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梁平区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07-24杨帆

乡村科技 2020年17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产业融合

杨帆

[摘 要] 产业扶贫是铲除穷根的根本之策,是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是精准扶贫的战略重点和核心驱动力。本文就重庆市梁平区部分乡镇产业扶贫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产业扶贫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提出今后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产业扶贫;产业融合;利益联结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17-44-3

产业不振兴,群众难脱贫。产业扶贫是铲除穷根的根本之策,是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是精准扶贫的战略重点和核心驱动力。唯有扎扎实实、真真切切地搞好产业扶贫,才能有效地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困难群众稳定、长效地増收致富,才能把短期收益变成长期效益、把输血变成造血。产业扶贫成效好,当然也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小康走好关键一步,以助推重庆市梁平区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1 重庆市梁平区产业扶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大部分致贫原因除了因病、因学和缺乏劳动力之外,主要还有缺乏优势主导产业以及缺乏从事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信息和劳动技能。但是,只有产业扶贫才能巩固扶贫成果,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让贫困人口从根本上摆脱贫困[1]。产业扶贫主要从2个渠道入手:一是培优提质现有的传统产业,二是培育新的优势特色产业。产业扶贫的难点在于要有人才、资金、技术、市场和劳动力等。

1.1 产业扶贫总体规划不到位,导向性、指导性不强

区级相关部门较重视产业扶贫宏观发展规划,但对各乡镇(街道)、村(社)的统筹谋划不足,增加了产业无序发展的风险,易导致各地区跟风发展、盲目发展。调研可知,区级层面因产业发展缺少顶层设计,各个乡镇不同区域之间在产业选择、产业链条延伸、市场拓展等方面缺乏统筹协调,一些地方会跟着大环境盲目发展,扶贫产业雷同、布局不合理。不管是柚子还是李子,你种我也种,导致“谷贱伤农”[2]。比如,曾经发挥扶贫作用的柚子、李子等种植业,目前面临销售难、卖出高价难的囧境,不仅没有形成集聚效应,还导致当地种植业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1.2 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不高,内生动力不足

人才是产业发展第一要素,贫困人口的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事关产业扶贫的成败和效果。以梁平区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村缺乏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绝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挣钱。截至目前,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少之又少,偶有挣了钱返乡创业的,大多“赔了夫人又折兵”。当前,留守农村的大都是老弱病残以及大龄妇女、读书儿童。他们多数只注重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长远利益,对产业扶贫的认识不足,甚至不指望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他们多安于现状,即使发展种粮养殖,也仅是自给自足,脱贫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1.3 产业发展层次较低、链条不完善,带动辐射效果不明显

一是项目配套产业跟不上。例如,有些扶贫项目选得好,但深加工等产业链配套不足,农产品多以初级产品售向市场,效益不高。二是传统特色加工业品牌走不出去。例如,柏家、福禄的面条劲道、品质优良,由于无食品生产许可且品牌建设滞后,产品附加值低,好货难卖好价钱。三是对农产品提产方面下功夫较多,但对品质提升方面关注不够、研发较少。以梁平柚为例,由于品质和口感不好,导致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区农业农村委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梁平柚的管理和跟踪服务,如对什么时间销售、什么标准销售等方面加强管理,避免无序竞争。四是扶贫产业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缺乏保存措施,错峰销售实现难。例如,种植的李子多是鲜果销售,除不同品种有错峰销售外,区内尚无鲜果保质设施,难以实现错季节销售获取更高收益。五是随着农业扶持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本区境内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相继成立,带动本地农户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脱贫致富。实际上,农业扶持政策落地难:这些公司多为套取国家补贴、获取个人利益的空壳公司,真正与贫困人口联结的合作社(企业)甚微。六是企业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3]。龙其是本地企业的产业链不长,与贫困户之间仅是普通的农产品买卖关系,没有形成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机制,利益联结比较松散;往往信用度低、贷款门槛高,因流动资金的限制,梁平区农业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1.4 农产品营销体系不健全,销售渠道有限

