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形容词对比研究文献综述

2020-08-06迪丽胡玛尔·肉孜

现代交际 2020年11期
关键词:英汉文献综述形容词

迪丽胡玛尔·肉孜

摘要:词类是语言学研究的基础,在汉语词类研究历程中,针对形容词实施跨语言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价值。在汉语研究的历史中,对形容词的研究历来是关注的重点,就英汉两种语言而言,他们隶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共性之处。通过分析英汉形容词对比的研究背景,着重总结了近年英汉形容词对比研究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进一步进行英汉形容词对比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英汉 形容词 对比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H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1-0102-02

英汉两种语言隶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共性之处。就语言差异而言,Joos(美国语言学家)在60年前对之就有专门的论述,即“languages could differ from each other without limit and in unpredictable ways(不同的语言,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巨大的,有时是不能进行预测的)”(Joos,1957:96)。

一、语言学角度的英汉形容词对比研究

在语言对比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以马建忠为代表性人物,其基于“葛朗玛”模式,根据西方语言学相关理论,针对汉语的特点撰写了《马氏文通》(1898)。另外,著名学者赵元任以英汉两种语言为研究对象,在1933年时发表了研究成果,即《英语语调与汉语语调比较初探》。在此之后,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发表了在该领域研究的成果《中国人学英文》(1947)。随着相关学者的增多,语言对比领域研究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中国语文》《语言研究》等杂志专门刊载语言对比方面的研究成果。代表性著作有张志毅的《汉英比较语法》(1984),学者王的《英汉对比论文集》(1993)等。除此之外,著名的语言学家徐余龙先生对對比语言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全面汇总和深入研究,出版了《对比语言学概论》(1992),相关的论述更为系统和全面,堪称该领域的代表之作。

在领域研究中,针对英汉两种语言形容词的研究更趋深入,也更细致。王菊泉(1999)从认知和语义等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出版了《汉英对比语法论集》,指出两种语言存在明比和暗比两种方式。

就认知存在的差异看,吴静、石毓智(2005)以是否存在标记用法为着眼点,指出汉英两种语言在此领域中的共同之处,并指出细微的差别,同时辅之以相关的例子进行佐证,指出概念化方式为其主要区别的诱因所在。

就专题研究而言,彭国珍(2007)以补语结构为着眼点,在分析其构成特点的基础上,指出补语形容词在使用选择方面存在的差异,使该领域的研究又向前迈进较大的一步。

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罗思明、查如荣等(2014)从语料库与类型学角度,聚焦现代英汉“NA表量构式”中形容词制约及其解释。研究发现,之前研究结论还有较大的不足,需要逐步修正或补充。受词语独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开始逐步向语义制约的层面发展;就“正向空间形容词倾向制约”而言,应该适度拓宽至“时间维度形容词”;压制的语言类型学解释力有限。英汉共性体现在:形容词具有正向时空维度制约和单音节光杆原级制约。英汉差异性体现在:英语形容词制约为强制约,汉语则为弱制约,其形容词准入条件较英语自由,可融合某些“负向时空”和“零向时空”语义。最后,就英汉两种语言上的差异而言,主要是概念化、句法映射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区域差异性的产生。

姜祝青、陈晓明(2015)基于权威语料,聚焦考察英汉“名形式”音节、语义和句法功能制约两者间的差别,同时也致力于借助对比的方式,寻求两者认知的差异。在大量研究基础上发现,两者有个性差异,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共性。就共性而言,在构式上,无论是名词还是形容词,都是以单音节为主,在语义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即能作为定语、补语等;部分特殊结构构式存在限制,即不能应用于祈使句。就个性而言,在语义和音节制约方面,英语要弱于汉语,在英语中存在的“名形式”,不可以充当主谓宾,不能用程度副词对之进行修饰,不适用于评价句等,但汉语有时却可以。

徐玲(2017)在对标记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就形容词用作定语这个层面,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了研究。研究指出,在无标记时,即出现“A形+N名”这种模式时,两个语种是相同的,即都放在修饰对象的前面。但若为有标记模式时,在汉语中,常在两者间加“的”进行连接;而英语则不同,它是借助语序变换的模式来实现的,即放置在修饰对象的后边,这种差异性是受语法特征左右的。就形容词而言,当其用作定语时,导致标记手段差异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受被程度化的影响;二是受其结构复杂化所影响。

郭洁(2019)通过对比英汉心智特征形容词的用法,以形容词论元结构等为对象,对其在做谓语时相关句子结构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首先,就形容词而言,其本来属于一元属性的谓词和功能语言“谓语”,在合并之后,形成外论元;其次,就功能语类“施用语”而言,在实施投射的过程中,还会导致事件论元的诞生,具有可选性,在其被引出之后,形容词会发生变换,即为二元事件谓词;最后,就标准控制结构而言,相关的就其类词具有的论元结构等进行了具体解释,但汉语具有一定的差异,即“其事件论元在句法实现上与英语有差异”。

