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高中学生政治知识迁移的策略思考

2020-08-07陈婷婷

新课程·上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知识迁移学习能力高中政治

陈婷婷

摘 要: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迁移现象的发生,学习的强化离不开迁移。在学校无法传递一切知识给学生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实现教即是为了迁移的目的。而思想政治在学生成长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其要发挥好该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感化功能。要想实现高中政治学习中的知识迁移,离不开迁移策略的掌握和应用,高中政治学习活动中学习迁移能力的提高,是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效和学生驾驭知识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高中政治;学习能力;知识迁移;策略研究

政治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技能、态度、行为规范的同步发展。结合政治学科特点和教学实践观察,笔者在本论文中将政治知识的迁移划分了三层内涵:一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这种内化首先体现在学生运用教材中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和将知识从课堂转移到课外的能力,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从高中四本必修的命名不难发现,将理论应用于生活也是高中政治自身的要求所在;其次是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点应用于习题的解决,不至于所答非所学,这也是知识迁移最为直接的表现。二是具备关联不同学科的能力,实现跨学科的融合。政治和其他学科,特别是历史和地理,有许多相互交织的点,知识的迁移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整体发展和跨学科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交叉思维能力。在当今更加注重科技和人才的国际形势下,培养创新型思维人才和综合型人才也是当务之急。三是同一学科前后内容的结合,即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这一层面的内涵也是普遍意义上对迁移的理解,政治知识的迁移同样需要这样实现。不管是哪一层面上的政治学习迁移,都从迁移的效果进行界定,迁移策略的培养也以实现积极迁移、避免消极迁移为最终目标。

策略必须要针对问题提出,“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研究高中政治学习中学生学习迁移能力培养的策略,必须要以对学生迁移现状的了解为前提。在相关迁移理论的基础上以及日常教学工作的观察中,我认为影响学生知识迁移的因素有许多,包括学生自身的原始认知结构、概括能力、惯性思维的干扰,以及政治教材的编排、政治任课教师的引导等因素。可见,知识迁移的实现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的努力,本文试图从教师的维度,围绕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充分发挥教学中介的作用两大方面展开,为促进学生政治知识的迁移提出以下几点策略思考。

一、改进教师教学方法

许多学生学不好高中政治,多是因为依旧沿袭了初中政治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殊不知,高中政治研究的是生活现象,需要大量的实践探索和研究归纳,才能迁移知识生成能力。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笔者首先从教师教学方法的角度考虑和总结了高中政治学习中知识转移的教学策略,以解决大部分学生对待这门学科时效率低下、主动性不够、敷衍应付的问题。

1.建构知识结构图,生成整体认识

迁移是不同内容之间的随机切换和使用,许多学生在面对新材料时之所以束手无策、胡编乱造,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广域网络结构来联系知识,知识处于分散状态。按照认知心理学研究者的观点,知识体系的完整是新旧材料之间实现迁移的前提,教学活动中教学者要充分重视框架的搭建,模块内容的总结、整合,将散落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设置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的启发性问题来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只有在引导学生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列表比较、编写提纲、绘制知识树等方法生成立体思维,才会在这种网格状的知识脉络中实现先前经验对新内容的同化,进一步丰富知识体系。而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将便于学生更快捷地搜寻到先前经验中与新内容的关联点,使得学习活动进入良性循环。

例如,在学习传统文化时,可以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对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有一些区别性认识;另外还可以调动必修3第一单元中“文化作用的双重性”这一已学知识来分析“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并以清明节传统习俗的利弊为背景,引导学生得出对待传统文化也应该扬弃,这里也可以提前引入后面才会学到的辩证否定观。这样通过寻找一个小切口,发散式地辐射到了其他知识点,帮学生生成了知识结构。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结构的形成,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上一层楼。再比如经济生活中第九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可以生成如下结构图:

政治生活中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又可以形成如下框架:

