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视导研究

2020-08-01

喀什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视导教育局督导

(喀什大学体育学院,新疆喀什 8440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在建立组织机构和制定管理措施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保障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然而,学校体育管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不到位,造成体育课时被挪用、场地被挤占、教师匮乏等问题,导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等现实问题.学校体育视导做为一种管理的手段,是对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视察、检查和指导,其主要目的就是对有关学校体育政策、法规和条例执行和落实情况的监督.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督导处于发展阶段,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因此,本文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视导政策的梳理,把握历史脉络,探寻学校体育视导发展特点及不足,为今后学校体育督导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政策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定了正确思想路线和方向,使我国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都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体育事业也迈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文革”期间,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发展严重滞后,各项管理制度也极不完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普遍下降.面对上述情况,如何使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步入正轨,成为改革开放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1978 年4 月,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等单位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各种规章制度.同年5 月,国务院批转国家体委《1978 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纪要》中指出:“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抓好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学校体育工作.”[1]据不完全统计,1978 年,全国有443950 大、中、小学坚持两课、两操、两活动,参加课余活动和运动队的学生达724 万余人.[2]1979 年5 月,“扬州会议”召开,基本确立了“增强体质为主”的学校体育思想,标志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新起航.6 月,国家体委下发《第2 届全国体育科学技术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在群众体育中,要突出抓好中、小学体育和青少年身体健康的研究工作.”10月,国务院批准《大、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办法》(草案),规定学校体育工作要做到“一个面向”和“两个结合”.[3]1982 年,国家体委、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和《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为学校体育的实施指明了方向;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联合下达《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重点强调抓好学校体育工作.1982 年6 月,教育部下发《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8 月,国家体委发布《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要求标准与体育课、课外活动紧密结合,并纳入学校工作计划.

随着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题词以来,学校体育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1983 年5 月,国家体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体育工作的意见》[4].1986 年,何东昌发表《加强中小学体育教育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讲话,为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的制定奠定了基础.1989 年,教育部制定《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监测实施方案》[5].1992 年11 月,国家教委颁发《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大纲》(初审稿供实验用).1993 年4 月,全国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小学、初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本.1997 年11 月,国家教委下发《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法规政策的颁布呈现出非均衡性特点.七八十年代为初步发展阶段,90 年代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79—1992 年,国家层面颁布有关学校体育政策138件,1993—2004 年,国家层面共颁布58 件与学校体育相关政策.而1990 年以来国家颁布的学校体育管理法规性文件(见表1),使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对推动学校体育视导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表1 1990 年以来国家颁布与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有关法规性文件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视导的发展经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视导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恢复发展时期、调整发展时期和改革发展时期.

2.1 恢复发展时期(1977—1982 年)

“文革”结束后,教育工作重新得到重视,学校体育视导工作也进入全面恢复时期.1978年初,教育部长何东昌提出“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都要设立督导机构和督学,全面负责小学教育的检查、督促和指导”[6].全国各省、市学校积极响应,纷纷建立视导制度.1979 年2 月,吉林市昌邑区教育局配备体育视导员,各级学校成立体育领导小组.[7]大连市教育局在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的管理机构中要求,教育局设体卫科,配备专业干部,各区设1 名体育视导员,专门负责学校体育工作.[8]同年9 月,河南省教育厅设立了体育卫生处后,各地政府行政部门也陆续配备了体育卫生专职人员2~3人,加强对体育卫生工作的指导与管理.1979年,河南省119 个县(市)配备了体育卫生视导员,截止1983 年又增加体育教研室62 个、教研员200 人,共同指导、管理和督查学校体育卫生工作.[9]北京市教育局也建立体卫处,为体育教育、课余训练、运动竞赛配备专职干部,各区县教育局相继成立体卫科,配备体育视导人员.[10]1980 年,云南邵通地区要求各县配备体育视导员,协同各级学校制定体育计划,同时做好卫生保健工作.[11]大连市教育局增设体育卫生科,配备了视导人员4~6 人.1981 年,河北省、地市教育局建立体卫处、科,设体育视导员,切实加强对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指导与管理.[12]浙江省正式设立体卫处,配备4 名专职视导,各市(地)、县(市区)教育局陆续配备专(兼)职体育卫生视导员或体育教研员68 人.[13]1982 年初,抚顺市教育局在调整中加派体育视导员,各乡教育办公室均配备2名视导员(中、小学各1 名).随后,在《关于加强中学体育视导工作的决定》颁布后,抚顺县按规定将视导员日常工作交由教育局中、初教育股领导,各乡视导员的业务工作接受教育局指导.[14]

