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下的德育: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

2020-08-06殷庆周

新课程·上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新课程德育

殷庆周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应该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撑。新时代下的德育,应当遵循新课程的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精神世界。这就要求一名班主任应该重新思考德育的内容,重新审视自己在德育工作中所承担的角色,把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当作经营一个班级的追求。

关键词:新课程;德育;精神家园

新课改与现代德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新课程的实施必然带来德育的变革。当前人们在实施新课程时,更多关注的是学科领域的改革,而往往把德育课程的重建予以淡化,从而导致现代德育的实践远远滞后于新课程的实施。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德育到底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班主任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新课程下德育的重新定位: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德育为本,任何脱离德育的课程改革,无疑都偏离了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学校教育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同时,必须重建与新课改相适应的现代德育工作,必须构建具有时代特色和适合当代学生特点的德育模式,从而让新课改与现代德育工作齐头并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和繁荣,人们越来越陶醉于由社会富裕所带来的物质享受,过度的物欲诱惑导致人们漠视精神的追求,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失范。这种变化也使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与精神面貌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学校德育必须正视学生在道德信仰上的困惑与危机。

新课改下的德育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革,必须服从于“人的终身发展”这一目标,如果还沿袭传统的德育模式,只重视规范学生的言行或纠正学生的不良行為,而不去关注和研究在急剧变革的时代,学生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与冲击,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如何应对并解决学生内心世界的渴求,那么,我们的德育工作一定是被动的、表面的、低效的。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相一致,我们必须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团结协作的愉悦;我们必须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在美景的欣赏中引导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我们必须让学生广泛阅读,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化自己的人格;我们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我们必须收集身边最鲜活的具有正能量的素材,用真实、可感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我们必须真正走近并走进学生,以谈话、交流,甚至是辩论的方式,重视与学生的心灵沟通,了解学生的精神需求。总而言之,新课程下的德育必须关注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提供更多的途径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新课程下班主任角色的重新定位:学生构建精神家园的帮助者

过去,班主任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导师,生活中的保姆,是学校德育指令的具体执行者。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班主任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生命需要,是学生构建精神家园的帮助者。

(一)班主任是学生正确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帮助者

当下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使大部分学生都产生了“唯我独尊”的思想。在学校里,许多学生都不愿意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自私自利、漠视他人和集体的言行随处可见。作为班主任,必须尽快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促进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我校是一所重点高级中学,新生过去都是各个学校的佼佼者,如今集中在一起,突然发现身边的每一个人都那么优秀,习惯了被关注和宠爱的他们开始感到失落和茫然。开学初,我设计了一个题为“认识自我,找准位置”的活动,列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过去的我为何能取得成功?”“哪些经验还能帮助我?”“我在哪些方面可以为别人提供帮助?”“在哪些方面我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这些问题及时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自我反思,给自己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

(二)班主任是学生道德成长的促进者

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决定了教师只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样,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班主任也应是学生德育成长的促进者。

道德不仅仅是学校那些既定的规范、条例和守则,德育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通过教学来进行,更需要实践、体验和感悟,它只能在学生的道德实践中完成,因此我们必须促使学生由对规范条例的机械遵守,内化为一种鲜活的道德理念和道德需要。

我校有一条规定:在晚修时要保持安静。但因为我班的学生比较活跃,有时在晚修时也讨论学习上的问题,导致教室里不太安静,为此常在检查时被扣分。这时若生硬地强调“安静”是学校的纪律,强制性地要求学生遵守,不但不能产生持久的效果,且可能会扼杀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有一天,我特意布置大量的作业,要完成这些作业就不可能有时间去讨论。但在晚修时我又不时地让学生来讨论作业中的一些问题,于是一些学生提出来能否先不讨论问题,让他们能集中时间和精力完成作业。我适时地指出:讨论是一种很好的也是必需的学习方式,但若一遇到问题便要和别人讨论,必定会影响他人和自己的学习效率;讨论时的声音也会影响全班同学,这其实也是一种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我又强调,对于学校的这条规定我也持有保留意见,但既然已经是全校共同遵守的规则,我们也应该能做到,那就把保持安静当作一种锻炼自己意志,培养自己规则意识的方式。

