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二胡演奏中的音乐美

2020-08-04宋哲坤

艺术评鉴 2020年12期
关键词:感性审美

宋哲坤

摘要:二胡,我国一件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因为本身构造的独特性,二胡没有指板,所以这将使得二胡在演奏中有了较大的发挥空间加以创造。二胡虽不像其他拉弦乐器一样可以多弦演奏,但它却能将人类的情感变化通过仅有的两根弦表现得淋漓尽致,弦中既有深沉悲凄的苦闷哀愁,又有真挚朴实的喜乐舒畅;既有诗情画意的山村小景,又有氣壮山河的豪迈意境……二胡加上近似人声的音色特点,在演奏中便极具富有歌唱性和表现力,如泣如诉。那么,作为一个演奏者又该如何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将手中的二胡演绎出最大的美感呢?本篇文章将借以“审美与感性”的话题探讨二胡演奏中的美。

关键词:审美   感性   音乐美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2-0069-04

二胡,起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方地区,取名为“奚琴”,到了宋代又将它改名为“嵇琴”,后到了元明清时期胡琴已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地方民间戏曲的主要演奏乐器,直到近代胡琴才被正式更名为“二胡”。因其历史的悠久性再加之二胡在当时音乐领域的重要地位,使得这件古老的乐器不断得以生存和发展。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和人类文化欣赏水平的提高再加上艺术家们不断对乐器的实验和改进,二胡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欣赏,它也成为了能够登上大雅之堂的一件艺术品。

一、二胡的演奏与审美变化

二胡的构造很独特,它不像小提琴触弦后有一块指板来支撑手指落下的力量,而是在手指触弦后我们能够根据乐曲变化的需要做两根琴弦张力的变化,当然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二胡在演奏中变得更加具有音乐表现的张力。在技法上,二胡除了有和小提琴相似的滚揉以外还有压揉、扣揉、垫指滑揉等一系列可以形象模仿人声的技术技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二胡在音乐表现手法上的空间,同时也使音乐表现借以手指对二胡琴弦压力的改变而更具有张力和深度。那么,作为一名专业的二胡演奏者又该如何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将手中的二胡演绎出最大的美感?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每一个音乐者畅游在音乐中的同时进行不断地思考与探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二胡演奏的理念上、审美上变得越来越推崇高层次的欣赏和追求。现在,二胡演奏形式上不仅仅保留了具有地方浓郁特色和人物性格特点的传统曲目,如《一枝花》《秦腔主题随想曲》《二泉映月》《病中吟》《兰花花叙事曲》等,越来越多的移植曲目和近现代曲目也随之成为了二胡演奏者在舞台上展示高超、精湛的高难度技术技巧与突显二胡空间性的需要,例如由小提琴移植改编而来的:《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查尔达斯》、《流浪者之歌》《无穷动》等等,再如近现代创作的二胡作品:《楚颂》《卡门主题幻想曲》《第五二胡狂想曲》《桃花坞》等。随着二胡进步与发展空间的需要,一方面作曲家在保留了老一辈艺术家们所创作的浓郁地域风格和突显风土人情的传统曲目外,他们也大量借助了西洋乐以及其他民族乐器的演奏特点丰富了二胡在演奏中的“近现代化”甚至是“国际化”模式,继而编创出了一部部值得反复推敲与传承的优秀二胡作品。但是,无论是演奏传统作品还是近现代作品,因二胡音域的局限性,使演奏者在对二胡音色的处理上既要做到恰到好处而且又不失独特与真实。

二、音乐美的本质和特征

音乐,是由千变万化的音组织而成的一种听觉艺术,是人们表达最真挚朴实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生活写照的艺术形式。那么,什么才是音乐美?作为音乐的演奏者又该如何去表达音乐的美?音乐美又该被如何定义呢?针对这一系列的专业性问题,我认为我们可以借以音乐美学中的某些方面来共同展开对音乐的美的研究以及探讨,我们到底该以怎样的评判标准来规定二胡中的行为演奏艺术。

