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批评的个性化表达

2020-08-04宋小蒙

美与时代·下 2020年5期

摘  要:新时期以来,中国的美术批评呈现出日益繁荣的局面。但是在美术批评个性化表达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就目前发表的关于美术批评的文章来看,批评者并没有拿出真正的批评态度,很多批评中存在人云亦云、只扬不贬、不立足本土语境、无法体现时代性等问题。自我个性、民族个性、时代个性,这三个方面共同构筑了美术批评的个性化表达。反过来,美术批评的个性化表达方面能够观照美术批评的发展以及发展中存在的問题。

关键词:美术批评;自我个性;民族个性;时代个性

新时期的美术批评无论是在美术批评原理方面还是美术批评方法、美术批评史、美术批评教材这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但是总体来说,中国美术批评的发展还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仍然存在一些还没有解决却又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限制着当代中国特色美术批评的发展及进步。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美术批评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本土语境,发表能代表批评者真正心意的批评。这就需要批评者的批评体现出批评者的自我个性、民族个性和时代个性。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讨论美术批评的发展。

一、自我个性

孔新苗先生在《美术鉴赏与批评》第一章“视觉文化与美术鉴赏、批评”第一节中就说,这种“看的方式”的差异给美术创作、鉴赏、批评所带来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1]3。时代不同、生活情景不同,“看的方式”当然不同,故批评理应不同。孔新苗又在第二节“作为美术鉴赏的‘眼力”中指出,解读作品意涵的方法由三部分组成,一图像阶段、二图像志阶段、三图像学阶段。三个阶段对人的鉴赏批评要求逐渐提高,在图像学阶段,鉴赏更是受批评者的视觉感受和知识眼界的限制。换句话说,对同一个美术批评对象,由于每个批评者的视觉感受和眼界互不相同,最后的美术批评成果也定然会带有批评者的独特个性。由此可见,在美术批评中存在“自我个性”是必然的。

我国的美术批评却鲜有这种显示自我个性的美术批评。现有的中国美术批评就自我个性方面大多存在这样的状况:一是美术批评中多为溢美之词,充当文化广告;二是跟风现象,缺少属于自己“看的方式”和“眼力”的个性化批评。这样问题的出现,与美术批评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现在很多美术批评者用“推介型”来进行美术批评。推介型以评价、推出相关作品、作者或美术群体、风格流派为主要目的。在我们目前所看到的美术批评中确实有一批这样的存在,批评中多为溢美之词,扩大夸张,并不符合现实情况,批评者类似于市场上的推销员。这种美术批评迷惑大众,甚至有批评者受市场利诱借美术批评形成美术风潮以抬高某种美术作品或其他美术。这种美术批评缺乏基本的客观性,可信度匮乏。另外有一批批评者坚持客观性,却在表达的个性化方面略显不足。这类批评者,一是过于看重大家权威的批评,不敢反对批评;二是过于依赖作品本身,无话可说。这就导致在自己的批评中将大家重复或者重点阐述的,却不敢以自己的“眼力”进行批评,或者只看到作品的表面特点,没有用自己的文学修养,用自己的“眼力”去解读作品背后更深的意义。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看待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的态度都是多样的,且美术批评的作用不是单纯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好坏,而是通过专业的美术批评引导其他观众从多个角度去理解美术作品亦或美术现象,让每个观众有适合自己的理解。

美术批评者充分发挥个性,美术批评学科才会繁荣。每个批评者的批评中充溢着自我个性,足够多的自我个性凝聚,又经历史筛选生发出民族个性。

二、民族个性

当前中国美术批评最大的问题是在美术批评方法方面过于倚重西方美术批评方法。批评者使用的都是西方的概念和标准,没有立足中国的文化背景,导致批评中缺少中国精神。

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就用西方的批评理论来规范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民国初期的新文化、新美术运动提倡用西方写实画风改造中国文人画。康有为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曾游历欧美国家,当时他如此批评当时的中国画风:中国自宋前,画皆象形,虽贵气韵生动,而未尚不极尚逼真。又说:今吾辈学画,当用研究科学之方法贯注之[2]。康有为认为,中国绘画在十五世纪之前是领先世界的,后来到了“元四家”模山范水、画梅兰竹菊抒情达意,中国就远不能与西方的写实艺术竞争了。康有为错用西方的写实画风来批评中国文人画的抒情达意。笔者认为,这种批评最大的缺失就是没有意识到中西美术无论在历史、本土语境还是价值观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性。

