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平而有质量”:“指南针”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2020-07-28蒋华

关键词:指南针

蒋华

摘要:借助指南针的实物形象,灵活统筹、整合、拓展和创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形成了“‘基座课程+‘支柱课程+‘指针课程”的“指南针”课程三级结构体系。“指南针”课程主要从校内、校外两个层面开发资源,滋养学生身心。“指南针”课程的实施,采用LOC模式,整体把握课程内容;创新教学策略,以“自主探究”策略、“沙龙漫谈”策略、“专业化技能训练”策略,整体提升课程质量。

關键词:公平而有质量“指南针”课程课程体系教学策略

“要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指明了当前我国教育的两大任务:公平以及在公平基础上的有质量。指向“公平而有质量”的“指南针”课程建构与实施,是马杭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提出的适合本校实际的课程建设方案。

一、“指南针”课程的缘起

马杭中心小学位于武进区湖塘镇马杭街道,由地方开明士绅蒋荣宝、徐永康、徐晓云、沈桂芳等人于1910年创办。学校当时坐落于马杭中街青龙庵内东间的文昌阁,时名“青龙庵小学”,后来更名为马杭中心小学。2017年6月,学校成立马杭中心小学教育集团。

马杭中心小学位于武进城区边缘,是城区一所主要吸纳流动学生的学校。目前,学校流动儿童占比80%以上。这部分学生的家长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且以从事小商贩、私企雇工等职业居多,学历以初中为主,占比61%,小学学历及文盲占比11%。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入校后常常会存在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方法欠佳、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虽然生源不容乐观,但学生家长的“流动”经历,使他们更懂得知识的宝贵,也希望能通过知识改变孩子的命运。学生家长在成为新市民的同时,更渴望自己的孩子学业优秀。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家长和学生都对学校优质课程有强烈需求:希望学校开设完整、扎实、有效的基础课程,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开设个性化的“私人定制”课程,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力,激活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设多元化的课程,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得到全面滋养,以弥补家长在时间、精力、财力、能力、资源等方面的不足。

针对校情、学情,学校长期摸索,经历了“学科教学+少先队活动+体育项目”到“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特色品牌项目)”的课程变迁。学校以恽南田文化为基础,把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有机融合,形成“指南针”课程。

“指南针”课程以指南针为形象代言,以恽南田文化为基础,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学生未来幸福发展为方向,用课程为学生的未来导航。融入课程建设的“指南针”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定位”,即明确:“我是谁?” “我在哪里?”“我们是怎样的一所学校?”“我们有怎样的学生?”“我们的课程背景是什么?”其次,“定向”,即明白:“我们要去往哪里?”“我们要办怎样的学校?”“我们要培养怎样的学生?”“我们的课程体系是什么?”再次,“定航”,即明晰:“我如何到达那里?”“我要怎样落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带学生走向幸福发展?”

二、“指南针”课程的体系建构

学校着力顶层设计,借指南针的实物形象,灵活统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拓展和创新,形成了“‘基座课程+‘支柱课程+‘指针课程”的“指南针”课程三级结构体系(见图1)。

“基座”课程指向学生学习、做人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养成和关键能力提升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学科基础型课程、学段衔接型课程、品格养成型课程。其中,学科基础型课程是指国家规定的必修科目,主要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学段衔接型课程主要是幼小衔接课程,包括幼小衔接拼音课程、幼小衔接生活指导等,其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品格养成型课程旨在通过德育课程活动,着重从健康生活与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方面,培育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例如,颇具学校特色的“五小标兵评比”活动,就在培育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担当责任、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支柱”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适性发展与多元发展。其中,培趣型课程,如围棋课程、英语口语课程、街舞课程、九连环课程等,重在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扬长型课程,如乒乓球课程、电脑课程、书法课程、学科竞赛课程等,重在发挥学生的特长优势。这两类课程都以选修的方式开展。

“指针”课程是在“基座”课程和“支柱”课程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的兼具综合性、实践性与探究性的课程,如研究性学习课程、公民教育实践项目课程、STEM创客课程等。这类课程聚焦实践创新这一核心素养,重在挖掘学生潜能。这类课程也以选修的方式进行。

在此基础上,学校又对“指南针”课程的内容体系做了深度解读,将其分为勤朴、好学、健美、创造四大领域(这也是学校传承的学风),分别指向不同的课程内容(见图2)。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这些课程内容也会做动态调整。

三、“指南针”课程的资源开发与实施

(一)“指南针”课程的资源开发

“指南针”课程主要从校内、校外两个层面开发资源,滋养学生身心。

1.校内层面。

(1)学生层面。

“指南针”课程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兴趣,服务于学生个性、有创意的生活。

例如,基于很多学生平时交流都用普通话,对常州方言已渐渐听不懂、不会说、不想说的现状,有教师开设了常州方言课程,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习一些常州方言俗语、常州儿歌等。

