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诚敏至善”理念指引下的“明礼”课程

2020-07-28刘艺慧朱贞章丽英

刘艺慧 朱贞 章丽英

摘要:“诚敏至善”,是希望学生立身有诚实之美德,做事有敏捷之习惯,最后达到“善”。在“诚敏至善”理念引领下,开发“明礼”课程。“明礼”课程的实施,观照课程环境创设,聚焦德育课程主题化、探究课程社团化、拓展课程项目化,强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真正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

关键词:诚敏至善“明礼”课程课程环境课程评价

一、“诚敏至善”理念指引下的“明礼”课程內涵解读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一小学坐落在太湖之滨惠山经济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东邻沪宁高速,南倚锡北大运河,西接地铁1号线。学校教学设施先进,环境雅致,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优质教师团队。学校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根脉源于爱国实业家匡仲谋先生于1907年创办的匡村学校。学校以“诚敏至善”为校训,以品格提升工程项目“诚敏至善:‘明礼儿童养成行动”为抓手,充分挖掘物型课程资源,让学生在环境的浸润和课程的实践中提升品格,健康成长。

“诚敏至善”,是学校对百年匡园校训的传承和发展。《大学》谓:“正心诚意。”《中庸》谓:“不诚无物。”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礼记·大学》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诚敏至善”,是希望学生立身有诚实之美德,做事有敏捷之习惯,最后达到“善”。“诚敏”是行为路径,“至善”是目标指向。“诚敏至善”是学校对“明礼”的校本解读,是全校师生“立德树人”的行动方向。

在“诚敏至善”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开发了“明礼”课程。明礼,即讲文明,懂礼仪。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当下的儿童是未来的社会公民,他们的素质提高了,崇尚礼仪之道了,社会整体的文明水平、道德素养、礼仪风气也就能得到相应提高。系统构建“明礼”课程,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种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主动体验、自省提升的积极性,着力培养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知书达理、向上向善”等品格,为学生的自主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明礼”课程的具体实施

(一)课程环境创设

学校构建“两园一场”——明礼园、农趣园及德法小广场,创设独具特色的课程环境,形成师生、生生人人明礼的育人氛围,实现对学生心灵的滋养和生命的关怀。“两园一场”是一个自由而灵动的空间,站在中央的是学生,流淌其间的是“明礼”的精神引领,指向学生的健康成长。

1.明礼园。

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明礼园的创建,就是希望学生在“明礼”环境的浸润中“学礼”“知礼”“明礼”。明礼园是学习空间和生活空间的融合,是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的贯通。

“鲁班锁”雕塑,从外形上看,12 根等长的条形体相互连接。除去底部,锁面共有21个展示面,上面分别刻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勇”“恭”“廉”“节”“恕”“真”“善”“美”21个大字,凝结着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智慧品格,意在让学生传承“中华文明之美”。

国学经典地表书,用古朴典雅的铜条,将国学中的经典语录刻画在地面上,意在通过富有创意的艺术形式,让学生随时感知礼仪信息。

“阿福阿喜说弟子规”的雕塑,树立了“阿福”“阿喜”两个活泼可爱的、无锡惠山泥人经典艺术形象,吸引学生驻足聆听阿福、阿喜施法降魔的故事和《弟子规》中的名言警句,意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达中华礼仪教育元素。

“十大训育标准”景观石,雕刻着20世纪20年代匡村学校确定的“十大训育标准”,意在让学生铭记: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要秉承“十大训育标准”,并与时俱进,在不断的实践中赋予它新的历史内涵。

“鲁班锁”雕塑、国学经典地表书、“阿福阿喜说弟子规”雕塑、“十大训育标准”景观石,是对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和智慧品格的创意表达,是“国家—校园—家乡”系统对“明礼”课程的创意表达。

2.农趣园。

农耕文化是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其中的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理念,已深入人心。学校建设“农趣园”,就是希望学生能传承和创新农耕文化中蕴含的精华思想和文化意蕴。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补充历法,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天文、气象进行长期观察、研究的产物,蕴含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地面盘,意在让学生领会农耕文化与二十四节气的内在联系,领悟与农耕文化相关的礼仪习俗。

