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死记

2020-07-24安宁

陕西文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阿秀母亲

母亲做赤脚医生这一行当,是跟我一远方的爷爷学的。那时母亲年轻,长得好看,在周围村子里东奔西走,免不了有些害羞。而且她也认识了父亲,觉得女人家每天去外村抛头露面终会让人风言风语,所以干脆将“事业”驻扎在村里,跟做了一辈子接生婆的张婆婆学习接生,并很快接了她的班,成为我们村新一代的接生婆。那时,母亲不过刚刚生完姐姐,而我,尚未在这个世界上存在。

接生婆在女人们热衷生孩子的七八十年代,看上去是一门出力也讨好的活计。好像现在的某个肥差,有油水可捞。至少每次母亲花费一晚上接生完后,生了孩子的人家,会在第二天提了一书包的东西来感谢。那书包里装了染成胭脂红的鸡蛋,红糖,饼干,或者面饼。我最喜欢吃的是面饼,在薄薄的鏊子上摊成的面饼,纸一样铺开来,而后洒上红糖或者白糖,卷起来,咯吱咯吱地,香甜极了。我吃这些的时候,完全想不到那个刚刚出生的婴儿,还有婴儿家里的悲欢。我只觉得那是母亲挣来的好吃的,至于大人们聊起的女婴母亲的哭泣,婆婆的叹息,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若是男孩呢,母亲这一天也会跟着兴高采烈似的,说什么都高门大嗓地,而且会到大街上走上一圈,作为“新闻部发言人”一样,将某家生了一个男孩的消息,第一个传递给全村的人。一夜没有好好休息的母亲,似乎毫无疲惫,而我也跟在母亲的屁股后面,听她跟女人们聊起接生时种种惊心动魄的细节。

生了男孩的人家,给送的礼物,要好得多,有时候还会有几尺好的布料,我会央求母亲将布料给我做成短裤或者衬衫,而后跑到学校里炫耀一番。同龄的伙伴里面,阿秀是母亲给接生的。阿秀因此总是怯着我一分,我穿了新衣服去学校,她会第一个跑来称赞漂亮。我也得意,孔雀一样在阿秀面前转上一圈,而后话也不说一句,就蹦蹦跳跳地跑开了。

我知道很多与阿秀有关的秘密,而这,是阿秀最不愿提及的。比如母亲告诉我说,阿秀生下来的时候,瘦得吓人,她妈差点就不想要她了。因为阿秀的上面已经有了三个姐姐,所有人都盼着阿秀会是一个男孩,结果还是没用的女孩,以致于阿秀满月都没有给过,只象征性地染了几个红鸡蛋,给母亲送了过来。那时母亲也正怀着我,为了给阿秀的母亲接生,在牛棚里蹲了一夜没有合眼。阿秀家穷,为了避开男人们,只能将阿秀母亲给抬到牛棚里去生。牛棚里到处都是蚊子,我在母亲肚子里,大概也觉得又痒又困,不耐烦地胡乱踢腾着母亲的肚子,让母亲头晕脑胀,有些支撑不住。

所以阿秀一不听我话的时候,我就会将阿秀出生后全家都不高兴的事情,吓唬她要张扬出去。阿秀被我一吓唬,就害怕了,乖乖地听从我的命令,比如上学的时候记得喊我,放学的时候,也要等着我一起回家。晚上没有蜡烛了,会分我一块朽木,又帮我滴上蜡烛油,而后点上火,照明回家。

为了阿秀肯跟我做更长久一些的朋友,我常常会刨根问底地让母亲给我讲一些关于阿秀出生时的故事,这种欲望比我对自己出生时的了解,还要强烈。好像我得知了阿秀的出生,便能够洞穿她的一生一样。更何况,阿秀的出生,紧连着我的呱呱坠地,我们一前一后,抵达这个世界的时候,或许早就在娘肚子里,便有了某种隐秘的约定。

阿秀的母亲怀她的时候,据说是求了送子观音的,母亲跟阿秀的母亲交好,两个女人都希望肚子里的孩子,会是一个“带把儿的”。阿秀母亲还说,如果我的母亲能给她接生到一个顶梁柱,她会多给我家送一篮子鸡蛋。我们家当然是不缺这一篮子鸡蛋的,所以阿秀也就没能让她娘如愿以偿地争一口气,照例在生完阿秀满月后,就下地去收了玉米。至于阿秀家给挺着大肚子接生的母亲的报酬,是一篮子白面饼,外搭配几个可怜的小鸡蛋。我猜测那省下来的鸡蛋,连阿秀母亲也未必能够吃上,全让阿秀奶奶拿去换油盐酱醋了。阿秀奶奶小脚,会过日子,就连母亲去接生,都没有一杯茶喝,一晚上只不断地添着白开水。我在母亲肚子里都觉得寒酸,用脚丫子发出抗议了,阿秀奶奶照例颤悠着一双小脚,在院子里忙来忙去,始终不给母亲一点吃的,好像母亲不是给他们家免费干活的,而是来讨要吃喝的一样。阿秀奶奶厉害,阿秀母亲怕她,在没有生出男孩之前,别指望阿秀奶奶会高看一眼。当然,连带母亲这接生婆,也跟着存了疑,不知技术是高超还是低劣。