此外,硕博论文也为此领域添砖加瓦。

沈家煊教授的弟子陈刚博士在对英汉形容词研究基础上,针对词类理论完成了论文《汉英形容词对比研究》,就这两种语种在形容词应用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具体的论述,根据其句法特征的差异,指出了其词类属性方面的差异。他以词类系统为对象,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将词类系统当成内部成员,并指出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学者陈刚(2012)指出,英语具有很多独立的形容词、名词、副词等,但在名形之间,存有一定数量的柔性成员,我们可以将之看作兼类词,即汉语词类,其柔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就动词而言,形容词是名词之次类,属于动态名词;就名词而言,形容词又是其次类,为不及物动词类型。

马彪教授的学生冯莉的博士论文《类型学视野中的汉英形容词对比研究》,在实际研究基础上,借助语言类型学方面的理论,针对跨境语言等,构建了专门的研究框架,就英汉形容词之间的应用差异等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同时融合了多种研究方法,促进了该领域的发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首先,就两者的基础、范围和方法等进行了比较,进而构建了以此为范围的研究框架。其次,将研究的视角拓展到了多个语种,构建了多语种比较研究的词库,就英汉英汉形容词进行了专门汇总,构建了相关的词库,借助形态类型学等方式,对英汉英语词的差异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再次,以汉语形容词为对象,将之和藏语、欧语和英语进行横向比对,以英汉形容词差异为对象,指出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存在的共性。最后,以生成类型学为着眼点,针对英汉形容词,从语言类型差异等层面指出了两者差异,并指出对之产生影响的因素(冯莉,2014:3)。

二、翻译角度的英汉形容词对比研究

张其春(1986)在其遗作《英语形容词的理解与翻译》中说到:“形容词原起修饰作用,是修饰名词的,译得准确,译得生动,与名词配合,相得益彰,足以收到较好的修饰效果。否则,词不达意,晦涩难懂,连名词的意思也黯然失色”。其对形容词词义的理解和形容词在汉语中的表达进行了阐述。

王军(2012)在英汉形容词差异研究中,将着眼点置于两者在词序方面的差异,并指出其对翻译产生的不利影响。此项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既能提升翻译质量,也能有效規避中式英语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受翻译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词序问题要妥善处理,灵活应对。

周敏(2015)选取形容词为研究对象,从英汉对比的角度阐述怎样译好形容词,同时对其排序问题、翻译的灵活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有效结合这方面因素,可以极大程度地提升翻译的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对英汉对比中以形容词为对象的研究处于逐年增长的趋势,相比而言,语言学角度偏多。可惜的是,研究形容词的三语研究止步于很少的一部分硕士论文。

参考文献:

[1]Hengeveld,K.,.Rijkhoff & A.Siewierska.Parts-of-Speech Systems and Word Order[J].Journal of Linguistics,2004,40(3):527-570.

[2]Joos,M.(ed).Readings in Linguistics I:The Development of Descriptive Linguistics in America 1925—1956[C].New York: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y,1957.

[3]陈刚.汉英形容词对比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4]冯莉.类型学视野中的汉英形容词对比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

[5]郭洁.英汉心智特征形容词论元结构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5):370-380.

[6]姜祝青,陈晓明.英汉“名形式”制约性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2):5-9.

[7]罗思明,查如.英汉“NA表量构式”中形容词制约的语料库与类型学研究[J].外语研究,2014(3):31-37.

[8]彭国珍.英汉结果补语结构中补语形容词的差异[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3):48-55.

[9]沈家煊.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J].中国语文,1997(4):242-250.

[10]王军.英汉定语形容词词序的差异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9):306.

[11]吴静,石毓智.英汉形容词的概念化差别对其有无标记用法的影响[J].外语研究,2005(4):14-19+80.

[12]吴朋.形容词在旅游广告中的英汉对比及翻译[J].国际商务研究,2007(1):58-60.

[13]徐玲.英、汉形容词作定语的标记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7(2):25-31.

[14]邬忠.汉英有界形容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15]周敏.从英汉对比角度谈形容词的翻译[J].海外英语,2015(9):156-157.

[16]张其春.英语形容词的理解与翻译[J].中国语文,1986(1):18-22+50.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英汉文献综述形容词
Comparative Adjectives (形容词比较级)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A Study of Oliver Twi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 Deviation
功能对等论在英汉宣传语中的体现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形容词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