这一时期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体育管理机构得到建立和发展,基本形成了国家和各省、区学校体育工作的视导体系,加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力量,明确了各行政部门的职责,基本完成了教育部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以上政策的制定,为进一步促进学校体育视导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调整发展时期(1983—1992 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学校体育视导步入正轨.1983 年8 月,贵州省教育厅建立体卫处,并配备了体育卫生专职人员,全省9 个地州、市教育局先后配备了专、兼职视导干部.规模较大的乡中心完小,建立了体育卫生小组或体育教研组,定期讨论、研究和指导学校体育卫生工作.[15]10 月,哈尔滨市各区体育视导40 人参加13 所中学举办的体育教学研讨会,观察体育教学实践课程.[16]1984年,齐齐哈尔市教育局各科室人员岗位职责中包括体育视导员职责.[17]1985 年,齐齐哈尔教育科设置1 名体育视导员;1987 年,区教育局设置文体卫生科,由体育视导员负责全区学校体育工作.宁夏自治区教育厅建立管理学校体育卫生机构,在市、地、县配备了2~3 人任专职体育卫生督导员,由专职体育督导员定期检查各类学校体育卫生工作.[18]1987 年,辽宁市锦州市教委设体育卫生处,1987 年以前各县市(区)教育局设分管体育卫生工作的副局长,普教科设一名兼职体育卫生视导员与体育卫生教研员配合开展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大连市教育委员会建立、内设体育卫生处,编制5 人.[19]1982 年广东省汕头市学校体育工作归地区(市)教育局体育卫生科领导,各县(市)及市区相应设立体育股,重点小学设体育卫生处,到1987 年为止,全市共有8 所重点中、小学设立体育卫生处,负责全市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20]1985 年,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各地市教育局应尽快设立体育卫生科,各县区教育局要设立体育卫生股,配备2~3 名体育卫生专职视导员.[21]1989年,武汉市教委成立体育卫生处,负责管理包括职业学校在内的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各区成立体卫室,设专职视导人员负责学校体育卫生工作.[22]截止1989 年,全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已设立专门负责领导和指导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体卫处30 个,部分地市县都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配备了体育专职视导人员.[23]

80 年代以来,国家及地方的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逐步健全,学校体育管理机构基本完善,形成了国家、省、市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中心,加强了学校体育视导的领导力量.学校体育工作法规的制定,将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体育视导的地位,保证体育视导的正常开展.

2.3 改革发展时期(1993—2004 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政治、教育等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学校体育的管理体制也步入改革探索时期.1990 年以后,广东湛江市教委先后在所管辖九个县区教育局建立了体育股,在110 个乡镇的教育办公室全部配备体育视导员,建立了体育卫生领导小组,在二千人以上的中学建立了体育卫生处.[24]1993 年4 月,大连市教委体卫处同教育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体育视导员,对全市、县80 所学校96 名体育教师的教案进行分析和督导.[25]1994 年,天津市体卫处对各区、县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进行视导,共检查212 所中学和311 所小学.通过检查对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各区、县中学实施《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工作进行检查.[26]1995 年5月,河北省唐山市教育委员会设体卫处,督导全市学校体育工作.1997 年12 月,强调“加大行政管理力度”的“武汉会议”的召开,确定了下一个时期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截止1997年,全国31 个省、市及大部分地市教育行政部门都建立了体育卫生工作管理机构,县、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大多设有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视导员负责.中央、省、市、县四级学校体育行政管理体系基本形成[2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与建设时期,全国加大了学校体育行政管理的力度,学校体育管理机构经过调整,体育视导的内容呈现多样化,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视导机构,为新世纪学校体育督导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视导的特点

3.1 法制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体育法制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教师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育法》等与学校体育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使学校体育工作有法可依,为学校体育视导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体育法》明确提出依法加强学校体育的管理,促进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1990 年国务院批准施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对普通中小学校的体育工作应列入督导计划若干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而国家体委制定《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第四条要求,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尽快建立学校体育的督导制度.这些法规、条例的实施颁布,不仅为学校体育督导建设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而且有力的保证了学校体育督导制度建设和发展.