音乐美学作为一门复杂的艺术理论学科,它不仅包含了对音乐艺术总体性的研究也包括了对美学的多方面理论探讨。所以针对音乐表演中的对音乐美的理解,我将从音乐美学中的审美和感性两个方面来展开自己在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体验与阐述。音乐美学,一个由“音乐”和“美学”两个概念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即音乐和美学相结合的一个总称。那么它该如何理解?在美国《哈佛音乐词典》中对音乐美学有这样一个解释;“美学通常被解释为美的哲学或者对于美的研究,因此音乐美学,应该是对于音乐中的美的研究,而这种研究的最终目标就是建立标准。换言之,这种标准就是让我们去说某个作品是美的还是不美的,或者说为什么这个是美的而那个又是不美的。”另,在德国《里曼音乐百科辞典》中这样解释:“从客观角度来讲,音乐美学的对象范围一方面包括音乐的艺术作品极其丰富而全面的价值内容,另一方面从主观角度来说是包括音乐听觉的接触。”我们发现,音乐美学中把对音乐美的本质特征概括为了它所具有的独特品味,这里的“品味”是指音乐本体的品格与意味。以上这两种引证虽在阐述上有所不同,但都是突出强调了要把音乐最纯真的本质与特性,音乐表现的形式与内容以及在各种条件下进行的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音乐的美与审美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关于音乐的美,从定义上讲其实是要研究什么是音乐美,音乐美的本质和特征有哪些以及音乐美的形态和范畴等问题。首先来说,音乐美是一种对音乐的欣赏,更是对音乐对艺术的无限赞美之情,音乐美的表现或以曲动人,或以词动人,又或以情动人。音乐美主要表现为音乐作品的体裁与形式,而其内在的本质和特征则更多的表现为音乐的内在性格与情感态度。音乐的美可以产生于客观世界的万物变化关系中,同样也可以产生于人类精神情感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理解为,音乐的美其实就是主客观的结合物,它不仅仅是为音乐这一本体所拥有,更脱离不开来自音乐审美主体的主观感受。音乐是通过声音来抒发人内心的真实情感,因此可以说音乐美的范畴其实是与人的精神品质和情感态度密切相关。

在音乐表演艺术中,对于二胡美的感受笔者将其概括为是对二胡发音的音色特质、旋律线条以及情感表达构想的意境及内含进行的统一。音乐实则就是通过听觉的感受使人产生情境联想,再由抽象的形象思维进入到主观联想的乐曲内涵和意境中,从而使演奏者和欣赏者都能够得到在心理上对音乐美的感受。这就好像当我们作为听众时,在现场聆听一首音乐作品,当你在第一时间听到旋律后所带来的最直接的感觉一定是在通过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后产生的一定的自我情境联想,即由抽象的意境构想结合主观情绪感受,与演奏者同时产生心理共鸣。而当我们作为演奏者时,一首音乐作品给我们呈现的首先是最直接的视像,即作品谱面已知的语言信息,包括音符、节奏、强弱力度、感情记号等等,但作为一个舞台音乐表演者,我们要清楚地意识到我们首先是为音乐服务其次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做到对谱面基本信息演奏的准确完整,更重要的就是要明确自己心中衡量音乐美的高低标准以及自己对乐曲的深度理解和感情体现。

三、二胡演奏中的审美

首先,从审美的客观角度和定义来讲,关于音乐审美就是要研究音乐审美体验、审美趣味、评价标准等问题。简言之,音乐审美就是人对音乐的认知层次、情感体验和评判标准高低的具体概括,而审美体验和审美趣味笔者将其理解为就是喜欢什么样的音乐。

笔者认为,审美定位的第一点就是要追求音色的美。优美的音色是有生命的、是被二度美化过的音乐声音,它不仅仅是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手段,更直接关系到音乐表现是否有深度和内涵以及外显出演奏者自身的音乐素养高低。作为一个专业演奏者,无论涉及哪个音乐领域,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在舞台上演奏出近乎精湛完美的乐曲,那么除了掌握必不可少的扎实演奏技巧以外,还需要我们融入自己对乐曲的独到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充分地控制好二胡乐曲所需要的音色。

审美定位的第二点就是音乐的情感内涵。从主观角度来讲,审美观会因人而异,当我们在说一种艺术美或者一部作品美的时候,首先是针对构成这种艺术或这部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而言的。比如,我们说音乐美,首先想到的就是声音和旋律的优美;我们说绘画美,首先想到的是颜色和线条的美。所以任何一部艺术作品,它给人的最直观的印象都是从构成它的物质材料开始的。那么音乐作为一种听觉意象,正是由于依靠人的听觉感官所接受的“声音”而构成的。我们通常说音乐是感情的宣泄与寄托,它是人类情绪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

