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微创与开放式椎弓根钉内固定对脊椎骨折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系统评价

2020-08-10赵敏生杜国聪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椎弓椎体出血量

赵敏生 杜国聪 毛 萍 陈 铭

(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南岸分院,广东 肇庆 526000)

脊椎骨折(Spinal fractures)是骨外科常见的疾病,多由间接外力引起[1],在青壮年男性人群中有一定的发病率[2],病情严重。针对脊椎骨折,临床常采用开放式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但临床疗效不能令临床满意。因此研究疗效更加显著的治疗方法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我院选择90例脊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经皮微创与开放式椎弓根钉内固定对脊椎骨折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从2015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骨外科接收并治疗的脊椎骨折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骨科疾病诊疗指南》中关于脊椎骨折临床判定标准者[3];(2)局部疼痛、活动受限、或瘫痪、压痛、畸形明显者;(3)经X线摄片、CT扫描等临床相关检查明确骨折类型与移位情况者;(4)符合开放式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适应证者;(5)符合经皮微创手术治疗适应证者;(6)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有手术禁忌证者;(2)并发肝肾功能不全者;(3)并发凝血功能异常者;(4)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5)哺乳期妊娠期妇女;(6)并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者;(7)有精神类疾病者;(8)并发骨质疏松及其他慢性骨骼性疾病者;(9)存在明显沟通障碍者。90例脊椎骨折患者按照信封法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中,患者共45例,男22名,女23名。年龄39-47岁之间,平均(40.12±0.38)岁。患者患病因素有:高处跌落10例,重物倒塌压伤10例,交通事故伤害13例,火器伤7例,其他伤害5例。观察组中,患者共45例,男20名,女25名。患者年龄38-49岁之间,平均(41.02±0.09)岁。患者患病因素有:高处跌落11例,重物倒塌压伤11例,交通事故伤害11例,火器伤8例,其他伤害4例。

2 研究方法:给予对照组(n=45例)患者开放式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协助患者取俯卧体位,行全身麻醉,麻醉效果满意后,于患者椎体骨折处切开入路,剥离脊柱肌肉,使骨折椎体、棘突充分暴露在手术视野中,经X 射线引导,于骨折处椎体椎弓根内置入椎弓根钉和预弯连杆,并进行固定。术毕,常规缝合切口,并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给予观察组(n=45例)患者行经皮微创手术治疗。协助患者取俯卧体位,行全身麻醉,麻醉效果满意后,在C 型臂 X 光机下,利用克氏针标记患者损伤椎体的位置,并行大小为1-1.5 cm的纵行切口,经X 射线引导,于骨折处椎体椎弓根内置入椎弓根钉,使其角度向内侧倾斜10°-15°,然后扩大椎弓根钉,置入大小、长度、型号合适的长尾定向椎弓根钉,对同侧相邻切口间作深部肌肉隧道并置入预弯连杆并固定,拧紧各个螺帽,完成复位。术毕,常规缝合切口,并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

3 评价指标:(1)评价2组患者不同治疗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的差异性。(2)评价2组患者不同治疗后临床有效率的差异性。评价指标有显效:患者脊柱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压痛,感觉、运动功能丧失,大小便障碍等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或消失,临床X线、CT检查椎体前缘高度、矢状面 Cobb's 角恢复正常水平,骨折愈合情况优;有效:患者脊柱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压痛,感觉、运动功能丧失,大小便障碍等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临床X线、CT检查椎体前缘高度、矢状面 Cobb's 角接近正常水平,骨折愈合情况良好;无效:患者脊柱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压痛,感觉、运动功能丧失,大小便障碍等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加重,临床X线、CT检查椎体前缘高度、矢状面 Cobb's 角未改善,骨折愈合情况差。(3)评价2组患者不同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差异性。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感染、神经根损伤、继发骨折创伤、尿路感染。

5 结果

5.1 2组患者不同治疗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的差异性对比: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手术时间为(92.23±17.11)分钟、术中出血量为(69.09±32.14)ml、住院时间为(5.12±1.23)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不同治疗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的差异性对比

5.2 2组患者不同治疗后临床有效率的差异性对比:观察组患者显效25例,有效1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不同治疗后临床有效率的差异性对比(n,%)

5.3 2组患者不同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差异性对比: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术后感染0例、神经根损伤0例、继发骨折创伤0例、尿路感染1例,并发生症的发生概率为4.44%,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不同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差异性对比(n,%)

讨 论

临床研究表明,脊椎骨折在青壮年男性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4]。患者伴随脊柱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压痛,感觉、运动功能丧失,大小便障碍等症状[5-7],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若治疗不当,容易引起相关并发症,如慢性腰疼等[8-10],甚至导致患者截瘫或者死亡,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如何采用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控制患者的病情,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骨折愈合,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针对脊椎骨折,临床常采用开放式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但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表明,该术型切口较大,术中出血量多,康复时间漫长[11-12],且易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感染、神经根损伤、继发骨折创伤、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患者预后不佳,治疗效果并不能令临床满意。近年来,经皮微创手术在治疗脊椎骨折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应用,相比开放式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而言,具有微创、康复快以及安全性高等优点[13-15],一方面,能够减少对于骨折周围组织特别是神经组织的损伤,不影响骨折处周围组织和血液的正常生理功能,减轻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另一方面,不需反复进行X线检查,降低了对组织的损害概率,避免发生器官功能性障碍。本研究显示,采用经皮微创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临床有效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开放式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椎弓椎体出血量
健康国人腰椎三维结构数据分析*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3~6岁儿童寰枢椎椎弓根在3D打印技术下的测量研究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特立帕肽与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