3.2 规范化

1979 年5 月,“扬州会议”的召开,体现出国家对学校体育的高度重视.体育纳入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学校体育管理机构得到建立和发展,基本形成了国家和各省、区学校体育工作视导体系,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力量,明确了各行政部门的职责,基本完成教育部颁布《大、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设有体育工作处,各地市教育局必须设体育卫生科(股),并设专(兼)职体育视导的要求.

3.3 多元化

改革开放前,由于国民基础设施的薄弱,学校体育视导的内容仅限于体育课的开展、学生的参与程度,而对于视导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记载并不详细.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学校体育视导也逐步呈现多元化特点.在视导人员的配备上,不仅仅是校长和视导员,有条件的省、市配备了体育教研员来增加体育视导的力量.在视导内容上,不仅关注体育课程视导,而且开始关注课外活动.在视导的手段上,不仅使用常规的方式,而且采用体育考试的方式加强学校体育视导工作的力度.

4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视导的反思

4.1 对学校体育视导法规、政策的反思

从我国学校体育视导的规定来看,体育视导的法规、政策指向过于宽泛、宏观,指令性和号召性语言过多.如《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或(应)设有体育工作处,各地市教育局必须设体育卫生科(股),并要求设专(兼)职体育视导人员,而对于具体职责与权限并没有说明.这种过于指令性和号召性的语言措辞,容易为政策执行者实施有效执行留下空白.参考英国的教育、儿童服务与技能标准局的督导法规条例,其条例对成员职责、任职期限、成员的薪酬、工作人员权限都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具有配套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因此,在制定实施一项制度时,必须要考虑具体的指向,这样便于核查制度的规范程度和严谨性.

4.2 对体育视导队伍专业程度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管理的重点在于视导机构的建立,而对视导队伍建设考虑较少.《教育督导条例》指出教育督导队伍是一支特殊的教育行政监督队伍,督学是熟练掌握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又具备教育行政管理和教育教学经验的人;规定了督学必须经过教育督导机构考核并合格,才能由县以上人民政府任命或由教育督导机构聘任;明确了督学资格条件和工作要求.然而,我国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尚未专门的督导培养机构和培训课程,也没有考核的要求,国内仅有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两所培训基地.80 年代以来,美国高等院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专门开设体育督导课程,培养专门的体育督导博、硕士高层次管理人才.督导一般要经过2~3 年的实习督导期,考核合格后报上一级督导机构审批,审查合格参加任用上岗考核,进入初级体育督导期,1 年初级督导任期满后,继续参加考核,合格后方能继续留任督学一职.督导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决定了督导的质量,因此,加强督导队伍建设是提高督导质量的关键.

4.3 对学校体育视导机构职能的思考

现代学校体育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体育视导机构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它需与学校体育管理紧密相关.按照国家赋予的权利,体育视导就是依法对下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体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并通过信息反馈,使决策者及时了解决策执行的实际情况.这一过程中强调“检查、监督和指导”的职能,而发达国家教育督导水平的快速发展,督导的职能已经由“监督、检查和辅导”偏重于“咨询、评价和服务”,从而保证了督导机构的权威性和绩效性的职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省、市、县三级学校体育行政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为了保障学校体育视导机构的职能,应在明确管理机构职能的基础上,科学、系统的制定视导制度,规范督导标准,充分发挥督导职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督导制度.

猜你喜欢

视导教育局督导
云梦县教育局举行实验教学说课比赛活动
荷兰高效教育督导如何炼成
《科教新报》2020年度十佳通讯员、优秀通讯员名单
区域教学视导: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
用“长牙齿”的教育督导推动政府履职
中小学视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借助“元督导”思维,提升学校督导效能
立足督、导、评 创新督导工作
崇仁县教研室下乡开展教学视导工作
中学实验教学视导模式的构建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