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畅通循环增加就业补齐短板改善民生

2020-08-06周宏春

中国商界 2020年6期
关键词:发展

周宏春

场蔓延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深都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各国经济社会秩序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全球产业链被暂时打断,国际交往几近停摆,如何实现抗疫与生产平衡成为各国不得不直面的大课题。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15日召开会议,讨论国务院拟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中央对形势的判断从困难加大到挑战前所未有,说明我国发展面临形势的严峻性;部署工作重点从“六稳”到“六保”,凸显了底线思维。

疫情打乱了原有的经济秩序,中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所受影响最大。应按照中央要求,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以国内市场拓展为重点,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是畅通产业循环,增加就业机会,以补短板为重点保民生改善。

新冠肺炎疫情“试”了居民生活基本需求,如口罩、呼吸机等防疫产品,吃饭、住房、家电能耗等,在每个家庭都是不可或缺的,也验证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充分挖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转型发展新格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发展理念和生活方式;人工智能重塑社会秩序,体现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乃至相关商品和服务中;数字经济可以提升企业生产、制造、运营效率,推动生产力发展。完善市场化要素配置机制,实施产业基础再造、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升工程,促进上下游、产供销衔接平衡,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要在产业振兴中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是打通堵点、连接断点、畅通经济社会循环。

国家发改委要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依据顶层设计,制定“施工图”,解决堵点、断点问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问题,既为城市管理提供“聪明大脑”,也为市场衔接供需平衡创造条件,更为居民生活带来便利。以民生导向规划目标任务,满足市场、挖掘市场,以补短板打通产业、市场和社会循环为重点,分类施策,短期解决产业衔接供需平衡、市民生活烦恼问题。人的获得感、幸福感提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知易行难,也不能简单量化观测。只有从设计之初,从战略提出、技术方案选择到具体实施的全过程广泛听取用户意见,从微观和细节入手,满足企业和市民的需求,才能收到投资建设的预期效果。

三是选准融合点,培育增长点。

将培育市场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可以从产品和技术的进口替代入手,并逐步创造市场、引导市场,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以城市带、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载体,围绕人流、物流、信息流、商品流、资金流铺开,规划、设计和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而生成,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要加快技术产业化进程,将国家宏观政策分解为可操作的行动方案,将产业转型升级转化为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实际行动,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四是推动新型消费,培育消费热点。

节能节水环保型产品、绿色无公害和有机食品获得百姓的“青睐”,这也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产品的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疫情重塑市场需求,“无接触”的消费方式既是疫情防控的需要,也会促成新的消费模式的形成。伴随全面步入小康社会和00后成为消费主流,适合新消费、新常态的新型供给相继出现,并产生了新的商业模式。要增加数字产品、电子产品的生产和供应,为居家学习、办公、休闲并带动网上教育、办公和休闲创造条件,与网络消费相关的现代物流、配送衔接相配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通过科技创新撬动中长期经济增长。减少一个城市的“生态足迹”,就必须减少物质和能源损耗,实现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温室气体排放支撑城市的永续发展。政府应当为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创造一个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五是夯实发展基础。

在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中不断进发出智慧的火花,形成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智能、高效和持久的支撑,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和研发、升级和保障能力。通过发现问题、开放数据、公开征集解决办法等途径,寻求市场化解决方案;在一些城市管理中,内置“随手拍”功能,通过物质奖励引导市民积极提供线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加强科技、科教、产业等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积极作用,支撑科技研发、产品研制,实现产业化布局。通过跨界创新,聚焦城市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领域创新创业孵化,通过风险投资、绿色金融和项目孵化机制,为公众、企业提供服务和支持。当前的投资不仅要产生短期效益,促进城市运行管理的智慧化,基础设施的连通和完善,居民生活的便利化,更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续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水滴石穿”。新基建,需要久久为功。身处与病毒长期共存的地球,要从“混沌”世界中拨开云雾认清方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每一个地方、每个企业和每个公民都不得不直面并做出的抉擇。应当在把握大势的前提下,用“正确的办法做正确的事”,既要发挥比较优势做足“长板”,又要在发现“短板”中寻找机会,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增强发展新动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猜你喜欢

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领导的嘱咐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