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观察

2020-07-27豆彦平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偏瘫中风康复训练

豆彦平

(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甘肃陇南 746000)

偏瘫属于中风后患者最容易发生的后遗症之一,对患者日常生活、 心理状态等均具有较大不利影响,同时还会增加家庭、社会负担[1]。 在临床上中风后偏瘫最主要的表现是肢体功能衰退、 生活动作能力减弱、意识昏迷、言语能力减弱、饮水呛咳,曾经能够独立完成的简单动作,例如洗手、喝水等都难以完成。 因此,在中风后偏瘫患者治疗过程中,探寻行之有效康复治疗方案,提升患者康复治疗与护理效果势在必行。临床主要采用康复训练的方法帮助中风后偏瘫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目前,有学者研究表示[2],采取融合疗法,即康复训练融合针灸的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病情,帮助患者恢复更有效。 该文基于此展开了研究, 并对研究资料、 结果等进行总结, 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现分析2018 年8 月—2019 年8 月间该院收治的110 例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该院收治的110 例中风后偏瘫患者展开研究。 根据区组化随机分组法把全部患者分作两组。观察组55 例,有男性29 例,女性26 例;36 岁≤年龄≤73 岁,平均年龄(47.63±8.31)岁;6 d≤病程≤79 d,平均病程(34.21±6.21)d;病变区域:基底节30 例,皮质15 例,小脑10 例;偏瘫位置:左侧23 例,右侧32 例。对照组55 例, 有男性31 例, 女性24 例;37 岁≤年龄≤72 岁,平均年龄(46.58±8.14)岁;5 d≤病程≤80 d,平均病程(35.09±6.51)d;病变区域:基底节29 例,皮质16 例,小脑10 例;偏瘫位置:左侧25 例,右侧30例。 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中风后偏瘫确诊患者(中风诊断参照《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偏瘫诊断通过临床表现、CT 检查、MRI 检查、体格检查等确定)。 (2)对该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3)临床资料完整患者;(4)中医针灸治疗耐受性强患者。

排除标准:(1) 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或器官疾病患者;(2)存在认知障碍、精神障碍患者;(3)对康复训练依从性差患者。

1.2 方法

两组治疗周期相同,均治疗4 周。

对照组:只应用康复训练疗法,根据偏瘫时期给予针对性康复训练疗法:(1)急性期。 患者卧床休息期间指导患者采用侧卧位,控制患者卧床休息时间,每3小时翻身1 次、拍背1 次。 上肢训练:肘关节伸直置于肩部以上,不可垂腕。 下肢训练:髋关节伸直,足底垂直,小腿垂直。 患者卧床休养期间对患者实施被动训练,辅助患者坐起、保持坐位等,根据患者训练情况合理延长训练时长。 (2)恢复期。 训练患者起立控制力、站立平衡性、坐位耐力、步行转移灵活力,该时期患者可以使用器材辅助训练,例如使用健侧手臂器材辅助患者训练手臂伸展、上举等[2]。(3)后遗症期。训练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例如平地步行、生活动作、上楼下楼、洗手吃饭等, 处于该时期的患者也可以借助器材训练。 恢复期与后遗症期,前期训练都可以让人工辅助患者,后期最好让患者自主训练。

观察组:综合应用针灸与康复训练疗法,康复训练疗法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针灸治疗也根据患者偏瘫所处时期给予不同训练方法:(1) 中风后偏瘫2 周以内(急性期),针灸取穴:主穴取人中、内关与三阴交。患者上肢取肩髃、外关、尺泽等穴位。 患者下肢取委中、太溪、复溜等穴位。针灸1 次/d,30 min/次。(2)中风后偏瘫2~5 以周(恢复期),针灸取穴:主穴取人中、内关与三阴交。 患者上肢取极泉、少海、曲池、合谷等穴位。 患者下肢取环跳、太溪、委中等穴位。 针灸1 次/d,30 min/次。 (3)中风后偏瘫5 周以上(后遗症期),针灸取穴:主穴取人中与内关。 患者上肢取穴肩髃、外关、中渚等穴位。 患者下肢取丰隆、足三里、血海等穴位,针灸1 次/d,30 min/次。

1.3 观察指标

临床治疗有效率、肢体运动能力评分、生活动作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

1.4 疗效判定

治疗效果判定依据:按照NHISS 评分降低水平判定,详细如下:(1)显效:评分下降≥70%;(2)有效:30%≤评分下降<70%;(3) 无效: 评分下降<30%。NHISS 可以判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总分45 分,分值越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肢体运动能力与生活动作能力判定:(1) 肢体运动能力依据Fugl-Meyer 判定,总分100 分,分值高判定功能强;(2) 生后动作能力依据Brathel 判定, 总分100 分,分值高判定能力强。