用这种方法,很多过去被学生认为是机械生硬的规章制度便逐渐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把遵守这些规章守则当作一种使自己获得充分发展和尊重他人的需要,即使暂时不能理解的条例,他们也能把遵守当作训练自己意志力的方式。

(三)班主任是学生平等的交流者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德育也是这样,只有在整个道德教育过程中,班主任摆脱管理者的身份,以参与者的身份切入,师生双方真正理解和共融,平等交往和对话,才能获得以往以高压手段,以烦琐严厉的纪律所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

在每一次班会课上,我总会让学生提出他们所关注的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提出解决的方案。一次周记中,我发现不少同学都对高中新环境不适应,不断怀念初中的学校、老师和同学,应该说,这种情感不利于学生迅速投入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去。于是在一次班会课上,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谈起自己当年也曾沉湎于这种怀旧的情感,包括工作后对大学生活的怀念。我的这种倾诉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最后在讨论中取得了“要走出过去,面对新生活”的共识。

对于班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学生的情感问题、家庭问题,我也和学生一起讨论商量解决之道,以一个平等参与者的身份提出自己的建议。

三、新课程下班级建设的重新定位:班级应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班级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它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预演。班级虽小,但它由各个层面的人组成,也会遭遇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学生在班里所做的一切,就是他们将来在未来社会中将要做的一切的预演。如果学生期待将来有一个好的发展,就必须从营造班级的美好的气氛开始做起:充满着生命活力和蓬勃向上的精神,充满着平等融洽和谐的气氛,充满关爱和温暖,使人们获得信念并培养善良、勇敢、尊重他人和敢于承担责任的品质。总之,班级应该成为师生向往的精神上的归宿,成为师生道德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一)建立班级理想:班级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有人说,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一个班级,也应该有自己的班级理想。内容包括班级目标、理想的班级文化和班级氛围等。一个班的班级理想不能由班主任包办,而应该由学生自己决定,这样学生才会为班级的理想和目标去努力、去奋斗。

在第一次班会课上,我便让学生联系自己以前经历过的班级,用一些词汇和句子来描绘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班级,讨论结束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形成文字,整理后再印发给每一位学生。

(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网上家园

传统的德育,班主任往往是“独裁者”,即使是最民主的班主任,也不可能使学生知无不言。于是,我利用“微博”建立了一个班级网上家园,每周提供一个德育话题供学生讨论,同时在网上公布班级每周情况,让学生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诉求。

德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选择能力及道德参与意识,传统的“谈话法”“辩论法”“黑板报”等由于受到时空及其他因素的制约,很难在德育工作中坚持下去。而当今社会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利用“微博”“微信”等网上家园可以打破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畅通了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渠道,丰富了德育的实践内容。比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生活中的德育情景,让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开展道德实践,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又能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德育境界。

建立网上家园除了可以突破传统的德育模式获得更为自由和多样的德育手段外,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真正实现德育中的师生、生生的平等交往和对话。

(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共同营造精神家园

“学生在校进一步,回到家里退二步,走向社会退三步”,这是学校德育面临的尴尬局面。学生在学校养成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的能力是非常脆弱的,常常被社会的消极思想同化、弱化。因此,学生的精神家园应该由学校和家庭、社会共同来完成。与家长的联系方式很多,尤其在现代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但真正能有效地与家长交流思想的还是文字的方式。

军训结束后学生回家,我拟定了一封《致家长的信》,让学生带给家长。在这封信中,我详细地阐述了自己关于班级建设的思考与打算,并邀请家长共同来完成。此外,班级网上家园也是与家长联系的一种有效方式。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德育不是要学生服从简单刻板的教育要求,班主任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要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和内在精神的发展,要关注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使他们在迎接外部世界的挑战时,更加具有力量。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255.

编辑 张佳琪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新课程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