再如,随着时代的变迁,男、女分工差异逐渐缩小,学生中竟然出现了“女生优势”“男孩危机”的说法。为了引导学生对此现象有正确认知,有教师学习上海某些学校的做法,开发了“男孩课程”,培养男孩直率、开朗的性格以及创新、冒险的精神。

(2)教师层面。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取向,有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社会阅历,这是独特的资源库,是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的“结合体”。“指南针”课程的开发,要发挥教师的作用,号召他们发掘自己的才艺潜能,鼓励他们从自己的“存储硬盘”中调出有价值的人生“履历”。

例如,我校有位语文教师钟情书法,取得了丰硕成果:2009年,加入常州市书协;2012年,加入江苏省书协;2013年,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在南京、深圳、重庆等地展出。因为她的这一特长,我们专设书法课程,惠及所有师生。另一位语文教师热爱信息技术,靠业余自学成为一名电脑编程高手,还是全国信息学奥赛教练员。由此,我们的编程课程便多了一位专业教师。这两位有业余爱好的教师,以他们的底蕴与功力,成功撑起了独具特色的课程,培养了多位在全国、省、市获奖的“小书法家”“少年极客”等,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学校还鼓励各学科教师立足自身扎实的学科知识,在实践探索中对本学科资源进行拓展,逐步实现学科资源向课程资源的蜕变。

例如,语文教师开发的“成语大本营”课程,从语文教材中的成语切入,自编成语教材,引导学生了解成语的由来、成语的分类、成语故事和成语的运用。

再如,数学教师开发的“童话数学”课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以童话、童谣、游戏、谜语等多种形式呈现一种生活化的数学校本课程。

2.校外层面。

一个街区、一座城市、一个巷道等,其中都包含着丰富、多元的课程资源。

例如,马杭地处常州城南,素为人文兴盛之邦,是常州画派宗师、“没骨画法”创始人恽南田先生的故里。恽南田先生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少年时参加抗清斗争,青年时成为闽浙总督养子,却蔑视唾手可得的高官厚禄,巧设妙计离开总督府,与生父回归家乡马杭,最终因贫病而亡。南田先生的一生,体现了中国文人的风骨。他不畏强权,是坚贞不渝的民族英雄;他胸襟坦荡,是不折不扣的谦谦君子;他“率意落笔”“澹然天真”。南田先生身上的风骨和精神,是丰富的人文宝库,自然成为我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我校开发了校本课程“南田风”,该课程读本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册,每册均设3个单元15课,每课约需2课时。以中年级为例,第一单元“我爱马小”,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马杭中心小学的历史、传统,领会和掌握一些学生必须要达到的要求与准则,明确学校的校训、校风等;第二单元“走进南田”,内容包括南田先生的生平事跡、艺术成就、品格精神,以及与南田先生相关的诗文鉴赏、书法鉴赏与体验、没骨画鉴赏与体验,意在提升学生的鉴赏力、审美力;第三单元“我是小小南田人”,主要介绍了我校所传承的南田文化,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明确了一些具体做法与要求。

(二)“指南针”课程的实施

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课程预期目标的基本途径。“指南针”课程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探究。

1.采用LOC模式(领导—障碍模式),整体把握课程内容。

首先,让每位教师清楚地了解“指南针”课程改革方案。学校通过“专家引领—骨干研讨—教师完善”的路径,使教师清楚了解“指南针”课程的实施方案,了解特色课程开发设计的“六大步骤”。以“常州方言”课程为例,教师在学校课程中心的指导下,按照“课程目标(培养方言兴趣、掌握方言表述、传承方言文化)—课程内容(方言发音、常用方言、方言演讲等)—课程计划(学期课时安排)—课程实施(教学案设计、教学策略等)—课程评价(学习效果评价)”的步骤设计课程,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保证实施质量。

其次,挖掘每位教师的潜能,让他们具备落实课程计划的能力。学校鼓励教师不断“点亮技能树”,自主开发、构建并落实自己的课程。上学年,我校教师自主设计了54门自选类“支柱”课程,让学生的个性爱好得到了尊重与发展。例如,在“有趣的纸”课程中,学生了解制作纸的过程,并学习用废纸制作新的纸;在“多肉联盟”课程中,学生了解了多肉的种类、生活习性,亲手种植多肉,制作多肉拼盘;在“数学好玩”课程中,学生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有意思、有意义的数学,发展思维,提升能力。教师们的创意形成了一门门“特色课程”,“特色课程”反过来又成就了一个个魅力教师。

再次,优化课程人力资源,完善课程实施设备。例如,我校是江苏省少儿乒乓训练基地,聘请原河南省队退役的乒乓球专业运动员,给予学生专业指导;我校作为常州市青少年电脑制作俱乐部,安排国家信息学奥赛二级教练员担任主教练;足球课程的主教练,是国家一级足球教练员;书法课程的教师,是中国书协会员……学校还为这些课程配置专门的场地,购置必需的设备。