一是以千家万户分散发展格局为主,农产品的营销主要靠经纪人建立起来的营销网络,经纪人会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而辛苦发展产业的农民收入甚微,严重打击了农户的积极性。二是区内集中统一向外界推销农产品力度不够,销售多数是以乡镇(街道)或企业单打独斗推销,因其与市场对接渠道有限,导致产品销售只在本地或周边小范围内进行,营销广度不够。

2 重庆市梁平区产业扶贫难的原因

2.1 主导产业难以形成优势

近年来,梁平区委、区政府虽然相继颁布了产业发展规划或产业发展条例,产业发展态势向好,但是区内规划停留在宏观规划上的较多,对全区产业布局及对乡镇(街道)参考借鉴和指导性意义不大,产业发展呈小、散、乱现象,产业效益未真正体现,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

2.2 人口现状制约产业发展

梁平区现有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或因病或因残或因年纪大,身体状况差,导致家庭劳动力严重不足,即使想发展产业脱贫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多数贫困农户受教育程度低,自力更生、自我脱贫能力较弱,导致其只注重眼前利益、得过且过,有的甚至一味“等靠要”,不愿更不想参与产业扶贫项目。

2.3 部分产业扶贫效果不理想

一是“有项目、无链条”。梁平区虽有一些产业项目选取得较好,但与其相关的深加工等产业链的配套项目却严重不足,贫困户的农产品大都以初级产品出售,农产品附加值低,导致当地农户出现增产不增收现象。二是“有礼品、无商品”。梁平区一些特色农产品销路较好,但是相关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农产品多以礼品形式流出本地,谈不上所谓的对市场的占有率。三是“有品质、无品牌”。梁平区一些本地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在当地口碑很好,如柏家、福禄的面条,但由于無食品生产许可且品牌建设滞后,产品附加值低,好货难卖好价钱。

2.4 部分帮扶干部害怕承担产业扶贫风险

传统种养殖业的产出比效益低,而且特色产业周期长、见效慢,发展壮大的困难多。当下,区内产业扶贫工作中的容错纠错机制不完善,部分帮扶干部甚至是镇村干部怕担风险、怕失败、怕担责,工作缩手缩脚,对贫困人口发展什么产业思考不多、指导不力,导致贫困户的产业发展还有相当一部分仅停留在靠自身能力摸爬滚打这一层面。

3 重庆市梁平区产业扶贫对策

3.1 树立统筹协调发展思维,编制产业扶贫总体规划

区级应成立产业扶贫规划小组,并聘请有关专家、邀请相关企业和单位加入。规划小组通过对全区农村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产业特色等进行深入调查,制定科学的总体发展蓝景,为乡镇(街道)参考借鉴,改变各乡镇产业发展分散、灵乱的做法。区内要按照“集中成片、规模发展”原则,分片区[村(社)]打造有特色竞争力的产业发展体系。通过扶贫产业总体规划方案,不仅能明确区域内主导产业,更为重要的是,能从中长期和全区全域视角审视本地区发展主导产业的SWOT因素等,以便系统思考发展主导产业的策略、产业的空间布局以及行动计划等,树立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思维。更重要的是,把扶贫产业纳入全区域产业发展框架内,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产业无序发展,加强产业间的相互协调、提高抗风险能力。同时,总体规划要注意2个方面。一是注重“长短”结合。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能有效确保农户在短期收益稳定不降低的情况下,中长期收益稳中有增,贫困户对这种致富快、真脱贫的脱贫产业模式更易接受。二是注重“点面”结合。全区在产业布局上要着重以点带面,重点打造一批产业扶贫示范点、示范村和示范乡镇等,之后辐射区内各乡镇,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实现全区产业大扶贫格局。

