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小故事人生大智慧

2020-08-04杨胜利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0年5期
关键词:张良

杨胜利

导 语

《圯上老人》这篇课文出自高中语文人教2003课标版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短文六则之一。教材确立的单元主题是“礼仪”。“礼”作为伦理道德,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法则,本质上体现为对人的尊重,而如何处理“无礼”的要求,更体现出一个人的涵养和境界。

该文章出自《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的是张良忍辱敬老、尊师重道的故事。全文虽短小精悍,但很有内涵,耐人寻味,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情节完整清晰,离奇曲折,故事性强,带有鲜明的民间传奇色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张良一生经历了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军事斗争,表现出超群的才干,他在功成名就之后却淡泊名利,其与以往士大夫不同的志趣才智和思想境界,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故事虽短小,但适合短文长教、深挖,从小切口进入,将学习引向深入。首先,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张良的成长经历、生存智慧和历史功业。通过学习本文,可引导学生课外通读《史记·留侯世家》和苏轼的《留侯论》,了解古人对此事的评判,破除神秘主义色彩,培养唯物主义精神,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学生在高中学过《鸿门宴》,对张良有一定的认识,但如果没有完整读过《史记》篇目,则对张良的身世经历、功业及生存智慧等了解得还不甚透彻。《圯上老人》这个故事耐人寻味,深入学习能给我们带来思想上的启迪和智慧。

经 典 再 现

选段1  良尝①闲从容步游下邳圯②上,有一老父,衣③褐,至良所,直④堕其履⑤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⑥,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⑦我!”良业⑧为取履,因长跪⑨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⑩。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注释】①尝:曾经。②圯:读音yí,桥。③衣:音yì,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④直:直接,表示故意。⑤履:鞋子。⑥鄂然:吃惊的样子。⑦履: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鞋子。⑧业:已经。⑨长跪:古人直身跪拜之礼。感动奇怪。⑩《太公兵法》:相传为姜太公作的一部兵书。

【译文】张良曾经闲暇时悠然地走到下邳桥上,有一位老人,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张良跟前,故意将鞋甩到桥下,回头看着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感到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直身跪地替他穿上。老人把脚伸出来穿上鞋,笑着离去了。张良十分惊讶,对着老人的背影注视着他。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张良觉得这件事很奇怪,跪拜着说:“好。”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去了那里。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相约,反而后到,什么原因呢?”老人离去,并说:“五天以后早早来会面。”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人离开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有作为。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便走了,没有别的话留下,从此也没有见过这位老人。天明时一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此感到此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

选段2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①,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②。盖孔子曰:‘以貌取人③,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注释】①离:通“罹”,遭遇。 ②好:容貌美。 ③以貌取人:以外貌作为品评人才的标准。春秋时期鲁国人澹台灭明,字子羽,“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不愿收他为弟子,“既已受业”,发现他表现还挺不错,于是说了这话。见《大戴礼·五帝德》,又见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

【译文】太史公说:“求学的人大多说没有鬼神,然而又说有依据。至于像留侯遇见老丈赠书的事,也够神奇的了。高祖遭遇困厄的情况有多次了,而留侯常在这种危急时刻屡建奇功,难道说不是天意吗?高祖皇帝说:“在营帐之中出谋划策,在千里之外决定胜负,我比不了子房。”我原以为此人大概是高大威武的样子,等到看见他的画像,相貌却像个美丽的女子。孔子说过:“按照相貌来评判人,在对待子羽上就有所失。”对于留侯也是如此。

內 容 解 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所著的一部伟大的史书,鲁迅先生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有五种体例,分别是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其中,世家主要记载的是“诸侯”“丞相”,也有破例记载的,比如《孔子世家》《陈涉世家》。

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将张良列为“汉初三杰”之首,足见张良与众不同。后世有很多咏叹张良的诗文,诸葛亮评价:“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

张良,字子房,是“汉初三杰”之首,容貌很美,是韩国贵族,祖父、父亲等辈做过五代韩国之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与刺客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遇到神奇的老人。此后,张良跟随刘邦,屡献奇谋,大败秦军,使刘邦能够先入咸阳。鸿门宴上斗智斗勇,巧妙周旋,使刘邦得以脱险;后来又协助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战胜项羽,夺取了天下,成为开国功臣。张良为人淡泊名利,虽然功劳很大,但只请求做一个小小的留侯;受吕后请托,他还请来了“商山四皓”帮助吕后护持刘盈巩固了太子之位。最后功成身退,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后世称他为“谋圣”。奇人必有异事,本选段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

