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的巧妙教学

2020-08-04王凤娇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折枝李树王戎

王凤娇

教学是实践的艺术,若要使教学趋于完美,离不开反思。反思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思索,是遗憾课堂后的补充,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洗礼。如果教师认真反思教过的每一节课,那么教学的能力和策略将与日俱增。本文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为例,做一點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几乎每篇文言文都承载着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升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直指语文素养的提升。《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历史传说故事》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幼时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故事。文本虽然简短,但描写十分生动。如:“竞走取之”写出了孩子们争先恐后摘李子的场面;“唯戎不动”写出了王戎的冷静,与其他孩子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一句点出了王戎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等等。本文的选篇意图不仅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更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假设推理辩证地看待问题,学会思考。

那么对于这样的一篇文言文,该怎么去执教呢?执教之前,我重新看了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但是对文言文教学没有提出具体明确的学段要求。由此可见,小学阶段(一至三学段)文言文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同学段的文言文教学该如何定位呢?崔峦老师说过,“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那么小学第二、第三学段的文言文教学应以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基本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明白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主要任务,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做好衔接。

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学期到六年级下学期共选入了13篇文言文,文言文的“提前学”以及“大量学”成为统编版教材的一大特点,所以在执教每一篇文言文时,既要关注本单元的单元要素,更要从文言文的独特文体中习得方法。依据这些思考,结合四年级的学情,我设定本课的目标如下。

1.通过教师范读、生自由读、生齐读等多种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背诵课文。

2.通过看注释、找关联等方式学会理解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借助“讲一讲”的形式讲故事。

3.借助填空、对话的方式探究王戎思维的方法,说出“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深化对人物形象的领悟。

目标的设定决定了教什么。为了目标的达成,我以“读—诵—说—讲”板块式学习活动推进教学。

在上课伊始,通过让学生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储备。通过背诵刚刚学过的《精卫填海》一文,引导学生说出“看注释、看插图、熟读成诵”等一些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打通“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脉络。接下来让学生初读全文,教师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注意读好停顿,尤其是指导“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的时候,很多学生初读的时候,不容易正确停顿,容易在“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这处进行错误停顿,我随机结合插图进行引导:这里的“折枝”是指树枝被压弯了,是什么把树枝压弯了?怎样的情况下才会把树枝压弯?引导学生清晰了解到是“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所以在停顿的时候应该读“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语意停顿。继而教师进行范读指导,在读的时候要声断气连、顿而不断、适当延长,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在学生反复诵读中,采取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方式,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做到准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书读百遍而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背诵后,说出文言文的意思就水到渠成了。本环节我重点指导学生对于“人问之”的理解,简简单单三个字用自己的话说“有人问他”略显单调,我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谁来问的?问的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注意前后内容之间的关联,通过找关联让学生读懂故事内容。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说出“这时走过来一位路人问王戎‘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吃呢”,这就把“人问之”的意思就补充完整了,这里的“之”指代“王戎”也就显而易见了。继而运用找关联的方法来说“取之”的意思,进行简单的学法运用,学生轻松地说出“摘下路边的李子尝了尝”,从而明确这里的“之”指代“李子”。最后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全文的意思,不仅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还达到背诵文言文的目的。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故事”,我结合本单元的口语交际环节,不仅要求学生能将文言词汇转化为现代语言,还要能按顺序完整讲述全文内容,力求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引导学生想象人物说的话,揣摩人物的内心,如:孩子们见到“李树多子折枝”,会说些什么呢?见王戎“不动”又会问些什么呢?王戎又会怎么回答呢?引导学生把这些内容添加到故事的讲述中,力求把故事讲生动。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止于此步略显简单,课后习题中的最后一题的安排更巧妙地提升了学生思维发展能力。课后第三题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旨在引导学生感受王戎善于思考的人物形象。这里我设计了下面的思考题:“看着果实累累的李树,王戎心想:李树长在路边,假如李子是苦的————;假如李子不是苦的————。现在树上还有那么多的李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推理:好的东西,肯定会为人所知,道边的李子如果成熟,自然会有人去试吃,如果好吃,必然很快被人们吃掉。再回到文本,说说为什么只有王戎知道“此必苦李”,补充文言文《王戎观虎》,引导学生感受王戎善于思考、善于推理判断。

最后拓展“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一篇小文《试狼》。原文如下:

狼狐密谋,欲①骗兔而食之。狐谓②兔曰:“狼死矣,速观之。”兔隔窗视③之,见狼口闭,挺④于床。兔将信将疑,欲试之。

注释: ①欲:想要;②谓:对;③视:看;④挺:直挺挺。

运用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方法,通过“读—诵—说—讲”四个板块的学习,扎实巩固文言文的学习技巧,尤其最后环节带入情景,让学生思考:“如果你就是这只兔子,你会怎么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我会远远地扔一个树枝,如果狼没动,说明狼死了;如果狼动了,说明没死,我就赶紧跑。”有的学生说:“我会搬一个大石头砸向它,如果它动了,说明狼没死,如果它没动,说明它死了。”学生在你一句我一句中,运用了假设推理的思维进行辩证说理。最后我出示原文:

兔曰:“狼死口张,莫非假死?”口大张,兔逃之夭夭。

学生边读边体会兔子的聪明。通过此环节的学习,学生在不断的假设推理中学会了一种思维能力,更通过这几篇文言文的诵读,体会到文言文的韵味。

本篇文言文的教学只是一个例子,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从文言文体系出发,把握文言文的实际教学价值,掌握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猜你喜欢

折枝李树王戎
神童王戎
“事实上的名士”王戎,“魏晋风流”的一个样本
吝啬的王戎
王戎识李
我的芙蓉李树
金缕衣
爱打电话的父亲
稿林折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