迁是各记忆要素主体不断繁衍变化所形成的新的社会关系的产物,同时,变化中的城南新貌又反过来影响着秦淮地区节事活动的演化和变迁,从而产生新的城市记忆依恋和历史“乡愁”。

四、秦淮灯会的城市记忆感知分析

1.游客层面的城市记忆感知

游客是旅游活动的核心,也是地方性节事活动参与的核心之一,没有游客也就构不成所谓的旅游活动,游客的喜恶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对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的评价,进而影响到当地的经济效益。秦淮灯会已然与游客的交流交往密不可分,游客成为了这项特色地方性节事活动的最大参与群体,不断影响着秦淮灯会在时间与空间上交替的历史演进。

(1)特定场所和景观节点

特定场所和景观节点是在秦淮灯会浏览当中备受游客关注的一个焦点,它也往往能成为老城南非常具有特色的典型亮点,对于一般的游客来讲,老城南的各类古建筑景观成为其前来的第一吸引力,不少游客对其十分感兴趣。

“我是淮安人,这次是和朋友一起来夫子庙的,我喜欢江南贡院,它让人觉得很气派,而且大照壁上的两条龙给人看的很逼真。”

(受访者编号:13,中年男性,房地产职员,江苏淮安人。)

古建筑景观作为城市记忆元素的一项物质载体,受到人们相对较大的关注度,多数人表示是慕名前来游玩。一些传统的街巷更是反应出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耐人寻味。与之相比的则是已经受到严重忽视名人故居,很多人表示并不了解。

“没听说过这里有什么名人故居啊,乌衣巷算不算,刘禹锡的故居?”(受访者编号:15,青年女性,职员,江苏南通人。)

(2)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应当是脍炙人口,能够被人们熟记于心,并且受到人们密切关注的,然而,当今社会对于秦淮八艳的认知,绝大多数是不熟悉甚至陌生的,充斥着文化断层。不少人将“秦淮八艳”与“金陵十二钗”混为一谈,更有甚者受到当今影视剧的影响,脱口而出金陵十三钗的概念,令人啼笑皆非。

“什么秦淮八艳?我好像刚看了个李香君博物馆,是不是她啊?还有林黛玉?”(受访者编号:22,中年男性,职员,天津人。)

“秦淮八艳,好像听过一点,你说的是金陵十三钗吧?那个我看过电影,倪妮演的……”(受访者编号:26,中年男性,私营业主,浙江金华人。)

游客的情感需求就像是一个亟待装满的“容器”,从打造地方性节事活动品牌伊始,必须要适应多样化的需求,满足不同游客的情感味蕾,才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3)“年味”活动

年味活动可以说是最令人耳熟能详的,秦淮灯会作为人们感知老城南地方性特色的重要窗口,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对于秦淮灯会的发展社会各界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于秦淮灯会的评论良莠不齐。

“我和朋友一起来看秦淮灯会的,去年有来过,听别人说挺好看的,想来看一看,不了解,就是凑个热闹,看了觉得就那样吧,没什么特别的。”(受访者编号:08,青年男性,研究生,河南洛阳人。)

“今年一家四口一起专门来的,特意来的,像金华这样的灯会,我没有去看过,这第一次来看这里,没想到人这么多,老年人受不了堵,我们已经准备回去了。”(受访者编号:26,中年男性,私营业主,浙江金华人。)

而当被问及秦淮当地的特色美食,旅游者显得十分津津乐道,当被提及“印象中最深的一道秦淮美食”这一话题的时候,每个人都如同 打开了话匣子,如数家珍。

“我知道豆腐花,梅花糕还有卤蛋藕粉,这是不是秦淮小吃八绝?我更喜欢梅花糕,中午吃的鸭血粉丝也不错。老门东这里搞得还蛮有特色,比夫子庙有特色,有个店锅贴味道还可以,就是人特别多,我们排队等了好久。”(受访者编号:12,中年女性,职员,陕西西安人。)

“秦淮小吃我知道,夫子庙做的秦淮小吃最好的就是秦淮人家,他家的小点心很好吃的。还是最喜欢回味,那个鸭血粉丝汤每次去都是人,还有那个盐水鸭啊,味道感觉吃不惯。”(受访者编号:13,中年男性,房地产职员,江苏淮安人。)

每年灯会期间,秦淮花灯异彩纷呈,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始于唐朝,兴盛明清,是秦淮河流域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盏花灯都有丰富的寓意,有着属于自己的秦淮故事,但对于花灯背后的故事,多数游客表现出不知情,这使得他们感知秦淮灯会增添了一点“困难”。