生活质量判定: 生活质量自评量表判定, 共100分,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比例关系。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

观察组:51 例(92.73%)患者治疗有效。对照组:40例(72.73%)患者治疗有效。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法更有效,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n(%)]

2.2 两组肢体运动能力与生活动作能力评分

治疗前后两组对比:观察组肢体运动能力、生活动作能力评分,治疗前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后各组组内对比:观察组治疗后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生活动作能力显著改善,评分大大提升(P<0.05),对照组亦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所有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效果更好,其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2 两组肢体运动能力与生活动作能力评分[(±s),分]

表2 两组肢体运动能力与生活动作能力评分[(±s),分]

组别肢体运动能力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 P 值生活动作能力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 P 值观察组(n=55)对照组(n=55)t 值P 值41.21±4.06 42.05±4.13 1.080>0.05 78.43±5.77 65.14±5.82 12.030<0.05 39.120 24.000<0.05<0.05 37.65±5.41 38.06±5.15 0.410>0.05 69.64±6.33 57.43±6.26 10.170<0.05 28.490 17.720<0.05<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55)对照组(n=55)t 值P 值66.78±15.36 66.80±15.28 0.010>0.05 92.65±5.28 81.36±8.45 8.400<0.05

3 讨论

中风是中医概念,有内风与外分两种类型,内风属内伤病征,其病机在于:(1)情志过极、肝阳受损、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引发卒中或气大伤肝、心火暴盛、导致气血逆乱、上饶脑脉、引发卒中;(2)过度劳累,阴阳失调,内风动越,携淤血、痰浊上犯清窍,引发中风;(3)体弱久病,致血气亏损,气虚则血流不畅,脑脉不通;(4)饮食不当致脾胃受伤,脾胃失和则痰浊内生,郁久化热,壅经阻络,引发中风。 中风的典型临床表现为突然昏倒、口角歪斜、口齿不清、半身不遂等,如不能及时有效治疗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病情会愈加严重[3]。 中风属于脑类疾病,存在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后遗症多等特点,中风被医学界认定为与冠心病、癌症相当的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第三大疾病[4]。

偏瘫属于中风后患者的常见后遗症之一,是指病人同侧上肢、下肢、面肌、舌肌等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导致患者无法正常活动。 在临床上,偏瘫以意识障碍、上肢屈曲、下肢僵直、口眼歪斜等为主要特征,严重损害患者身心健康。 现代医学中,中风指急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脑梗塞、脑卒中等。 急性脑血管病发病后,中枢神经受损,降低运动神经元控制能力,出现运动功能障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因此,现代医学强调采用康复训练疗法帮助患者克服偏瘫。 主要方法是让患者经过一段时期的针对性训练强化肢体功能,恢复自理能力,主要着眼于患者的偏瘫表现进行治疗。 例如肢体平衡训练、神经肌肉功能恢复训练、语言表达训练、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

中医着眼于中风发病机制提出了针灸疗法,中医学认为人们心、肝、肾等失调、气血两虚是造成中风的主因,患者容易出现忧愁、愤怒等情绪,出现偏瘫之后患者生理、心理等症状会重上加重[5]。 中医针灸疗法历史悠久,流传至今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利,有效的针灸能够帮助患者疏通阻梗、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为患者脑部组织恢复提供支持。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遵循中医辨证治疗原则,对患者进行分型,根据证型选择针灸穴位,使针灸治疗直接作用于病灶,从病机入手控制疾病进展,解决疾病对患者生理与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 如百会穴属百脉之宗,会聚各经脉气,与大脑功能存在密切关联性[6]。针刺百会穴能够疏通阴阳脉络,调节大脑功能;三阴交穴主脾经,针刺三阴交穴能够有效调理患者肝脏功能、脾脏功能、肾脏功能,达到健脾祛湿、安神静心、理气止痛等目的。 穴位与穴位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性,多穴位联合针刺,便于阴阳调节、熟络通经、止痛宁神、祛瘀散结[7]。 加之针刺的一提、一捏、一转、一插、一捻,可促进血液循环,提升中风后偏瘫患者大脑皮层兴奋度,促进患者康复。

该研究立足于实践, 探索了综合使用康复训练、针灸后患者的治疗效果、能力恢复情况等,结果表示使用融合疗法的观察组治疗效果、 治疗后肢体能力、生活动作能力均明显高于单纯使用康复训练的对照组(P<0.05)。 此外,还发现,治疗后即使使用单纯的康复训练方法也能够改良患者情况(P<0.05)。但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康复,建议兼用两种疗法。

综上所述,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具有显著疗效。

猜你喜欢

偏瘫中风康复训练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