建构起这一列框架的好处在于能帮助学生跳出教材,一目了然地认清知识的脉络。在知识网络中搞清楚课本上看似孤立的各个知识点,它们在横向以及纵向上分别存在什么样的关联,真正达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才是正遷移发生的关键。

2.创设相似教学情境

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要想自习或者完成作业需要一个相对安静并适于学习的环境和场所,比如自习室和图书馆,能极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学活动也是如此,教师需要创造有利于知识迁移发生的具体环境,比如在课堂上创设一些与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广泛运用的场合相似的情境,或者由学习材料联想到它们在实际生活出现的各种情况。因为这种氛围和实际状况十分相符,学习者便很容易从以前实际问题的解决经验当中得到启发,或者激活封存的知识系统,进而提取到关键信息再联系到新内容,这对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并加以合理利用十分有效,也使得新旧材料之间获得了很好的衔接。

例如,在讲述必修2“国家财政”一框时,首先为大家隆重介绍的是兰州的桥,从羊皮筏子,到中山铁桥,再到现在黄河兰州段上的13座桥,既是桥梁发展的历史,又是兰州经济发展的历史。建跨河大桥动辄需要好几个亿,正在招商的兰州石化大桥总投资也要5.5个亿。不用说这么多大桥,我们在建的地铁更是上百亿。大规模的城市交通建设动辄成百上千亿,靠谁来投资?政府哪来这么多的钱?显然国家需要一定的收入和支出即财政。这里的情境导入,以学生的视角,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得学生意识到财政离他们并不遥远,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知识,我又设置了这样的情境:财政部答记者问。要求学生8人成立为一个财政部工作小组,在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将要接受记者(由教师扮演)采访,帮助公众全面了解我市目前预算有关情况。正是在教师采访学生的过程中,学生以财政部负责人的身份一一为记者解答有关财政收支的各种情况,由以前的教师讲给学生转换成学生讲给老师,充分发挥学生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再如,关于财政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描述生活中的实例。基于本土资源以学生熟悉的兰州新区前后巨大的改变为背景,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环境中探讨原因、各抒己见。然后,教师评估学生的意见,分析学生理解的对错,使学生真正了解财政分配资源的作用,实现有效的迁移。

3.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我们在哲学常识中总在讲,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也十分强调发挥内驱动力的作用。对学习者而言,学习过程不应该是消极适应的,需要积极参与。学习者如果在进行学习之前能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就可能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当前的学习中去,学生对学习的立场影响其自身的参与力度,从而影响知识学习的效果。说到底,学习兴趣是基于学习者的好奇心产生的想要理解、认识知识的一种强烈意愿,构成了学习动机中最主动、积极的组成部分。美国心理学家拉扎若斯研究表明:“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与智力高的学生相比,显示出优势。即在学习活动中,兴趣与智力相比,兴趣更重要。”所以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习者的学科兴趣和求知欲,转推动式的鞭策为牵引式的勉励,让学生在独立摸索中促成正迁移的发生。

笔者在参加过的多次教学实践中发现,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越是充分展示政治常识的实用性及其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企业的经营”课堂教学中,“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是本框的重点,但因和中学生生活相离较远,学生不太容易有思路,直接列出“制订正确的经营战略、自主创新”等内容既教条又晦涩。而当我提到与文本背景相关的“阿里巴巴的成长历程”时,教室内很多学生不约而同地抬起头、饶有趣味地听老师讲马云和其他17个人在中国杭州是如何创立这家企业的,在此基础上,许多学生对于一个企业如何成功的观点也是不一而足。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在政治课堂中呈现与文本有关的背景故事,从一定层面上增强了所学内容的趣味性,从而淡化政治学科知识的索然无味。另外一种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方式便是情境再现,在具体情境中赋予学生一种身份,从赋予的身份出发而不是学生的身份去思考并探究问题。比如,在学习政治生活第5课“人民代表大会”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探究活动:假设目前你是一名甘肃省人大代表,结合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说明你在保护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可以做些什么。在此活动中,学生确实能够表现出身为人大代表的积极踊跃,各种发言层出不穷。我只需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和补充即可引导学生掌握所学内容。这一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还使教师实现了轻松授课的目的,更是提高了学习正迁移的效果。

