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纸烙画在校园中活态传承的实践探索

2020-08-06张志光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

张志光

摘 要:纸烙画又被称为“火笔画”,是中国的优秀传统艺术形式,它通过火烧热烙铁在纸张上烙印出痕迹作画。由于温度极高,所以制作纸烙画必须精确把握火候和力度,同时追求一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的至高艺术境界。纸烙画作为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自身良好的保护与活态传承机制。文章中将以校园为中心,简单探讨纸烙画的活态传承实践,探索相关模式做法。

关键词:纸烙画;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

纸烙画是火与纸的艺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纸烙画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还具有相当丰富的艺术表现技法,例如勾、勒、点、染、擦以及白描等等,可在纸张上烫烙出非常丰富的层次与色调,立体感、层次感强且民族风格浓郁,能给予鉴赏者无穷的艺术享受。纸烙画的现代活态传承是以文化遗产保护为目标,它有别于传统博物馆与现代科技手段的保护方式,具有自己的一套保护传承机制,值得深入研究探索。

一、纸烙画在校园中活态传承的意义

纸烙画在校园中的活态传承是其传承发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第一,帮助学生了解纸烙画,并增强他们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与责任。客观上讲,目前纸烙画濒临失传,相关文化资源非常稀缺,在中国民间美术中,纸烙画依然还具有一定的地位。教师与相关传承者应该将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传授给学生,首先消除他们的陌生感,结合教师美术专业特征,将项目合理地纳入到素质教育体系中,并思考如何建立一套非遗文化项目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并开阔他们的艺术眼界。因为很多学生是没有见过传统纸烙画的,它以烙针或烙铁做笔(现有专用电烙笔),其中蕴含了大量国画的艺术精髓,不但要求创作者具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还要求对纸烙画本身拥有极其浓厚的兴趣。目前有些地方走进校园的纸烙画类型已经相当丰富,有写意类、工笔类、人物类以及山水类等内容,这些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可以很好地开阔学生的艺术眼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专注的学习品质。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美术这类课程时往往专注力不足,甚至对该类课程存在一定的抵触排斥情绪,学习心态相当负面。但纸烙画不同,它作为一种特殊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着独到的艺术特色,它所运用的烙笔温度可高达1000℃以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全神贯注,始终保持安静,注意力高度集中,否则容易在纸上烫出洞,影响作品的美观度。在烙到山水点景、人物五官等关键位置时,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前功尽弃。因此它是一门需要学生时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学科,可培养学生良好的专注品质[1]。

二、纸烙画在校园中的活态传承模式研究

纸烙画在校园内的活态传承模式是相当丰富的,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

(一)校园内课堂教学

实际上非遗项目的传承本就是希望培养一种匠人精神,而培养这种精神一定要从校园开始,从小就培养学生拥有精神,对纸烙画拥有初步的良好印象。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各种课堂教学内容,例如:素描、描画、图案、色彩以及纸烙画技巧等。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素描和线描,特别侧重于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然后展开图案教学,侧重于对学生形式美感与绘画规律把握能力的培养。一般来说,纸烙画技能是侧重于技巧培养的,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纸烙画基本知识,教会他们正确使用烙笔及其他相关绘画工具,然后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2]。

另外,建立兴趣小组展开丰富教学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可成立校内纸烙画艺术社团,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在社团兴趣小组日常活动中,不但要融入小组合作学习内容,也要组织现场展演,通过现场展演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艺术魅力。同时扩大社团活动范围,让社团成员在校内外都能自由展开纸烙画展示展演活动,在提升学生参与纸烙画学习兴趣的同时,也通过他们宣传纸烙画艺术。在校内,可组织学生社团兴趣小组开展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节活动,让纸烙画亮相于师生面前,鼓励每位学生面向全校师生展示传承“绝活”,通过更深入、更广范的互动交流与传播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盛宴”。总体来讲,无论是课堂教学活动还是校园教学活动,传承非遗内容就是传承一种匠人精神,要确保教育与传承二者相辅相成,从学习精湛的手工技艺入手培养学生孜孜不倦的精神,实现对传承对象的深入了解,并建立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具体来讲,针对纸烙画所展开的线描、素描、图案以及色彩等多个方面的学习可锻炼学生的绘画基本功,对于他们深度理解纸烙画很有帮助。以色彩为例,它十分侧重于学生色彩基础知识的运用,结合纸烙画上色等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纸烙画创作的工具、技巧与方法。

(二)校园外参观学习

纸烙画作为地方重要非遗项目,必然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更折射出河西儿女的文化底蕴与传统文化血脉,所以在纸烙画文化传承中应当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民间艺人家中实地欣赏这些优秀的纸烙画作品,用民间朴素的艺术作品来感染学生,提升其审美高度。当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们多与民间艺人交流学习感受,从中体现走出去参观学习的价值。

