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民族文化 培育民族之花

2020-07-28余文艳王炜琪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27期
关键词:傣族民族课程

余文艳 王炜琪

摘要:云南是多民族省份,傣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云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以“4M”课程中的民族课程为切入点,以“傣族特色工艺品—挂包”为课程实施载体,对如何把传播传统民族文化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动手能力相结合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傣族挂包》的民族通识教育课程。

关键词:民族文化;融合互动

1.序言

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踐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教育是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播也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我校秉承“让学生的美好未来生活从这里起步”的办学理念,学校在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本次课程中我探索的主题是《绚丽多彩的傣族挂包》。我主要从课程创设背景、内容与实施、实践与创新、效果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尝试。

2.课程创设背景

“傣族挂包”课程取材于云南特色少数民族傣族的传统文化“筒帕”,以“制作一个傣族挂包”为课程目标,将傣族文化介绍贯穿其中,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将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寓教于学,寓教于乐,较好地体现了民大附小4M课程中的“民族”和“妙趣”特色。通过课程实施,学生在广泛了解了傣族文化的同时也提高了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协作能力,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得到激发,项目式学习的良好习惯也得到初步培养,促进了学生素养提升。

3.内容与实施

3.1主要内容

向学生介绍傣族文化,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制作一个傣族挂包”的课程目标。傣族作为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具备鲜明的民族特色,傣族悠久的文化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向学生逐一介绍傣族的节日、文字、饮食等文化特色,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与求知欲。继而进入“挂包”课程,引导学生认识挂包,选出自己喜欢的挂包,最后使用针线制作挂包,对完成的挂包进行评价。

3.2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所采用的思路与方法

协作动手能力不足,项目式学习能力不足。

思路与方法:完善课程设计。本次课程选取了“挂包”这个能够充分体现傣族文化特色的载体,小小的挂包色彩鲜艳,造型别致,针线密集,以此为切入口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在课程开展方面,将学生独立完成与合作完成相结合,鼓励学生独立制作自己喜欢的挂包,同时帮助其他同学一起完成,增强协作能力。在课程容量方面,共计6节课,其中第一节用来介绍傣族文化,第二节课欣赏交流傣族挂包,第三节课设计并画出自己的傣族挂包,第四节课根据自己设计的傣族挂包缝制出傣族挂包的样子,第五节课在傣族挂包上缝制傣族元素,第六节课继续缝制自己的挂包并和同学交流一下自己制作的挂包。

3.3细化课程实施

在课程实施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学生潜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为目标,注重过程参与。傣族挂包的制作流程包括设计图案、选择材料、针线缝织、成品装饰等多个环节,将完成挂包制作这个目标纵向分解成准备、设计、制作、欣赏评比环节,在每个环节都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启发学生多问为什么。每节课程都设置具体目标,这样将一个完整复杂的任务细化成若干个简单步骤,学生在保持浓厚兴趣的同时还不容易失去耐心,沉浸在项目式学习中,感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3.4注重课后总结

每节课结束后都会要求学生对本节课所完成的步骤内容进行总结,以求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课后总结既保持了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也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在总结中鼓励学生多角度观察制作的挂包,勇于尝试新的想法,探索欲与自信心之间的正反馈得到建立和不断强化。

三、实践与创新

本次课程实践过程中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采用“项目式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性。以目标为导向,将完成目标细化为若干环节,让学生在每个环节都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思维越来越活跃,兴趣越来越浓厚。

本次课程制作的傣族挂包融入了现代元素,使之兼具传统与现代之美,将日常生活用品改造为精致的工艺美术品,深受学生喜欢。

4.效果及影响

本次教学成果是对素质教育的有益探索,推动了教学改革向深处和广处发展。对学生是有益锻炼,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教学思路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把教师讲授变为师生互动。教师既要对课程进行宏观把握,又要对学生进行微观指导。既要在课前形成完整的教学计划,也要在课程中灵活应变,根据学生反应适当增减。最终师生共同配合,才能拥有一堂生动有趣的DIY民族特色课程。

5.总结评价

本课主要介绍了缤纷多彩的傣族挂包,一方面反映出傣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同时也展现了傣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湛工艺,各具特色的傣族挂包,也美化了人民的生活。

民族通识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践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工程,以上只是我做为一个民族课程的实践老师对于民族课程开发的初步探索,相信沿着这个方向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一定会使民族课程绽放出校园之花。

参考文献:

孙艳丽,《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2009

吴刚平,《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构想》,《教育研究》2001

余文艳  王炜琪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傣族民族课程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Splash Water for Happiness 泼水迎新年
MINORITY REPORT
别样的风情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西双版纳州傣医常用姜科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