老人与张良是邂逅于圯上,显然是有备而来。老人让张良拾鞋、穿鞋,又多次指责他践约来迟的用意是考验他,看张良是否尊敬老人,是否有谦恭的态度和坚忍的品格,也是对其心志的考验。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如果说,这是一场特殊的考核,张良的表现的确可圈可点。从文中“为其老,强忍”“下取履”“长跪履之”这些心理及动作可以看出张良具有尊老、克制和礼让的品质。

从“平明”“鸡鸣”“夜未半”這些时间点可看出,张良赴约的时间越来越早,说明他诚实守信,并且能吃苦。从张良开始“欲殴之”到“强忍”取履给老人穿上,并且三次赴约,说明他有忍耐心,坚持不懈。从“愕然”“大惊”“怪之”“异之”这些心理活动描写,可看出张良不是一个呆板青年,而是有思想,有主见,而且心思细密。张良行刺秦始皇未遂,举国大索之,在逃亡隐匿中,还能“闲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说明张良处变不惊,从容镇定。得到兵书后,没有束之高阁,而是“常习诵之”,说明张良勤奋好学,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张良能得到老人的青睐,尊老、诚信固然是一方面,但核心是忍耐,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正如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最后才能保全性命,成就功业。古往今来,很多有建树的人,都具有坚忍的品格,司马迁也是忍受奇耻大辱,才著成信史,他在《报任安书》中列举的文王、孔子等人也都具有这样的精神。坚忍正是一种大勇的体现,苏轼在《留侯论》中评论:“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张良正是凭借厚德,才有过人的智慧和建树,其敬老、尚贤、重道的精神,可以有以下几种说法:

示例一:拾鞋穿鞋,敬老以礼;三番训斥,隐忍坚持;黄石拜师,尊师重道,太公兵法,得其真人;美好的品质在他身上熠熠生辉,高亮的风范在他身后山水流长。

示例二:他面对老人的无理之举一再包容,对老人的三次要求一一响应,他凭借自己的毅力与诚心终于打动了老人,他尊师,故得其真传;他重道,故万世流传。

示例三:他弯下脊背,拾起敬老的美德;他吞下委屈,养成隐忍的格局;他善始善终,成就万古的佳话。他是智慧的化身,是后世的楷模。

在关注主人公张良的同时,可以发现老人也非寻常之人。老人不断责难张良,俨然是个严师。看似无理,态度严厉是老人给人的第一印象。老人这样做不是故意刁难,而是用心良苦,是磨练张良的品性,这也是一种培养、塑造人才的方式。诚如苏轼所言:“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老人可能坐那里等了很多人,是在“海选”,最终选择了张良,说明他善于发现人才。正如韩愈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老人可能也在渴望那个千里马的出现。老人是个世外高人,他怀才不遇,等待一个可以传授秘籍的人,就像我们学习的烛之武一样,生不逢时,没有遇到建功立业的时机就到了暮年。老人把兵书送给张良,什么也不说就消失了,说明他不求回报,不慕名利。据史书记载,十三年后,张良去寻访老人而不得,只看到一块石头,他觉得是老人化成的,就恭敬祭祀。老人是个世外高人,为躲避战乱或秦朝的暴政,隐居不仕,虽谋略过人,但已年迈,他希望遇到一个可以平定天下的人,并在此遇到了张良。这个故事也极有可能是虚构的,是司马迁的创作技巧和手法,目的是神话张良。因为《史记》具有鲜明的文学性,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司马迁给张良增添了一笔神秘色彩。

这件事的真假其实并不重要,张良能建立功业是他自身的才华,老人只是一个外因,具有偶然性,即使没有老人,张良也会成就一番功业;只是经过这件事,张良变得更成熟了。正如王安石诗中所言“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张良具有过人的天赋,这件事可能是对他性格转变的一种解释。

儒家先师荀子有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读了这个经典小故事,我们能够受到多方面的启发,从而发扬尊师、敬老、尚贤、重道的传统,坚忍不拔地走好属于我们自己的长征路。

猜你喜欢

张良
张良拜师
张良拜师
张良受书
张良拾鞋
孺子可教
张良刺秦皇
张良拾鞋
忍小忿,就大谋
张良忍得兵书
八戒审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