“灯会还很漂亮的,给我的感觉就是说挺意外的,没想到在下雨天灯还都打开了,而且还都很漂亮,我还以为今天下雨,怕进来看不到灯了。所有的灯几乎都是和孔子相关的,有孔子的故事,孔子的生平事迹什么的,就品种再多一点就好了,有点单调。”

(受访者编号:22,中年男性,职员,天津人。)

秦淮灯会对于游客有着良好的第一印象,其覆盖八大展区的灯彩艺术满足了游客强烈的视觉冲击,但是,用灯彩展示的南京特有地方性文化的内涵表现不足,缺乏更多互动体验交流式的活动,单一的游览模式仅仅只能满足了游客简单的视觉凝视,视野富余而其他不足。因此,尽可能开展丰富地参与体验式活动项目也是为来秦淮灯会的一大发展方向。

2.居民层面的城市记忆感知

(1)特定场所和景观节点

本地居民对于秦淮灯会的记忆感知显得更加多元化、富裕化,他们不仅会考虑到灯会上历年美景的交迭变化所带来的新奇感受,更会看到灯会变化的负面影响,多数人也会结合自己的亲身亲历,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与儿时记忆进行串联、比较,但结果往往令人大失所望。

“现在说在夫子庙的话,就完完全全是一个商业街,就还有一点建筑还有画舫比较古色古香。”(受访者编号:05,中年女性,大学美术教师,南京本地人。)

“你们总说什么乡愁、乡愁的,留住这个根,你这个灯就是乡愁了?年年举办就是乡愁了?你们也不问问我们,这片乡愁是谁的乡愁?现在的灯会都是做给外地人看的。”(受访者编号:16,中年女性,小学教师,南京本地人。)

乡愁这个词,历代由无数诗篇歌咏,更因余光中的一首现代诗而久负盛名,很多人会因为一条街、一个人而爱上一座城,相比起古建筑景观,一些传统街巷其实更能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更能让人们感受到南京的市井文化以及生活气息,受访者中有很多老南京人,他们不无怀念对往昔老城南地区的地方性依恋,形成一股浓浓的乡愁。

“这个剪子巷啊,那可是承载了我们小时候的记忆的,是这条不起眼的小巷子见证了我们的成长的啊,现在小孩子多半都不知道了,就以为剪子巷就是卖剪子的(笑)……”(受访者编号:02,老年男性,退休人员,南京本地人。)

“最出名的就是前面那个乌衣巷咯,每天都是人来人往的,参观的人多,喜欢这个的人也多,反正我们觉得没什么稀奇的,没什么新花样,就那么一块碑,一首诗,烂大街了。”(受访者编号:10,老年女性,退休人员,南京本地人。)

名人故居则是见证了一座城市文化的崛起的地方,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则更是有它耐人寻味,值得人去挖掘的地方,然而令人失望的是这些名人故居开始逐渐淡 出人们的视线。

“名人故居啊,这个我不太了解诶,但是我能告诉你夫子庙老门东哪些小吃店比较正宗,比较好吃。现在人谁关心这个(指历史名人故居)?多半是小学生春秋游去看看!”(受访者编号:14,青年女性,职员,南京本地人。)

“好像就那么一个李香君故居还稍微有点印象,其他的我还真不知道。。”(受访者编号:02,老年男性,退休人员,南京本地人。)

(2)历史名人

秦淮八艳,作为秦淮河两岸曾经家喻户晓的粉黛传奇,一些事迹依旧为人所称道,但如今,唯有李香君在秦淮当地还留有故居博物馆,其余的“七艳”均已消失在秦淮沿岸,听听秦淮八艳的故事,了解秦淮八艳的生平事迹,也是一种游趣。

“李香君啊,柳如是啊,反正有一些吧,有一些印象,不是全记得,就记得还有一个媚香楼,也蛮有名的,剧本里有,是不是那个叫李媚的?”(受访者编号:10,老年女性,退休人员,南京本地人。)

“知道一两个吧,秦淮八艳是吧,就是陈圆圆、还有一个李香君。”(受访者编号:19,老年女性,退休人员,南京本地人。)

(3)“年味”活动

秦淮灯会作为承载城南故事的重要载体,一直在重复演绎着老南京的城市记忆,一些秦淮年味游乐项目、风味小吃和民间手工艺,无不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伴随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年轻消费群体成为新一波消费的主流,并催生着新技术、新发现、新创意、新理念的不断涌现。有不少的年轻人开始对这种反复、单一的文化逐渐产生了乏味感和抗拒感,他们强调多样化的审美感受,不少受访者这样表示:

“没感觉,因为我是本地人。感觉就在家门口的东西,没什么新意,每年都是那几样,没什么变化,以前因为无聊会来看秦淮灯会,现在几乎不怎么看,就是外地人凑热闹,我们都嫌挤,不愿意来看的,最多是路过瞄一眼。”(受访者编号:14,青年女性,公司职员,南京本地人。)

