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海:心向大海自辽阔

2020-07-30王立群

山东画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四海海洋

王立群

迄于四海

在漫长的时期里,海,是人们对世界之极的终极想象。

渤海的下沉,使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断开,三面环海的地理形态就此形成。自有人类活动开始,海洋就为我们提供食物。伴随社会的发展,被浪潮带上海滩的贝壳,还一度成为装饰品、陪葬品和钱币,成为最原始的财富象征。

自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相信“万物有灵”。但深广浩淼与变幻莫测的海洋,对当时的人们来说,终究是无法探知的世界。人们相信,海洋皆有海神,并由此创作出了四海海神的谱系,在《山海经》中多有记载。而这种记载,大多以山东地区为中心视野的空间概念写成。

“四海”的概念,最迟到夏朝时期已经定型,《禹贡》记载,夏“声教迄于四海”,“四海会同”。这里的“四海”,正是以山东半岛为中心划分的。“东海”指今山东半岛东南面的黄海,“北海”即渤海,“南海”指古江淮海域。对于“西海”的定义,说法繁多,学界多认同当时的“里海”——巨野泽为传说之“西海”,在今天的济宁、菏泽一带。

当源自泰沂山脉的河流,穿越丘陵与平原,最终入海,山与海的关联世界一步步被打开。

渔盐之利

靠海吃海的海洋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变革产生了不同的诠释。

在农耕时代开启之前,渔猎是生活在这里的东夷人满足生活需求的最重要手段,丰富的海产品,是他们食物的来源。当年,他们吃剩的贝壳大量堆积起来,形成贝丘。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黄渤海沿岸和附近的岛屿上,找到贝丘遗址。大长山岛上的马石贝丘,贝壳堆积厚度最大接近3米,长度300米,宽度150米,面积超过三个足球场。

随着时代的推进,人们从海洋中发现了另一种可以让食物变美味的物质——盐。

在漫长的地质变迁中,火山喷发不仅在重新塑造地表,也在重塑海洋。在海底大断裂带上,热液活动导致的化学反应,为海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盐分。在某个特殊的时机下,智慧的人们,发现了最原始的提取海盐的方法。炎帝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验证着历史。2001年,在莱州湾北16公里的寿光市大荒北央,发掘出一处西周制盐遗址;2003年,阳信李屋商代遗址出土大量与制盐有关的盔形器;2004年,寿光双王城水库一带8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了商周大型制盐遗址群,多达39处……这些发现,主要分布在渤海西南岸不适宜农业种植的滩涂地区。之后陆续发现的制盐遗址,自商周至宋元,比比皆是。

生活在海边的人们,不仅有了更美味的食物,更发现了这种延续千年的生活必需品。统治者们很快发现了盐的價值,齐国管仲的“官山海”政策,开辟了国家管理盐业的先河,“渔盐之利”率先帮助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并在后世不断创造财富传奇。

辽阔世界

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探索未知世界提供便利,而他们对于海洋的好奇从未停止。

当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诸岛以及中国南部海岸线一步步被发现,在“渔盐之利”之后,山东对中国海洋开拓提供的第二个便利——“舟楫之便”到来了。

如果仅从陆地的视角看山东半岛,山东半岛只是山东的一部分,整个山东只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一部分。但是,当我们的视角换到海洋的一侧,山东半岛作为中国最大的半岛,恰恰是整个中国大陆板块延伸在黄渤海之间的陆海结合部。在数千年的历史变革中,山东半岛是历代中原王朝经略海洋的前沿阵地,也是国家南北海运的中枢和重心。

先秦时期,西周王朝对箕子朝鲜的册封,开启了海外对中国朝贡的序幕,也是中原王朝经略海外世界的先声。秦皇汉武的多次巡海、徐福等人的大规模航海活动,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对海洋的探索。

猜你喜欢

四海海洋
月圆今宵
出发,去看看未来的海洋
中国近代物理学先驱——胡刚复
“最美奋斗者”——陈景润
春拂紫禁
李荣
遥寄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海洋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