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解读 多措并举 让单元语文要素软着陆

2020-07-26沈新芳

关键词:语文要素小学语文

沈新芳

摘   要:小学语文习作单元,围绕“习作”形成了单元的完整结构:“导语”提出习作要求,“精读课文”学习表达方法,“交流平台”对学到的表达方法进行归纳与梳理,“初试身手”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习作例文”进一步感知方法,最后进行“单元习作”。这样的整体安排,充分体现了习作单元的核心目标,每一个版块都同时指向习作,指向学生习作能力的训练与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要素;软着陆;螺旋结构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16-0004-04

部编教材改变了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教材编排体系,“阅读与表达并重”,增设了专门的习作单元。每个习作单元围绕“习作”形成了单元的完整结构:“导语”提出习作要求,“精读课文”学习表达方法,“交流平台”对学到的表达方法进行归纳与梳理,“初试身手”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习作例文”进一步感知方法,最后进行“单元习作”。这样的整体安排,充分体现了习作单元的核心目标,每一个版块都同时指向习作,指向学生习作能力的训练与提升。

笔者从单元语文要素“深解读”与“软着陆”两个方面,谈一谈对这一单元的教材理解与教学设想。

一、单元语文要素深解读

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习作单元,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为单元主要目标。语文要素有两个,一个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一个是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这两个要素相互关联,学生的精读直接指向写作,方法由习得走向运用。

(一)单元内部的螺旋结构

这一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分别精选了徐光耀《小兵张嘎》、老舍《骆驼祥子》、吴敬梓《儒林外史》的精彩片断组成了《人物描写一组》,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精彩生动——小嘎子机灵聪明,祥子充满自信、活力四射,严监生极度吝啬;冯骥才《刷子李》的经典佳作,着力描写了曹小三在观察师傅刷墙时的心理变化,体现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交流平台中对两篇精读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了梳理:写人物,要学会选取典型事例,通过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来具体表现人物的特点,同时也可以写一写其他人的反应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特点。

初试身手引导学生观察一位同学,试着用学过的方法写一写;想想可以用哪些典型事例表现家人的特点,列出来与伙伴交流。

两篇习作例文,则选编了任大霖《我的朋友容容》和《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两篇文章,辅以批注与思考交流,进一步为学生的习作提供方法的引领,最后是运用本单元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个人,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

这就是习作单元的内容构成,内容之间紧密联系,协同一致地指向提升学生“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的习作能力,体现了单元内部结构间螺旋上升的目标梯度。

(二)教材整体的螺旋梯度

纵观整套教材,学生学习写人的文章,并不是到五年级下册才刚刚起步。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要求“写一个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要求“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写的是《“我”的自画像》, “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漫画”老师》要求“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而写人的习作也并不是到五年级下册就结束了,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要求“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学习写人的文章,从习作的起始阶段便已经启动,三至六年级,习作要求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尝试写出人物的特点,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特点,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这是教材整体编排上螺旋上升的目标梯度,随着年段的增长,习作的要求在螺旋上升,学生的习作能力也在稳步提升。

二、单元语文要素软着陆

单元语文要素清晰明了,师生都可一目了然,如何才能够让方法“温柔”落地,让能力“悄然”生长呢?

(一)整体统筹,分解目标

在一次省级的培训会上,陈先云先生建议“教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需要增强整体意识,树立整体观”。教材的单元导语、课后思考练习题、交流平台等栏目是一个整体;阅读与表达的方法、能力有機联系、相互促进,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就本单元而言,交流平台对单元导语中的习作目标进行了归纳与梳理,要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写好人物,首先,要选用典型事例,把它写具体;其次,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鲜活;另外,还可以描写周围人的反应,间接写出人物的特点。

而这样的描写方法首先通过课后思考练习题,将单元目标进行分解。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的课后思考题首先安排了同一项要求,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特点,这是从文章内容层面,为学生作方法的指导;又各有侧重,将单元语文要素进行了递进式的分解。

《人物描写一组》中要求学生“举例说说三个片段分别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语句,体会这些方法的表达效果”,意在引导学生发现——《摔跤》中对小嘎子的动作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看到灵活的小嘎子;《他像一棵挺脱的树》着力对人物的外貌进行细致刻画,体现出祥子高大健壮、充满活力;《两茎灯草》则选取了严监生临终前因“两茎灯草”不肯咽气的典型事例,通过动作描写,把他极其吝啬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从而让学生习得选取典型事例、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外貌等具体表现人物特点。《刷子李》中要求学生“画出描写刷子李和曹小三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么写出刷子李的特点的,意在引导学生发现:刷子李的穿着与动作中表现出来的是他的技艺高超,而曹小三从崇敬到质疑再到崇敬的心理变化,更让人感受到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从而让学生习得:要写好人物,不仅可以正面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动作等,还可以通过描写周围人的反应,间接写出人物的特点。

单元的目标还分解在了习作例文的批注中。《我的朋友容容》这一课的四处批注,提示了例文选取了“一天没取到报纸就发脾气”这一典型事例,通过描写容容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表现出容容的忠于职守、天真可爱、好奇心强等特点;《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一课的批注,则从人物的穿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中,提示了这样描写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例文的写法。

这是教材的单元整体设计,体现了统整与融合的思想,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因此,我们在教学这一单元的时候,也应有整体鸟瞰的思维,对单元各部分的内容进行统筹设计,将单篇与多篇教学相关联,将精读与例文相结合,将方法与能力相融合,形成整体性教学,进而逐层落实,层层推进,将“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的习作方法潜移默化为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勾连已知,举三归一