“我希望更多一点可以体验、可以参与的灯组,有生活主题的灯组,就是一直盯着看就觉得很没意思,然后转一圈就结束了。”

(受访者编号:18,青年男性,军人,南京本地人。)

在灯会游览的过程中,人群拥挤始终是大家最为担心的一个话题:

“作为一个南京人肯定要来看看秦淮灯会,这个不需要谁来推荐,这两年的话比以前就是说人员环境方面稍微好一点,但是人还是太多了,逛逛就没心情再逛下去了,人挤人。”(受访者编号:04,青年男性,公司职员,南京本地人。)

“我刚来南京没多久,秦淮灯会以前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也不知道有什么变化,我听说非常好看,但人都特别多,所以没去过,我怕去人多的地方。”(受访者编号:17,青年男性,医生,甘肃兰州人,在南京工作。)

秦淮画舫,旧时是生活的 居所,商女进行商业贸易、歌女进行演出表演的场所,然而,如今它又作为一项感知灯会的重要交通工具,在灯会史上扮演着举重若轻的角色,但除了游客用来初体验尝鲜以外,多数的本地居民对于画舫游船似乎显得并不那么感兴趣。一位居住在秦淮附近的南京本地老阿姨恰巧在今年第一次坐上了秦淮画舫,说出了她心中的感悟——“我来看秦淮灯会,也没什么特别的感受,就是过年了看这个灯会感觉很喜庆的,带着家人来看看,主要带着小孩。秦淮画舫啊,今年第一次坐,陪着孙女坐,也就是她想坐,没坐过才坐的,我们就住在这边,每年来,不坐的。”(受访者编号:10,老年女性,退休人员,南京本地人。)

秦淮风味小吃,以“秦淮八绝”闻名于世,然而近年来,在秦淮地区的秦淮小吃店越来越多,让人往往都挑花了眼,也让正宗的秦淮小吃慢慢的埋没在这大 片的土地上,让人可望却不可及。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们对于旅游地的感知好恶,地方美食绝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采访过程中,居民对于所谓秦淮美食的负面评价几乎没有断过,给笔者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来源于受访者中一名大学美术老师的答案:

“秦淮小吃现在已经真正继承人很少了,都是外地来承包得多。真正吃的已经吃不到了,以前这有条老街,现在已经拆掉了,我刚刚大学毕业前夕来南京的时候我就第一印象就是往 那边走,现在没有了,像茶楼也没有了。剩下几个老字号都退休了离开了,我们渴望真正的 小吃,真正的以前艺人夫子庙像蒸糕啊是蒸出来的。”(受访者编号:05,中年女性,大学美术教师,南京本地人。)

法国作家卢梭曾在《爱弥儿》中提出:“在人类所有一切可以谋生的职业中,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状态的职业是手工劳动[7]。”秦淮地区的民间手工艺主要集中在东市和西市,最让人记忆犹新的当属花灯,灯会上的花灯重彩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说花灯是伴随着很多南京居民成长的记忆,然而,越来越多的民间手工艺后继无人,买花灯的人少了,自然做花灯的人也少了。

“小的时候喜欢飞机灯啊,现在不怎么看,现在灯会的味道全变了。”(受访者编号:02,老年男性,退休人员,南京本地人。)

“我不买灯,买灯乱花钱,没意思,这个过了就没用了,小孩也不让买,纯属浪费钱。”(受访者编号:16,中年女性,小学教师,南京本地人。)

居民是灯会的历年见证者和反复重游客。一方面,灯会原本是民众集体参与的地方节庆盛事,人流拥堵现象严重,给不少当地的老南京人出行带来不便,进而影响了居民对于灯会的总体客观评价。同时,多数居民表示再也找不回过去看灯的感觉,这也给我们提出了新一轮的思考,如何挖掘这些活化的城市记忆要素,使得人们体验感受到真正的乡愁。

3.政府及相关工作人员层面的城市记忆感知

政府是旅游活动的重要掌舵者和主要参与者,其通过自身的一定政治权利对老城南地方性建构进行改革,配合以满足游客感知体验的方式,坚持打造独具地方性的节事旅游活动,满足了游客的视觉凝视和文化消费。

(1)特定场所和景观节点

今年的秦淮灯会吸纳了两座古城各有各的传统年俗,双城灯会俨然是一项重大的跨文化领域的结合进步,但此外,我们仍然应当注意的是秦淮灯会所面临的受众群应该涵盖不同的年龄层次,故灯会的展示设计不但要留住对南京有深刻记忆和特殊感情的中老年人,更要利用现代科技的炫酷来吸引年轻人,将秦淮灯会成为一代一代绵延传递的记忆。