二、充分发挥教学中介的作用

1.改进教材的呈现方式

学生的知识大多在依靠教材获取,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将教材的内容转化为学习者内在的知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如何将课本的基本观点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有机结合,需要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并以最佳的方式呈现内容。教师如果能够优化课堂教学安排,整合学情和教材知识,科学地组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或者基于实际情况有必要的时候进行筛选、调换。具体来说,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最好也能符合人们熟悉新对象的认识次序,即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由全局到局部的思路。这和我们的必修教材按照单元到课再到框以及最细化的目的设置在逻辑上是相符合的。但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立体、完整的知识框图,除了要关注纵向的认识顺序,还应该把握单元、框体之间横向的内在联系,在归纳知识点普遍特征的同时也要提升区别能力。例如,在对必修3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重新调整后,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层面梳理出民族精神的相关内容,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清晰可见,让学生能感觉到知识的层层递进,相辅相成。再比如政治生活第五课“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的教材内容是这样安排的:

重新归整后可以以如下更符合学生认知顺序的方式呈现:

从知识点顺序调整前后的对比来看,虽然所要学的知识还是一样,但学生在循序渐进、层层推进的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知识。重新归纳整理呈现出来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也更加明确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框架,为正迁移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知识储备。

2.优化多媒体资源的应用

高中教材所学习的经济、政治现象对于尚未步入社会的学生来说不太熟悉,其探究的哲学部分更是抽象难懂。我们不可能随时带学生去小商品市场了解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的影响;去企业调查其成功经营的因素;了解人民代表大会职能。而许多哲学知識学生没有形象的认识,无法及时内化理解。可见囿于课堂时间和物质条件的限制,有些情况需要借助外在条件的加持,比如使用能够引发正迁移的多媒体才能建立起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的。如今的多媒体技术日趋成熟,在一些抽象深奥难以理解的内容讲授中去应用会使得知识更加灵活、具象,对于教学者更是如虎添翼。比如在讲解政治常识中的“社会听证制度”这一民主决策方式时,我们凭借想象无法认知听证会现场的操作模式,无法透彻理解这一方式是什么人在决策、怎样决策,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内容的动画来模拟,让学生生动观察听证会有哪些人到场、如何在电价调整的两个方案中做出选择。因而我们的教学活动不单需要观念、理念的与时俱进,教学辅助工具尤其网络资源包括多媒体等措施也要及时更新。如此才能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知识,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知识境界。

当然了,在教学中也不能过度依赖于多媒体的使用,反而起到干扰的作用便得不偿失。就拿视频资源的使用来说,视频的选取就很重要,一是内容的选取要能够重点突出,跟所讲内容紧密相关。二是视频的时长最好限制在5分钟以内,以3分钟为佳,过长影响教学进度。三是一节课上呈现的视频不宜过多,不能整节课都被各种各样的视频充斥,视频的数量最好在一到两个。另外在使用课件时也需注意,不可以完全依赖课件,任何时候它都只是起辅助作用。也就是课件上只呈现重点需要讲解补充的内容,课件页数不宜过多,否则会导致重难点不够突出;课件的页面不要过于花哨,应当简洁即可。在使用课件教学时还要正确处理好教材、课件和板书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把课件上有的框架在板书里再抄一遍则会极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更是时间的一种浪费。总之,如何使用好多媒体将是教学工作者长期实践的课题,只有优化多媒体资源的应用才能促进正迁移的发生。

参考文献:

韩仁生.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编辑 杜元元

猜你喜欢

知识迁移学习能力高中政治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
由一道物理题引发的对绳子张力的讨论
几则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探讨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