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

2020-08-02吴静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方法与途径高校

吴静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提出了在新时代大统战格局下,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工作的原则和方法。要在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多样性关系,坚持全局、前瞻、统筹的工作视野,坚持形式、方法、手段与效果统一的原则基础上,通过巩固阵地,创新载体,增进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思想引领;搭建舞台,促进成长,强化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践动力;强化责任,完善制度,汇聚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组织合力等途径,促进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

【关键词】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核心价值观认同;方法与途径

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的集结之地,他们大多数不仅是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行家专家,也是有思想、有主见、有责任的群体,是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源头。在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是否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达成意识和行动上的自觉,这对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具有重要意义,更决定党外知识分子个人能否更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创造价值,也因此成为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评析

认同是指个人对群体和国家的心理归属感,以及由此而生发的强烈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则是个人从思想和情感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接受,并最终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外化为自觉行动。[1]结合对部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半结构性访谈和多渠道调研,总体上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政治思想、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上具有群体特征和时代特点,体现为: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高,但主体、客体上皆有认同度不均衡、局部分化的特点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同样作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在工作与生活实践中切身感受到党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正确性,对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普遍的政治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充分的认同感和正确的理解,总体上保持了与主流价值的一致性。與此同时,也存在主体、客体上的认同不平衡。主体上,许多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接受思想教育和政治磨炼的机会较少,有业务专长但缺乏多岗位锻炼,不同程度存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方针政策认识不多、认识不深的一面,对许多社会问题多从现实生活中去认识、去理解,从自身实际感受到的利益中去评判、去思考,与党外干部、党外代表人士在认同度上存在差异;客体上,就核心价值观各维度的内容来讲,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对“平等、民主、公正”等社会正义类的价值理念认可度要高于“文明、和谐、法治”等社会秩序类的价值理念,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更加期盼对改革发展成果的合理分享,对个人发展机遇的平等获得。[2]

(二)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增加认同复杂性,原则认同与实际行为认同存在脱节现象

在改革转型不断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正发生重要而深刻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多元并存、多元冲突、多元互融是其中的集中体现,主流文化、主流价值的社会整合功能弱化。这一变迁中,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由于受过良好教育,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具有批判精神,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理念强化,这一方面使他们对已经形成的政治观点和思想理念具有一定的坚定性,并越来越重视争取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参与权、知情权,将积极奉献与实现自我价值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价值取向上的多元化又造成其行为选择的多样性,这其中有部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由于求学、工作等经历差异易形成以西方的理论评价和解释中国实践,过于注重国外经验而忽视中国国情,也有一系列社会压力与自我理想设定较高下更加实务的判断标准和理想现实化的趋向,促使他们关注现实、注重实际,并且讲求实效,进而增加认同的复杂性,表现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和“行”的不一致性,对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上的矛盾心态。

(三)圈层化和社交关系重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强化,其二重性加剧价值观认同的变化与冲突

在网络信息化等推动下,新媒介的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以地缘、血缘、亲缘、业缘等为纽带的传统人际关系逐渐被新媒体机制下的传播环境所重构,传播中心多元化、传播速度快、生命周期短、传播的社交性成为新媒体共同具备的特点。而同时,基于不同的偏好以及背后的价值观,更多的人形成一个个圈层,“因价值观而聚合,以兴趣点而分众”,圈内价值观的共鸣与反复强化增进亚文化和认同感,而圈层之间内容传播的断裂性则被显著地呈现,也明显地将不同社会属性、不同圈子的人群进行了区分,这种以网络社群为主的圈层化越来越拥有解构和重塑现实生活形态的功能。这也是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网络生活场景,蕴藏着圈层化以其话语模式和传播模式“碎片化”特征,影响包括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在内的人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成为新的常态。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知识渊博、思维敏捷,接收新鲜事物较快,善有独立见解,在与圈层的联系和融合中既接受别人的影响,同时也会发挥网络达人、意见领袖、独立学者的作用,在网络舆论场与大学生群体中拥有传播学中“二次传播”的话语权,带来更多人价值观的碰撞和变化。

二、在高校大统战格局下把握好党外知识分子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工作取向

高度重视做好知识分子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分子的一部分,对象更加多元化,以价值观为基础把他们团结起来凝聚起来,不仅关系高校的改革发展,更具有深远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必须在高校大统战格局下把握好这一工作取向,形成扎实有效的工作成果。

(一)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多样性关系

一致性和多样性是统一战线的基本范畴,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就是不断巩固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基于政治共识的一致性尊重差异、引领多样,做到增进一致不强求一律、包容多样不丧失主导,把各方面的思想观念、利益诉求、行为方式等最大限度地包容进来,避免过于追求纯而又纯、“清一色”,更好地激发活力,凝聚起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本身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要旗帜鲜明地推动共识、增进认同、启发自觉,成为党外知识分子主导性的价值观、主流的声音,成为意识形态安全链的有机一环,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尊重社会成员的个体差异,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起来,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区分层次各有侧重,包容合法性思想认识和行为,在求同存异中实现共同目标。