学生对写人物的方法并非一无所知,学习也并非零起点。如果把我们的教学定位于零起点教学,那么,课还没有开始,便已经失败了。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阅读经验,已经具备通过描写人物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特点、品质的经验与能力。单就本册而言,《草船借箭》《景阳冈》《军神》等课文,也塑造了非常生动的人物形象。因此,我们的课便可以从聊聊印象最深刻的书中人物开启,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回忆自己曾经阅读过的课文,想想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文中人物的性格、品质等,以此为开端,走进《人物描写一组》的自主阅读与思考,走进这一单元的学习与习作。

学习《刷子李》一课,在感受到了写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其实是为了突显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时,再引导学生思考:像这样的表现人物的方法我们也不是第一次学习,回顾《三顾茅庐》,面对鲁莽的张飞,刘备生气地责备,这也是一种间接体现主要人物的方法。

课前的勾连,让学生带着已知走向新知,举一反三,丰富阅读经验;课后的勾连,让学生带着新知反观旧知,举三归一,发现规律。

(三)对比阅读,习得方法

对比,是一个文学名词,是写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将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写或说明,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对比,更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阅读方法。

1.假设式对比。《两茎灯草》这个片段,通过严监生的动作描写,他因为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硬是撑着不肯咽气,刻画了他典型的吝啬鬼的形象。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式对比:严监生是一个吝啬鬼,生活中他的吝啬行为肯定举不胜举。如果我们把这个片段中所选的事例换一个日常事例,你觉得怎么样?学生会马上将临死不肯咽气的这一事例与日常吝啬事例进行对比,一对比自然便会发现:因为两茎灯草,硬撑着不咽气,这样的一个极具型性的事例,也将他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到了极致。在这一对比中,学生自然便会习得方法:同样是通过事例来写人,这件事例的选择很重要,要具有典型性,甚至不可置换性。

2.横向式对比。《人物描写一组》与《刷子李》两篇精读课文学完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两篇课文的横向式对比:同样是描写人物,人物形象同样生动鲜明,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样一个具有深度思考的问题,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人物描写一组》着重于对人物进行正面而具体的刻画,而《刷子李》中正面具体的描写相对较少,更多的则是对曹小三在观察师傅刷墙时,从崇敬到质疑再到崇敬的心理变化描写,刷子李的高超技艺便在这样的侧面描写中得以衬托和彰显。于是,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直接描写人物,通过描写周围人的反应间接写出人物的特点,这样的方法便得以进一步的突显与强化。

3.纵向式对比。“初试身手”中要求学生列出能够表现家人特点的一些典型事例,并在伙伴间进行交流与分享。对同一个人物同一个特点而言,学生能够想到的事例也许很多,列出来之后,甚至自己都会产生“选择性综合症”。此时,我们可以勾连单元习作,围绕“叔叔记忆力超群”,哪些事例更具有典型性,进行集体纵向性对比。学生在对比中不难发现,能记住昨天听到的一句话,能记住别人的生日,这是大多数人可以做到的,不具有典型性;而读完故事书能把所有的细节都记住,只看一遍地图就能一点不差地画下来,这是大多数人不能做到的。因此,后两个事例更具有典型性。这样对比辨析体验,便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选择性综合症”。此时,再让学生对自己列出的具体事例进行纵向式对比,同样的特点,哪几个事例更能表现,哪一个事例最能表现,自行进行辨析和选择。在这样的纵向式对比中,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事例“典型性”的感知,也为单元习作做好了铺垫。

(四)巧妙评价,循序建构

日常的作文教学,教师往往注重“善导”与“精改”,殊不知,“巧评”也很重要。而评价的时候,教师如何做到“巧”呢?

1.巧用评价主体,让过程丰富灵动有实效。教师的评价具专业性,伙伴的评价有亲和力,自己的评价有生长力。在学生列出体现家人特点的具体事例和初步练习写出人物特点后,组织小伙伴们相互评价,取长补短,自己评价反思完善,可以让评价的过程更丰富、更灵动、更有实效。

2.巧設评价角度,让方法明晰放大得到强化。结合本次习作的要求,通过选取典型事例,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具体地写出人物的特点。教师和学生一起结合要求,研究出习作评价的角度:一是事例选择是否典型,二是描写是否具体,三是鼓励有间接描写,甚至还可以从学生的书写、分段等角度评价。评价角度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在这样的评价中,习作的方法与要求被不断地强化、放大。学生从要求走向习作,从习作走向评价,从评价走向习作能力得到提升。

3.巧列评价形式,让能力落地扎根快生长。同样的要求,同样的教学,因为学生之间有差异,所以写出来的习作也会有参差。学生看惯了教师在草稿或作文本上的评价,便会有过把瘾的冲动。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小组进行评价;也可以把班级习作打散,让习作能力强的学生评价较弱学生的习作,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兵教兵、兵强兵”,而让习作能力较弱的学生评价优秀习作,更利于他们学习与进步。写的就是身边的人,甚至小作者写的人物他也熟悉,人家是选择什么事例来写的,是怎么写具体的,哪些地方的表达特别值得我学习等问题的思考,会让参与评价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深度的学习与思考,再看到别人对自己习作的评价的时候,也会更进一步地反思,我哪里写得不好,我怎样写更好。这样的评价可以让我们的习作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而最终指向的则是学生习作能力的生长。

这一评价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参与其中、深入其中,习作的方法便会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地得以建构,学生的习作能力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像雨后的春笋,悄然生长。拧实这一环,为接下来能力的科学序列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习作单元的教学,应该也必须是一个整体,教师从整体上观照单元语文要素,以整体鸟瞰的思维展开单元的教学,以多样的方式让语文要素落地生根,让学生的习作能力以看得见的态势快乐地生长!

【责任编辑 李幸阳】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小学语文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落实语文要素,教好单元习作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