阿福阿喜“农耕文化”雕塑中的阿福、阿喜一个扛箩,一个荷锄,将农作的乐趣表达得活灵活现。

3.德法小广场。

在古色古香的廊道里,学校用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宣传《宪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意在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守法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提高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做优雅大方、豁达乐观、明礼诚信、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内容实施

1.德育课程主题化。

学校以发展为宗旨,以活动为载体,以养成教育、完善人格的教育、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育为重点,关注学生习惯的养成,关注学生道德素养的培育,由此,形成了德育课程。

德育课程分为十个主题,分别是“爱国情怀”“规则与法”“习惯养成”“感恩教育”“培养责任”“传统文化”“生命意识”“身心健康”“艺术审美”“创新能力”。每个主题下面又分设二级课程主题,课程形式及实施年级与之对应。

例如,“习惯养成”主题指向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又具化为“仪表之礼——正衣冠,修其容”“餐饮之礼——勿拣择,食适可”“行走之礼——步从容,立端正”“孝敬之礼——入则孝,出则悌”“倾听之礼——静心听,勤动脑”“表达之礼——音响亮,重表达”“读书之礼——读书法,有三到”“书写之礼——几案洁,字工整”“乘车之礼——勿喧哗,懂礼让”“集会之礼——须守时,且有序”10个二级主题以及学习目标。

根据不同的主题,学校挑选合适的时间段,选择合适的场地,设计形式多样的主题仪式活动,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礼仪意识。例如,学校改造了“八礼四仪”,将原有的“四仪”——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改造为入学仪式、入队仪式、三年级的十岁成长礼、六年级的毕业典礼。每年开学季,为一年级新生举行入学仪式;每年发展少先队员的日子,为即将成为少先队员的学生举行入队仪式;每年“六一”期间,为三年级学生举行“感恩成长·筑梦启航”十岁成长礼仪式;每年毕业季,为六年级学生举行毕业典禮。每个仪式,都有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参与,低调而隆重。在这些仪式中,学生回味自己成长的精彩瞬间,展示自己的才能,感恩陪伴自己成长的人,庄严宣布自己要承担的责任,明白成长的意义,懂得分享,学会感恩。

为了让课程实施契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负责不同主题课程的教师还编写了朗朗上口的“明礼”儿歌,将其融入各类活动以及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中。他们自创了“课堂好习惯”“路队好习惯”“餐饮好习惯”“卫生好习惯”“放学微仪式”等十多首儿歌,让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开始就边念、边行、边记、边内化。

2.探究课程社团化。

利用周边资源,学校开设了多类探究性课程,如国画课程、器乐课程、书法课程、合唱课程、舞蹈课程等。围绕这些课程,学校成立了多个社团,如礼仪社团、国画社团、器乐社团、书法社团、合唱社团、舞蹈社团等。借助这些社团,学校每年都会举办礼仪分享会、国画展览、音乐会、书法展览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美好、分享美好的平台,让真、善、美濡染师生心灵。这些社团分为年级社团和校级社团。年级社团活动的开展,有专职的教师、固定的时间和场所,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例如,礼仪社团依托“小学生文明礼仪”课程,利用每周五中午的社团活动时间,对社团成员进行文明礼仪培训。年级教师通过螺旋递进式教学,带领学生了解学习、礼貌用语,恰当使用礼貌用语,然后结合各个年级新学期开学第一个文明礼貌月的主题,进行常规实践训练,先实践礼貌称呼、尊敬语、问候语,再实践迎送语、应答语等,最后通过每月优秀班集体评比检验学习实践成果。年级社团成员都是礼仪小标兵,主要负责年级日常的各项礼仪活动,并引领、带动身边的同学,鼓励每个人都争当“明礼小标兵”。主持社团的教师,在开发、实施课程的过程中,也要言传身教,和学生共同成为拥有大方仪表、可亲仪容、有礼语言的一小“明礼标兵”。

在年级社团活动开展的基础上,学校会挑选更为优秀的社团成员,组成校级层面的“明礼儿童”讲解团,向身边人宣讲自己的所得。例如,礼仪社团的成员会向身边人讲解“观赏之礼”“游览之礼”“言谈之礼”等。社团成员讲解“传承优良家风涵养时代新风”时,带领大家走进胡氏家风馆,向他们传递和谐家风的理念。清明节,社团成员在无锡烈士陵园,为前来祭奠烈士的来宾讲述烈士事迹,弘扬爱国情怀,传承红色文化。