3.2 注重“志、智”双扶,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扶贫干部要经常走村入户,帮助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探求脱贫方法。通过交心谈心,不断引导贫困农户摒弃“等、靠、要”思想,帮助贫困农户坚定脱贫信心,逐步培养贫困农户的学习精神和合作精神,不断增强他们的致富能力。同时,要通过多形式、多方位地对贫困劳动力开展教育培训、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就业能力,才能实现由单纯“输血”向帮助“造血”转变[4]。

3.3 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降低产业发展风险

作为山地丘陵区县,最大的困境在山,最大的优势也在山;全区发展全域旅游正好契合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发展理念,梁平区在产业扶贫上坚持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根据梁平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在产业融合方面应把握3个思路。

3.3.1 自主发展模式。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为其提供特色产业发展思路,支持其自主发展。例如,竹山、金带等镇发展主导产业——旅游业,鼓励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增加家庭收入,实现脱贫。对那些不愿意发展农家乐的农户,可通过景区提供的岗位入股农家乐,或提供其他服务的方式获得收益,改善贫困状况。

3.3.2 入股分红模式。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将其资源变资本参与集体产业或市场主体经营,使其获得稳定的收益。例如,柏家镇三新村整合资金共计230万元入股合作社,以“固定合作年限、共同发展、保底分红”的模式壮大村集体收入,通过村集体每年将收益用于无劳动能力贫困户享受分红政策,建立起稳定收益机制。其中,资金(230万元)来源方面:一是申请扶贫小额贷款,对有发展产业愿望的贫困人口每户贷款4万元,贷款入股100万元;二是区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00万元;三是区、镇两级扶贫资金30万元。资金安排方面:一是入股投资80万元,利用闲置村小改造成粉条加工厂,由企业经营管理;二是入股投资80万元,与企业共同发展麻竹种植33.33 hm2及新建初加工作坊;三是入股投资70万元三新高山水果专业合作社,分户种植生态西瓜13.33 hm2、高山晚熟李20.00 hm2。管理模式方面:一是镇级成立脱贫工作队,对产业扶贫项目进行常态化、精准化全程服务、管理和监督;二是入股的产业项目实行企业或合作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模式;三是优先安排本村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优先购买本村农产品原料。股份比例方面:一是按投资比例分摊股份且每年按股份比例分红,但每年保留收益为不得低于入股金额的5%;二是以小额扶贫贷款资金入股的,企业须在3年内归还银行贷款本金。收益分配方式方面:入股收益每年将净收益50%向贫困人口分红,另外50%作为壮大集体经济的资本积累,扩大项目生产规模。

3.3.3 合作带动模式。例如,工业园区应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在本区内定点扶持好当地有成长潜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创建“农户+生产基地+农业公司”的经营模式和“按股分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具体来说,就是农户将土地入股生产基地,企业再按照要求对基地进行标准化建设,并由企业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和统一销售等,以便降低农民风险。原则上,生产基地要优先聘请流转土地的农民参与耕种,收获的农产品作为企业原材料生产,延伸向加工、贮藏、销售等的全套产业链。并逐步把农民转变为职业农民,企业转变为职业经理,农民通过劳动获取报酬、通过土地入股获得分红收益。

3.4 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在产业扶贫工作中,为了增强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要着重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在本区域探索创建“贫困户+经营主体+产业基地”的模式,使贫困户和经营主体间成为利益共同体,并按照其参与程度,明确农户和经营主体的职责权利等,以便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为了使产业发展真正惠及贫困农户,政府要给予倾斜性的扶持政策,确保合作社或农业龙头企业具有市场优势,使自身能在市场环境中发展、获利,进而使产业发展红利惠及贫困农户。

参考文献

[1]黄承伟.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思想[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2-18.

[2]宋书超.商丘产业扶贫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8(1):52-54.

[3]许俊杰.产业扶贫模式及对策研究:以山东省产业扶贫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9):85-89.

[4]赖邦志.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思考[J].新教育時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17):237.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产业融合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研究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旅游经济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