(二)坚持全局、前瞻、统筹的工作视野

价值观的认同一方面根植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之中,人们进行社会生活实践的过程亦是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意识,另一方面它也是政治认同的根基与组成部分,与道路、理论、制度等认同互为作用和影响,因此价值观认同从来不是抽象的、单一的,要善以普遍联系和系统思维来推进党外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避免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群体的利益诉求、与思想理论建设相割裂,避免简单化、表面化,做到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多方着力,深入具体,形成综合效应。同时,充分看到高校历来是各种思潮和思想观点的交汇地,在意识形态方面起着桥头堡和晴雨表的作用,对其间的动向要敏锐把握,加强具体问题的分析研判,做到洞察在早,应对在小,牢牢把握住思想领域的领导权、话语权,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培育。

(三)坚持形式、方法、手段与效果统一

“科学的本质,是科学的方法”,当前社会环境和发展条件的深刻改变,特别是大数据时代新媒介的快速发展,也意味着意识形态工作的理念、手法要有深刻的调整。体现在推进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上,既要把握好工作的规律性,也要注重针对性、适用性、创造性,即充分认识价值观认同是面向思想、精神和心灵的工作,要掌握其特有规律、工作内涵,注重说理、引导、教育、感化、沟通,注重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做到以人为本、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同时善于针对知识分子的主体特点,结合信息时代的传播和教育特征,善于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虚功实做,与时俱进推进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内容形式的创新,不断解决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增进核心价值观认同基础又进一步发挥价值观的整合作用。

三、落细落小落实,全面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核心价值观认同工作

“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3]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知识分子寄予的希望和要求,也是推进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目标与方向所在,围绕这一目标,要立足落细、落小、落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落地生根。

(一)巩固阵地,创新载体,增进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思想引领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导价值观引领整个高校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构建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格局。在内容上,要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工作任务不断变化,把核心价值观宣传与主题教育,与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央重大工作部署、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等紧密结合起来,帮助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正确看待发展中的问题,增强“四个自信”。在形式上,加强情境营造,推动“互联网+”与传统工作优势的融合,以新媒体的运用作为价值教育的创新载体、重要平台,通过新媒体手段,弘扬主旋律,加强正面思想引导,掌握网上舆论场。针对网络运作方式和传播规律,善于在校园中、在圈层内培养党外知识分子微领袖,加大网络优质内容供给,关切热点焦点话题,推动互动互享,形成高效、个性化、轻悦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在方法上,契合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特点,注重理性的对话、情感的交流,一部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有影响、有个性,喜欢针砭时弊,对这些人不能轻率定性,只要他们在基本政治立場上没有偏失,就要最大限度做好争取、转化工作,同时对错误的政治倾向和政治观点,对牵涉大是大非的思想问题,要旗帜鲜明坚决予以批评和指正,于思想交锋、批评中做到针砭要害、以理服人、耐心引导。

(二)搭建舞台,促进成长,强化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践动力

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为党外知识分子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使他们成长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是学校的重要职责,也是促进他们认同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高校作为文明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发展者,首先是要保持知识分子的角色和任务,支持和推动党外知识分子在专业领域勇立潮头、引领创新,最大限度发挥知识分子的创造才能,构建起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科研管理、学术民主、考核评价、创业创新等发展环境,更好地发现人才、集聚人才、激活人才。同时,积极培育和引导党外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社会情怀,支持鼓励他们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以及学校建设献计出力,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他们在经济建设主战场、文化发展大舞台、社会建设新领域、科技创新最前沿、重点项目第一线、基层实践大熔炉中去了解、感受和研究,去建功立业;加强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吸纳和推荐、培养等工作,搭建参政议政平台,有计划有步骤地选好苗子,把一批基本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群众认可的党外人才纳入视野之内,有针对性地安排他们进入学校与院系班子、到校外任职锻炼,补齐能力短板,从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成长为复合领导人才,更好构建党外人才梯队;积极回应党外知识分子的关切,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落实好党的知识分子各项政策,维护其尊严与权益。

(三)强化责任,完善制度,汇聚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组织合力

新时代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核心价值观认同内涵更广、难度更大、要求更高,要在全局上联系促进局部问题的思考和创新,以体制机制为保障打整体战、出组合拳,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和改善对所属高校统战与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深入调研,把握趋势,明确要求,强化督查。高校党委落实主体责任,协调推动校园内价值观等思想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和教学、科研、行政、统战等工作紧密结合,优选干部配强力量,扩展网络健全制度,创造条件支持民主党派组织、各类统战团体在党外知识分子队伍建设与管理中更好发挥作用,形成条块结合、分类施策、密切协作、全面覆盖的工作格局,同时探索完善高校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单位、社会主体广泛深入的合作创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社会服务模式,在更大范围和场景内推动“同心”共建、立德树人。高校领导干部、统战干部要提高与知识分子打交道的本领,增强政治责任,掌握统战艺术,善于做知识分子的挚友、诤友,让他们抛开顾虑,全力以赴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发挥党外代表人士典型示范的“领头雁”作用,深化政治交接,进一步促进大团结、大联合。

【参考文献】

[1] 蒋红.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N].云南日报,2014-03-14.

[2] 李炜.社会共识与分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验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09.

[3]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8.

【作者简介】

吴 静(1977.05—)女,汉族,助理研究员,任职于浙江理工大学党委组织部、统战部,研究方向:高校党建、统战工作.

猜你喜欢

方法与途径高校
高速公路收费站基层班组建设方法与途径
试论“批注式阅读”中找准批注切入点的方法与途径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思考
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