“明礼”课程团队打造的各类艺术社团,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学校各学科的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真、善、美的理解,让“明礼”儿童的个性得以彰显。

3.拓展课程项目化。

家庭教育是学生人生教育的基点,家长是每个人的启蒙之师。家长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行为方式等的养成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学校以家委会为抓手,策划了“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系列拓展课程,如节日课程、农耕课程、红色文化课程、志愿服务课程等,主要以项目化的形式推进。

例如,节日课程中,学校充分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大传统节日,以项目化学习的形式,倡导学生、家长和学校一起挖掘与节日相关的项目主题,探究与主题相关的节日文化,亲身体验节日内涵,形成与众不同的项目成果。过节的形式,注重与时俱进,更注重节日内涵的传承和发扬。例如,在2019年中秋节前夕,学校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中秋”系列项目活动。中、高年级的学生,分成不同的项目小组,和家长一起开展不同的项目活动:有的小组开展了灯笼项目活动,有的小组开展了月文化项目活动,有的小组开展了品月饼项目活动,有的小组开展了中秋古诗项目活动……项目总结汇报会上,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欣赏造型各异、五彩缤纷的灯笼,猜灯谜,品月饼,听故事,一起感受拜月文化,深刻感悟到了阖家团圆的幸福和中秋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明礼”课程的评价跟进

评价具有诊断、反思、调节、激励、导向等功能,“明礼”课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旨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

(一)形成性评价

1.评选“明礼”小标兵。基于培养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知书达理、向上向善等品格的需要,“明礼”课程尝试运用形成性评价,以问卷调查、家长访谈、现场调研等方式,评选每月“明礼”小标兵,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每天早晨,小标兵们戴好礼仪绶带,在校门口主动敬礼、问候,迎接每位师生到校,将良好的礼仪风尚播种进每个人的心田。

2.建立“明礼”记录卡。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了同伴“明礼”记录卡,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指出对方的优点和不足,以星级(最高5颗星)评定同伴小组成员的日常礼仪学习活动和成果,将部分成果录入个人“明礼”档案袋。

3.搭建“明礼”学习展示墙。学校发动各班在教室内布置“明礼”学习展示墙,展示学生的“明礼”成果,其中包括各年级评选出的每月年级“明礼之星”照片及其事迹,等等。

另外,学校还会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外围调研等方式,积极征求师生、家长等对学校开展“明礼”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内容包括物型环境、课程建设、校园活动、师生礼仪习惯等方面,以此分析学校“明礼”教育的成效,判断该课程内容建设是否达成了预期目标或是否取得了有效进展。

(二)终结性评价

1.评选“明礼”之星。学校会面向全体师生,每学期末评选“明礼之星”;会充分利用升旗仪式、开学典礼、入队仪式、成长仪式等场合,表彰“明礼之星”,宣传“明礼”事迹,激励师生汲取榜样的力量,找到自我成长的动力。

2.建立“明礼”档案袋。学校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个性档案袋,及时记录自己参与文明礼仪体验活动的过程。学期末,每个班级、每个年级都会评选出优秀档案袋,在展示墙上展出。学校也会按比例从这些优秀档案中评选出部分具有示范性的档案袋,在学校橱窗展出,之后存档,以供启发下一届学生。这样的档案袋,有助于学生建立自我认同感,树立努力成长的信心。

3.举办“明礼”文化月活动。学校根据每年的“明礼”学习活动举办文化月活动,包含“明礼之星”风采大赛(以演讲、成果展示、微电影的形式呈现)、“明礼”知识趣味竞答(包括个人赛和小组赛)、礼仪故事情景剧大赛等,最终评选出表现优异的学生,予以奖励。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诚敏至善”理念指引下的“明礼”课程实施一年多来,学校教育蓬勃发展,站到了更高的平台上,内涵得以挖掘,特色得以彰显;教师以更高昂的研究斗志、更缜密的科研思维状态,做走心教育;课程建设的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学生在多元化的课程实践中探究传统文化礼仪的奥秘,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渐具有了高雅气质,实现了个性化成长。我们将继续在“诚敏至善”理念的指引下,进一步完善课程“硬件”建设,使“明礼”课程真正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