另外,教师还应该带领学生走入市民博物馆,参观纸烙画画展,通过参观展览让学生明确一点问题,那就是纸烙画是在传统基础之上所呈现出的创新绘画形式。纸烙画本身借鉴了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标准与笔墨技法,可运用包括电烙铁、打火机、喷火枪等多种工具所展开的纸上作画过程。与此同时,通过展览也可向学生介绍“中国纸质烙画第一人”——陈海明,让学生了解他的作品与艺术生平,了解纸烙画的前世今生。

(三)邀请民间艺人与艺术教师进校园教学

邀请民间艺人与艺术教师展开艺术教育合作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邀请他们进入校园开设讲座,面对面解决学生的学习疑难问题为学生打开眼界,让学生体验不一样的课堂教学氛围。目前许多地方学校就已经开设了“非遗进课堂”这样的创新教学,对于纸烙画藝术的传承展现了某些教育发展机制的可行性,它让传统中某些非遗文化静态内容演化为动态,彰显了纸烙画艺术形式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3]。

再者,可在校园内建立“纸烙画实践基地”,邀请工艺美术大师进校园参与纸烙画交流教育活动,展开纸烙画参观教学与作品讲解,让工艺美术大师与学校学生有机会互相了解,共同努力提高纸烙画艺术的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特别是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认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开拓他们的知识面。这一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学校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有效传承,起到良好的非遗教育指导和推动作用。通过该活动还可将优质艺术教育资源直接输入到学校课堂中,为地方非遗项目在地方中小学的普及再探新路。

(四)组织开展现场展演教学活动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纸烙画,学校方面也应该多组织开展现场展演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进一步加强对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具体来讲,校园内应该组织开展宣传周活动,让学生从自身做起更深入关注、热爱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推动“非遗走出校园”活动的有效开展,面向社会大众展示学生亲手制作的纸烙画作品,实现更深层次的交流、互动与文化传播。在该过程中,纸烙画这一古老民间美术技艺有机会在社会中传播发展,它可通过这种组织开展现场展演的教学活动向前发展,一方面追求校内外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有效联动,一方面也希望结合校内教育资源实现教学范围有效拓展,提升校内非遗项目教学水平,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它是自学生向外发散形成的活态传承过程,非常具有现实意义[4]。

(五)纸烙画与市场发展相关联

伴随地方非文化遗产旅游项目的逐渐丰富与发展壮大,纸烙画在校园中开展活态传承教育这一活动形式也应该做到进一步演变,争取与市场挂钩,充分发挥纸烙画独特的西部特色内涵,凸显其新颖独特的一面,真正融入到当前市场发展进程中,甚至考虑与国家“一带一路”发展相结合。在该过程中,基于“一带一路”特色的半浮雕纸烙画技法应该成为发展关键,要深入研究套色重彩工艺纸烙画技法,并将其渗透到创作中,让学生充分将作品与自然人文传统文化精髓联系起来,融入更多现代设计元素,传承非遗,赋予作品新的艺术魅力。在该过程中,学校应该多尝试与企业合作,最终引导学生制作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丝绸文化的纸烙画作品,突出技法创作过程,并要求学生为其上色和装裱,形成最终完整作品,将这些作品与地方旅游文化市场挂钩并形成商品。在该过程中,校园学生不但参与到了纸烙画的商业制作过程中,也用各种鲜活的非遗展示主题向校外展示了自身传承纸烙画的勇气和决心,用实践证明了自己能够成为地方未来纸烙画传承事业的希望,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纸烙画艺术的未来传承都十分重要。

三、结语

在校园中开展活态传承教育活动,对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纸烙画的传承和发扬是极为有利的,以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一代才是未来能够传承纸烙画的关键群体,因此进校园、进课堂并进头脑正是纸烙画活态传承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体现。希望非遗的活态传承能够引起地方文化保护部门重视,以教育为轴心推动保护,将地方纸烙画艺术文化继续传承發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高云琴.非物质文化遗产纸烙画活态传承的实践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8(30):157.

[2]向宏年.基于地方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高校剪纸教学研究:以湖北科技学院为例[J].美与时代(上),2018(2):112-114.

[3]宋振晟.意在笔先,烙出纸上真情:宋振晟纸烙画作品选[J].新闻战线,2012(9):54.

[4]凌东启.火与纸的艺术:浅析中国烙画发展[J].艺术品鉴,2015(3):183.

作者单位:

甘肃山丹县文化馆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