中国绘画在视觉审美经验上更具有平面性、线条感、流动感。而西方视觉经验的特点是形象典型性、比例秩序感、体量空间感[1]3。中国讲求“书画同源”,西方讲求“人神之和”。中国用墨描,西方用笔画。中国侧重心理感悟,西方侧重物理形式。中国讲求美善,西方讲求美真。如此不同,固然不能用同一套美术批评理论去进行品论,可中国美术批评者似乎对这种差异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也许有评论家说中国的美术批评学科发展较晚,理论不成熟,以此作为强用西方理论的借口。然而,东晋顾恺之就写出了《论画》和《画云台山记》,南齐的谢赫《画品》提出“六法论”,而西方却到十六世纪才出现意大利瓦萨里的《大画家传》。

美术批评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起着文化强国的作用。在笔者看来,“民族个性”在美术批评中起着“精气神儿”的作用。民族个性包含着独属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包含着这个民族经历史淘汰保留下来的精华。美术批评者需要在自己的批评中充分表现出“民族个性”,以美术批评者的独特方式保护我国美术文化的发展,抵御国外美术文化的文化侵略,树立民族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民族个性”的发展需要每个批评者的共同努力。

陈池瑜教授认为,处于建构过程中的中国美术批评学在借鉴西方美术批评理论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中国古代美术批评观念、范畴、方法、标准等的研究和发掘,以弘扬中国美术批评的伟大传统[3]。我们应该立足中国现实,立足中国本土语境,回顾传统,用中华民族特色批评方法进行特色批评,增强中国文化自信,显示中国精神。

另有批评者指出,过去的批评理论早已过时,不适合品评现代社会美术作品。笔者认为,经典批评不会过时,谢赫“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历久弥新成为经典。笔者认为,只有经过历史认可,才能充分显现时代性。

三、时代个性

时代的不斷发展对美术批评不断提出新的发展要求。美术批评应体现出时代性,应该具有现代性,具有现代意识。现代意识和传统会不会背道而驰?答案是否定的。现代性和反传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现代性的含义之一,就是不割断历史、不人为抛弃传统,甚至不承认有一个内容明确、模式固定的“传统”存在,从而可以根据人的需要来择取或抛弃。现代意识并不选择或抛弃传统,它仅仅使一切文明和文化依当下的需要发生价值转换[4]。

美术批评应该具有时代性。首先,时代进步,本土语境发生变化,美术批评标准也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就像南齐谢赫的“六法论”以“六法”为批评标准,而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却以“神妙能逸”为批评标准。其次,美术政策作为一种钦定的批评标准,它的变化使美术批评标准发生直接、迅速、大规模的转变。美术政策的时代性和美术批评的时代性是同步的。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这之前的批评标准就会被选择性舍弃,讲话中提出的新标准不仅成为这一时期美术创作的指明灯,更成为美术批评的重要标准。美术活动之外的政治、经济政策因素也会使美术批评注重时代性发展,比如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借用了苏联的一整套美术教育观点、体系和方法,这些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再者,一些批评大家的批评意向也会对当代的美术批评标准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时代发展,文化修养足够的批评大家就会敏锐地感受到批评标准需要发展的需求,这些权威批评大家会通过一些美术活动、报告会等系列活动来影响当下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批评,淘汰不适合时代发展的批评,推崇适合当时环境的批评标准。最后,对美术批评的受众来讲,现代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美育的普及都使人们的欣赏水平有了巨大飞跃。人们对于艺术品“造型性”的关注度下降,不再仅仅关注艺术作品“像不像”的问题,受众开始主动关注批评家的品评,开始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观众都希望自己能看起来有足够的艺术修养。受众对美术批评的大量需求直接使得美术批评者时时刻刻关注美术的最新发展,注重美术批评的时代创新性。总之,美术批评的时代性应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满足受众的需求,满足美术批评自身的发展要求。

美术批评的时代个性发展,需要批评者做到两点:第一,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这个政策不仅是美术方面的政策,还有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政策变化;第二,需要关注受众的审美需要的变化,密切关注受众的审美趣味。受众审美需要除了与正常平稳的大环境有关,有时也会受当下流行因素的影响。美术批评的时代性会促进美术批评与时俱进。

美术批评的自我个性、民族个性、时代个性这三者从来不是截然分开的,更不是相互排斥的,美术批评方面的不足,需要这三者的密切结合才能焕发生机。我国美术批评学科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更是需要美术批评者立足自我个性,立足中国民族特色,立足当下社会主义新时代,给受众带来自我个性、民族个性、时代个性的美术批评。

参考文献:

[1]孔新苗.美术鉴赏与批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3.

[2]万书元.康有为与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康有为《万木草堂所藏中国画目》序言之新解读[J].学海,2012(2):165-168.

[3]陈池瑜.建立中国美术批评学[J].文艺研究,2003(5):119-124.

[4]孙津.美术批评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宋小蒙,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