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中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提高学科素养

2020-07-28罗人强莫钦莫均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27期
关键词:文本素养能力

罗人强 莫钦 莫均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我国教育体制也在不断进行改革,教育部再次明确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为进一步传承我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在当前中小学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至关重要。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对孩子们阅读方法进行引导,促使阅读能力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升,进而提高孩子们的的语文素养,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学科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布的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报告中对孩子提出了四个新的教育理念: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组织对当代孩子提出的新要求,必将对世界教育产生新的影响。可见,阅读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国民素质的提高、人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而对于中小学的孩子们正处于良好习惯养成、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黄金时期,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其学科素养刻不容缓。

我区中小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普遍较差。归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重视语文学科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的教育,忽视各学科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其次,农村孩子条件所限,阅读面比较窄,阅读材料来源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第三,农村家长认识的局限性,见到孩子读一些课外读物,就认为会影响正常学习,便加以制止。因此,培养我区中小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对孩子的各学科素养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养成非常重要,而我们的学校应该把孩子们养成爱阅读的习惯当作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

为了弘扬“全民阅读”教育思想 ,倡导“全民阅读”,培养我区中小学孩子阅读能力提高其学科素养,促使孩子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人,在阅读教学中特总结出以下几点策略,供老师们参考:

一、巧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活动强有力的动机之一,它能调动起人的生命力,使其热衷于自己的事业而乐此不疲。孩子并非天生就爱看书、爱阅读,故在阅读活动开启前,教师的导入犹为重要,它就好比一部电影的“序幕”,要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在孩子还未开启阅读模式就融入到故事情境之中,触发孩子阅读兴趣,促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完成阅读任务。巧设情境的方式很多,如利用已知素材作“引子”导入阅读,在教学冰心的《小桔燈》时,孩子们普遍不知道小桔灯是什么,教师可自己制作一盏,课堂上展示给孩子们看。孩子们面对老师带来的这样一个东西必然觉得很奇怪,头脑里不断产生一个问号--为什么老师要带这样一个东西来呢?它是什么特殊意义吗?引孩子们深思,想快速解决头脑中的问题,激发其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示范引路,启发情节感染

在诵读作品(文章)时,古人讲究 “因声求气”。 “声”,指说话时的音节、声律,通过读者的朗读而体现出来;“气”,指说话时的气势或语气,包含着人物的思想感情。“因声求气”就是强调以朗读为主线,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领悟作者的气势和文法,探索语言的内在含义、情味和形态,与笔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古人亦如此,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些方法更为重要。可见,示范朗读对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犹为重要,是孩子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节、获得语感的重要手段,但也不要过多地流于形式,而忽视对阅读内容深层次的挖掘,近而忽视了针对性的指导。如教学阅读古诗文《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教师引导文本中的“见”读“xiàn”而不读“jiàn”,孩子们一旦知道“见”字的读音后,自然文本的内在含义就一目了然了。

三、重视指导,传授阅读方法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传授给人以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若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法的指导,往往会使孩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阅读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因此教会孩子正确的阅读方法尤为重要。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犹如与一位高尚的人对话,就像一位科学家在给你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读一本内容不健康的书籍就像与不三不四的人同流合污,就像走到了悬崖的边缘,只要再糊涂片刻就会掉到崖底,摔得粉碎一样。” 故孩子们阅读前首先学会选择书目。其次,学会写读书笔记,只单纯去读是不够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时只有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时,你才会有更大的收获。如阅读古诗文,由于时代久远,古诗文给孩子们的理解带来很大的语言障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串讲为辅,以孩子的诵读为主的方式进行,让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吟咏诗文,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诗文的内在含义,从而逐步让孩子形成语言上的感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四、品味佳句,领悟笔者真情

一件成功的作品(文章)大多都是笔者用心写成的,蕴含着笔者不同的思想感情,阅读时需要读者反复揣摩仔细品味,才能扣开感情的心扉,才能深深体味透笔者赋于作品的真实情感。要想使自己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好字好句的咀嚼。俗话说,“随笔平淡之中见光彩!” “平淡”更要品,“平淡”之处正是丰厚深刻所在。比如阅读散文时,散文可堪称之为“语言的艺术”,笔者在创作时,一定会用同他的思想感情最贴切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孩子们只有透彻的了解了语言文字所具有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领悟笔者的思想感情。孩子们阅读过程中,选准动情点(佳句)反复品味,细细咀嚼,定能打动其心,激发其情,使读者与作品发生情感的共鸣,与笔者交流心声,从而使读者受到极大的启迪。

五、注重积累,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实质上就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古人在积累方面也相当重视,如清代诗人孙洙的名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语言、知识积累的重要性。要想语文素养丰厚,就是要长期的进行语言积累,就像河水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活水。当今世界,学习环境巨变,农村中小学孩子不能只拘泥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更要广泛阅读一些好书,扩大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孩子推荐读物,让孩子诵读精彩文本,培养语感。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课堂阅读和课外经典诗文的积累相结合,这样才能增加孩子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还能培养孩子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孩子解决了积累优秀词句少,表达能力差等问题,实实在在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提高语文素养。六、放飞思绪,彰显孩子个性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阅读是孩子的个体行为,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孩子阅读会有不同的见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行为来代替孩子的阅读实践。教师在指导孩子阅读时应尽可能地让孩子放飞思绪,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阅读文本后的独到见解,最后形成自己的作品,这才是培养阅读能力提高学科素养的最终目标。在阅读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表现出各自的差异,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各自的潜能,尊重其人格,发展其个性, 鼓励孩子进行创新的发散性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从而发挥孩子的聪明才智。

总之,阅读能力是孩子学习各学科知识的基础,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孩子学业成绩和未来的发展以及人格的养成和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故需从小开始培养。在中小学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把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努力优化教育环境,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丰富阅读内容、形式,努力营造阅读氛围,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使孩子对阅读感兴趣,让孩子多读书、爱读书、读好书,使孩子把阅读成为习惯,用各种方式培养孩子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 静.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1,02.

[2]丁丽娟. 新课程理念下的传统批注式阅读教学探微[J].教学月刊(中学上旬版),2006,08.

[3]何琴凤.推动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之方法谈[J].中国农村教育.2015,1061-62

罗人强1莫钦2    莫均3

重庆市潼南区太安九年一贯制学校,

重庆市潼南区卧佛初级中学校,

重庆市潼南区大佛初级中学校

猜你喜欢

文本素养能力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