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神经外科锁孔手术和常规骨瓣开颅显微镜手术在颅内肿瘤中的治疗效果

2020-07-31赵文华陈晓峰

贵州医药 2020年7期
关键词:锁孔骨瓣开颅

赵文华 陈晓峰

(1.神木市医院,陕西 神木 719300;2.神木市大柳塔试验区人民医院,陕西 神木 719315)

颅内肿瘤患者常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甚至造成残疾或死亡,需尽早对该疾病患者采取有效治疗,提高其生命质量[1]。临床治疗颅内肿瘤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效果较为显著,该治疗方案在保留周围脑组织结构与功能前提下,将肿瘤切除,从而提高患者生存率。常规骨瓣开颅显微镜手术是临床较为常用术式,但该手术创伤性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2]。有研究[3]表明,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颅内肿瘤可弥补常规手术不足,可有效减少术后感染情况。本文主要探讨神经外科锁孔手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显微镜手术治疗颅内肿瘤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4月至2019年3月治疗颅内肿瘤的患者86例,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骨瓣开颅显微镜手术)和观察组(神经外科锁孔手术)各43例;纳入患者均经影像学技术检查确诊为颅内肿瘤,均符合手术适应证。已排除合并全身出血性疾病者,患其他恶性肿瘤疾病者,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意识障碍或意志不清者及中途退出研究者。观察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32~64岁,平均(49.87±10.57)岁;肿瘤类型:动脉瘤11例,脑膜瘤12例,垂体瘤10例,胶质瘤10例;术前评估:神经功能良好14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29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30~68岁,平均(50.14±10.96)岁;肿瘤类型:动脉瘤9例,脑膜瘤14例,垂体瘤10例,胶质瘤10例;术前评估:神经功能良好17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2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显微镜手术治疗,术前采用影像学技术对患者进行术前检查,根据肿瘤类型和位置确定手术入路与骨窗范围。患者仰卧位,予全身麻醉,按照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准确定位肿瘤后,在相应位置建立马蹄形切口,开颅,使病灶组织充分暴露;在建立的骨窗内采用显微镜实施肿瘤切除;手术结束时对硬膜及头皮进行常规缝合。观察组采用神经外科锁孔术,术前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确定肿瘤位置、大小及性质,根据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和病情特征制定适宜锁孔类型,确定手术入路后,建立弧形切口或直切口并取骨瓣,能够快速到达手术区域。按照不同的锁孔类型,采取侧位、俯位、仰卧位、侧俯位,确保切口处于最高,骨窗直径≤3 cm,操作者采用显微镜、内窥镜将肿瘤彻底切除;手术结束将硬膜严密缝合,并分层缝合头皮。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术后4周颅内感染、肺部感染、脑血肿以及脑水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疗效评判参照文献[4]中的标准进行,分为治愈、有效、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评价患者术后1个月的生理机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生理活动等8个维度,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则表示生活质量越优。

2 结 果

2.1总有效率的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n(%)]

2.2手术前后SF-36评分的比较 两组术前的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SF-36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手术前后SF-36评分的比较分]

2.3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术后发生颅内血肿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33%;对照组发生颅内血肿1例、颅内感染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9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3.89,P<0.05)。

3 讨 论

常规骨瓣开颅显微镜手术需创建一定面积骨窗才可实施肿瘤切除,脑组织暴露面积过大,会给患者神经组织带来较大损伤,不利于其术后康复,甚至会发生神经功能障碍。而神经外科锁孔手术则是利用患者颅骨自然缝隙联合显微镜切除肿瘤,进而能最大限度减少对正常脑组织损伤,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何伟[5]等的研究结果相似,表明神经外科锁孔手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显微镜手术比较,锁孔手术耗时更短、出血量更小、治疗效率更高。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颅内手术患者临床效果较为理想,能精准切除患者颅内肿瘤,有效缓解其颅内压,改善头痛、头晕等症状。因为常规手术需暴露出足够的骨窗空间,若肿瘤体积较大,易增加手术风险,限制手术操作,使肿瘤切除结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而采用神经外科锁孔手术则是根据患者的肿瘤性质与类型选择手术入路,可确保手术操作符合安全条件,并避免损伤周围组织,使显微镜顺利穿过颅骨裂缝。随着手术进展而扩展手术视野,尽可能将肿瘤完全切除,且无需扩大骨窗,因此该术式既能改善患者病情,又可降低手术风险,治疗效果显著[6-7]。锁孔手术一般采用小骨孔与无脑压板操作,能减少脑组织暴露,术中采用照明设备与显微镜,有利于操作者变换中心术野,细微摆动多个角度,可立体观察到患者颅内组织与肿瘤连接情况,以确保肿瘤是否彻底清除[8]。因此,与常规骨瓣开颅显微镜手术比较,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更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手术后的SF-36评分均高于手术前,且观察组评分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提示相比于常规骨瓣开颅显微镜手术,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更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康复。这是因为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是现代微创手术与显微手术理念结合产物,能够根据术前检查结果精准设计头皮切口、硬膜切口、手术骨窗、侧裂打开范围,从而减少患者神经系统或组织的损伤,让患者功能康复俱佳,术后恢复更快[9]。本文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神经外科锁孔手术的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在颅内肿瘤治疗中采用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的效果优于常规骨瓣开颅显微镜,而且其安全性高,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锁孔骨瓣开颅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锁孔(外一首)
巧开锈锁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去骨瓣减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双侧平衡去骨瓣对重症闭合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