例如,阿炳先生的《二泉映月》,这首二胡作品是华彦钧先生的代表作,是他真实生活的写照也是情感宣泄和对人生悲苦哀叹的传世之作。我们在演奏这首作品时若只是单纯依靠技术表现出了应有的品味,音色听上去或许也是不缺乏美的,但我们并不能说这样的音乐就是美的体现,因为这样的演奏所表现的只是机械的技术,它没有语言也没有感情上的烘托。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出的是一位饱受人间辛酸与痛苦的盲艺人的思想情感,曾经底层的生活让他历尽了人世间的艰辛,也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与屈辱。阿炳将自己对痛苦生活的感受以及社会的黑暗通过音乐化作了一段段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旋律,使听众在旋律中产生了共鸣,就像是在面对面聆听阿炳先生述说着他的坎坷。

因此,我们在研究一首作品时,在保证了技术的前提下最关键的就是要尝试揣测出作曲家的所见所想所感,然后进行意境联想并融入自己的情感经历,这样才能赋予音乐最高的质感。在笔者研究生专业学习道路上,导师常告诉笔者的一句话就是:“真正的音乐一定不是单纯靠技术演奏出来的,而是用话“讲”出来的,它一定是有语言有情感的表达”。真正的音乐美是建立在追求乐曲的高质量音色和演奏者自身的音乐素养与情感寄托标准之上的。因此,每个二胡演奏者不应该单单一味地追求良好的客观音色,相反,丰富的情感体现才更应该是我们真正所需的音乐美。

四、二胡演奏中的感性

所谓感性,即人的情感由心所想,它与人的知觉、感觉、情感等心理行为有关。音乐,与人建立出一种特殊的关系,它是真实生活下情感创造与表现的声音。《礼记·乐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该段话强调了音乐的产生是人心有感于物而产生的声音。换句话说,美的音乐是人心与情感良好结合的产物。黑格尔说“音乐的独特任务就在于它把任何内容提供心灵体会,并不是按照这个内容作为一般概念而存在与意识里的样子,也不是按照已由艺术恰当的表现出来的样子,而是按照它在主体内心世界里的那种活生生的样子表现出来的。”这一论证充分表明,音乐的真正内涵就在于审美主体的心灵情感活动当中。实际上,音乐美和其他艺术美一样,它是音乐家主观创造性劳动能力下创造的精神产物。

从另一方面讲,音乐美的创造当然也不会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每部艺术作品的创作都凝聚着作曲家的真实生活与情感体验。“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演奏家在演奏时同样也充当着欣赏者的角色,音乐素材本身虽是客观的,但作为审美主体的体验者却可以进行“二度创作”。这里的“二度创作”是指在尊重原作曲家创作的基础上将那些原本孤立的音符、节奏、技法等等通过自己对乐曲的构思和情感表现上的理解加以主观二度思维下的创作,继而使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一首音乐作品当中。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为什么同样的一首作品,不同的演奏者会演奏出不同的韵味,而且都带有各自独特的音乐特点。我们常说动人的音乐源于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源于人们的真实内心世界,它们是有灵魂的、有生命的。音乐能够被赋予“灵魂”,那是因为我们听出了作曲家(演奏者)脱离音乐本体更内在的东西,而这种内在的美就是源于内心感于物的产生。上述所例中,我们谈到了阿炳先生的传世之作《二泉映月》,曾偶然间笔者也有幸听到了阿炳先生的原声版独奏录音,录音带的音质虽有瑕疵可原声下的《二泉》愈发的如泣如诉,道出了阿炳先生晚年间的无奈与凄苦,足以令人动容。这也正所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在二胡表演艺术上,感性与审美两者共存互补。音乐是一门带着情感讲故事的艺术,它需要我们将已有的音樂素材有意识的不断进行理解、研究、再创作。良好的“乐感”就是要我们能够时刻做到对音乐本体的不断调整与升华,充当既是演奏者又是欣赏者的两重身份。音乐艺术是抽象的,它的不可替代性就在于:在尊重“一度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时演奏者内心的真实独白。真正的音乐美是在超脱自然后达到的一种由心而生有感而发的忘我境界。“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7.

[2]吴钊,伊鸿书.中国古代乐论选辑[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感性审美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横竖之间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导写理性与感性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感性理性不拔河
感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