“西安和南京两座古城都有三十余年办迎春灯会的传统习俗,两地的灯彩也各具特色,西安的灯彩比较粗犷,以大红灯笼为主,颜色亮丽;而南京的灯彩比较细腻,以异形灯彩为主,尤以荷花灯为特色,色彩淡雅丰富。此次也特意把西安的唐文化和南京的明文化有机结合,让观灯民众可以一览华夏文明不同时代的丰富和厚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秦淮灯会艺术总监顾业亮。

城市和人一样存在特定的历史记忆,具有相对完整的生命历史,一代代人的兴衰荣辱都完整地封存在特定的城市肌理中。承载这些记忆的既包括物质遗产,也包括非物质遗产,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 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和身份。老城南作为 南京历史最为悠久的居民区,较好保留了古都南京原有的街巷空间尺度、道路肌 理、民居建筑风格,政府可以接纳私人力量和更多社会的援助项目及企业的慈善项目,通过引进社会资本、设立南京地方文物保护基金。同时,引进高校资源,开辟民间传统技艺彩灯一条街,与高校进行校企合作,进行彩绘花灯布展,邀请游客在秦淮灯会期间进行手绘花灯制作的免费体验。

(2)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是城市地方性记忆的另一大重要体现,名人优秀事迹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政府在这一方面应当不断扩大对于地方优秀名人事迹的再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正能量。《朱子语类》有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仁“的思想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比如问礼老聃讲的是孔子在三十四岁的时候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河南向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请教用礼治国的故事。再比如这个仁义礼智信,以灯的形式展现文化,不管是小朋友,还是大朋友,都能从不同的灯组中学习到儒家文化的精髓,明白做人的道理。”(受访者编号:21,青年女性,讲解员,南京本地人。)

(3)“年味”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世人称为“人类不能消失的未来心跳”,必须要保持其最有价值的原始状态,秦淮灯彩是南京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登记注册制度,将秦淮灯会的保护 纳入法治轨道,严格保存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完整和生存环境的优化,并在正确指导和科学规划管理下,进行适度开发与利用。同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唤醒全社会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自觉认识,促进保护、发掘、抢救和合理利用非物 质文化遗产,最大限度地激发游客对保护工作的责任意识,提高旅游活动吸引力,增强旅游活动文化含金量,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强对讲解人员的实战培训,抓住游客的感知热点。

“今年秦淮灯会是第三十三届了,我负责的是夫子庙大成殿的有关讲解工作。夫子庙地区灯展主要以儒学文化为主,有问礼老聃、周游列国这种关于孔子生平事迹灯组,也有一些诸如双龙戏珠、鲤鱼跃龙门等学子送福灯组。另外,秦淮灯彩最经典的莲花灯,莲花有步步生莲的美好寓意,寓意踏莲而上,表达对学业和事业的美好祝福,可以说是秦淮灯彩的重头戏。”(受访者编号:21,青年女性,讲解员,南京本地人。)

政府是掌舵者,也是领路人,是灯会参与者,也是文化守护者。秦淮灯会本是一场全民参与的重要盛事,政府在筹措阶段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地域民族群体之间的差异,不能忽略本地居民对于灯会这一类节事活动的参与感知,集中精力做好灯会前期的设计准备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安保,维持秩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灯会人文环境。

五、结论

本文选取秦淮灯会这一南京地方重大节事活动,探索旅游主体对于秦淮灯会所蕴含的城市记忆要素的游后感知,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采用质性访谈的方法,层层编码,归纳旅游主体对于秦淮灯会的感知概念与范畴,最终概括为“特定场所和景观节点”、“历史名人”、“‘年味’活动”三大主要感知范畴,确立人们对于秦淮灯会的主要感知热点;第二,从三类不同的旅游活动主体的参与感知角度出发,分别就其对于秦淮灯会地游后感知评价体验进行综合性的论述,分析外地游客、本地居民、政府及工作人员这三类对象对于秦淮灯会期间老城南地方性特色范畴的感知概念的总体评价,得出不同的旅游主体基于各自不同的立场考量,对于秦淮灯会的有着不同的感知评价标准,形成感知差异,其感知一旦发生变化,将会直接影响人们对于秦淮灯会的总体评价。

猜你喜欢

节事灯会秦淮
秦淮:“123”工作法打造有“情怀”的侨务工作
基于内容分析的景区节事活动探究
灯影秦淮
Role of a wireless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in dystonic gait in functional movement disorders:A case report
对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路径与模式的分析
秦淮看月记
基于体验视角的旅顺(北海)渔人节开发研究
浅析节事活动与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