此外,调整课程组织的时间和方式,适应课程要求。学校分别设计20分钟、35分钟、40分钟、60分钟等不同形式的课时,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作为“基座”的学科课程一般是常规课时40分钟和35分钟。以选修为主的“支柱”课程、“指针”课程,采用“走班制”,除了书法课程等特色课程是每天20分钟的小课时外,其他大多是60分钟的大课时。走班的“支柱”课程与“指针”课程,根据需要设置单人课程和双人合作课程,如足球课程、乒乓课程、围棋课程等都是双人合作课程。

最后,发动教师参与课程编制的全过程,注重对教师的评价,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课程培训,让教师站到课程变革舞台的中央。以“常州方言”课程为例,教师全程参与了课程的开发与编制,在实施过程中却陷入了“本领恐慌”的尴尬境地,不知从何教起,于是主动向本地电视台方言主持人请教,向语言老师学习发音规则等,不断加深对课程的理解,使得教学越来越熟稔。平时,学校也会约请相关的课程专家,对教师进行定向培训,使得教师的课程视野越来越宽广。学期末,该课程被评为特色课程中的优质课程,负责该门课程的教师真正成长为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研究者和开发者。

2.创新教学策略,整体提升课程质量。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指南针”课程中的“基座”课程是培养全体学生基本素养、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普惠性必修课程。我们严格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同时基于对南田文化的理解,努力创新教学策略。“支柱”课程和“指针”课程在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紧紧围绕课程目标展开适切的教学,其教学策略不拘泥于某种形式,体现课程的个性化。

(1)“自主探究”策略。

“自主探究”策略是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较为宽松、民主的探究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实践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教学策略注重学生“自主学”的过程。

例如,在“数学好玩”课程中,有教师选择了一些适合学生探究的课题,如“大树有多高?”“头发有多少根?”“为什么没有3元的人民币?”等,指导学生按照“自由分组—自主选题—拟订方案—实验操作—得出结论—验证结论”的技术路线,开展自主学习。学生在自主选择话题、自主制订探究方案、自主搜集资料、自主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丰富了学习感受,提高了学习能力。

(2)“沙龙漫谈”策略。

“沙龙”一词源于意大利单词Salotto,经过一系列演变,成为人们谈论艺术与生活的交流与分享活动。课堂沙龙不是闲聊,而是师生精心组织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交流、分享活动。学生在沙龙中,能得到文化的浸润,让知识更丰厚。

例如,根据学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的学情,我们创编了“家乡文化”课程。该课程的实施,主要采用了“沙龙漫谈”策略。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漫谈氛围中,以一种缓慢、悠然的心态,与教师、同伴拉拉家常、聊聊趣事、说说家乡话,交流各地的文化、风俗、美食、美景等,偶尔放飞思维冥想。在这样的课程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对自己的家乡民俗文化产生自豪感。

(3)“专业化技能训练”策略。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愛好。有些看似单调、仅包含技能训练的课程,如篮球课程、足球课程、街舞课程、围棋课程、跆拳道课程等,却深得部分学生的喜欢。因为真正喜欢,所以即使辛苦,学生也乐此不疲。为了充分保护这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得到个性化发展,学校运用了“专业化技能训练”策略。

每周二下午的“自课程”时间,校园都会成为学生欢乐的海洋。学生带上自己的器具,约三五好友,奔赴课程地点,参加自己喜欢的课程。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学生接受专业的技能训练,从准备活动到专项练习,从分组对抗,到模拟比赛……60分钟下来,学生个个挥汗如雨,却意犹未尽。凭借“专业化技能训练”策略的支撑,学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品牌,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乒乓项目连续两年获得常州市中小学生乒乓比赛团体第一名、江苏省乒乓球冠军赛女子甲组团体第一名;学校先后3次获得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等奖、江苏省青少年信息技术奥林匹克应用竞赛团体第一名,全国青少年创意编程展评活动“少年极客”特等奖,2019年被评为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足球项目连续几年在常州市小学生足球秋季联赛中获得女子冠军,学生获得“世界足球小姐”称号,中国足协青少部部长孙雯来我校参观指导;学校连续8年获得常州市小学生国际数棋比赛团体一等奖,连续3年获得常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团体一等奖。

开设怎样的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策略,如何将这些策略转化为可以实践操作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对一所学校而言,学生群体的性格气质、文化基础、学习习惯、兴趣特长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指向“公平而有质量”的“指南针”课程,充分挖掘教师潜力,将课程体系化,整体规划并分步实施,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学生提供适切的服务,初步做到了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学校将做更深入的探索,为每个学生积极、健康、个性的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邢至晖,韩立芬.特色课程8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邓铭,谢发超.多元发展课程: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重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9).专题研究【编者按】 自“适合的教育”提出以来,江苏省南京市天正小学从“适合发展每一个”的教育理念出发,构建“敬天正人”的学校精神文化体系,确立“适合发展”的制度,开发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本期,分享他们在“适合的教育”道路上的探索。

猜你喜欢

指南针
树叶指南针
The Importance of Team Spirit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时钟和指南针的对话
价值
指南针
指南针
野外徒步旅行的导航仪
穿越森林,指南针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