结果当然证明,母亲的接生等级,是不值得嘉奖任何多余的物质的。尽管阿秀难产,差一点她胎死腹中,连带她娘也送了命,若不是母亲紧急施救,完全不顾自己也即将生产,阿秀家就失去了未来的两个女劳力。

阿秀还没有出满月,我就紧跟其后,来到了这个世界。给母亲接生的,当然是她的老师,那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被尊为村中祖师爷一样高的位置,不仅仅是因为她年龄大,更主要的,是村子里比她小十几二十岁的男女老少,几乎都是她亲手接生的。在乡下,接生婆的位置,如果混到全村男女都出自她手的级别,便可以坐享其成了。即便已经不再出山,也照例会有人过年过节的时候,给提了好吃好喝的过来,一为拜寿,二为感谢。那年月大家不怎么相信医院,不像而今,好像生孩子是世界上的头等大事,一定要医生过目且收下红包了,家人才会放心。那个年代,生孩子跟牛生牛犊、羊生羊羔一样,既不稀奇,也不困难。似乎女人们蹲下屁股,一使劲,就能将孩子给拉出来了。尽管有难产案例,但最后一样将那一坨肉给整了出来。

而我的出生,大约因为母亲在给阿秀接生时,耗费了太多的精力,以致于母亲有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痛苦,才虚弱地将我带到这个世界。用母亲的话说,应该跟阿秀一样,也算是难产,差点要了她的命。当然多亏母亲师傅医术高明,挽救了母亲,更挽救了我。

所以在这一点上,阿秀母亲欠我们家一篮子鸡蛋,阿秀也欠我的。我在她的屁股后面出生,也注定了她要成为我的跟屁虫,用时不时的讨好,来堵住我听来的那些内幕与秘密,防止它们更广地扩散开来,让她伤心难过,在人前没有面子。

我无法得知自己出生时,母亲的疼痛有多么剧烈。但我记得清晰,我的一个小妹的出生,带给我的慌乱。那年我也就六岁吧,是一个夏天的风雨之夜。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不好的故事,都发生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但我却至此对雨夜格外敏感,听见雨声,便会想起那晚小妹的哭声,母亲痛苦的呻吟,还有接生婆的叹息,以及前来等着抱走孩子的远方亲戚的欢喜的模样。在我出生以后,父母便希望再要一个男孩。事实上,他们大约希望我能是一个男孩的吧,这样便会停止继续造人的脚步,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改善家中经济条件上。可惜,我这么不争气,没能让母亲在人前显得体面一些,有荣耀一些,他们也只能继续努力造人。大约,小妹还在肚子里的时候,父母就已经预感到了她是一个不能传宗接代的女孩,所以就给她安排好了去向,让远方一家没有女孩的亲戚,在生产的当天,来到我们家,等候小妹的出生。当母亲在床上疼得翻来覆去的时候,我坐在隔壁的床上,紧张得不敢喘气,怕一喘气,母亲就没有了,那个肚子里的孩子,也没办法安全地来到这个世界。我尚不知遠方亲戚来家的意图,却朦胧中感觉到不祥的征兆,似乎,他们会带走什么。

小妹呱呱坠地的时候,我听见接生婆叹息:又是个女孩。一个“又”字,让我觉出自己生命的低贱,似乎,父母一个又一个地生育孩子,而不顾更好的生活,完全是我和姐姐的错误。我们无法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不能让父母在人前骄傲地抬起头来,不能让他们老去后有所依靠。我甚至难过地用被子蒙上头,不想听小妹的哭泣。当然,我也没有听多久,小妹就被远方亲戚给包裹好,冒着雨夜,坐车离开了。

是的,小妹是坐车离开的,她似乎比我生活优越。几年后我跟随父亲去她的家,她对我一无所知,我却嫉妒她幸福的物质生活,甚至想,那时母亲要是将我送给有钱的远方亲戚家多好,既因为家里没有女孩而备受宠爱,又因为生活富裕而可以得到我无法企及的梦想中的一切。我记得回来后我还难过了许久,而母亲在听父亲讲述那个跟我长相极其相似的小妹的琐碎后,躺在夏日的凉席上,忽然就抱住了我。我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感觉到母亲和我一样,那一刻,孤独极了。

几年后,我又历经了一个陪伴母亲临盆的夜晚。那是弟弟的出生。接生的依然是村子里那个德高望重的老太太,整个过程,她都有说有笑,似乎已经十拿九稳,这次会是一个给家族带来荣耀的男孩。老太太无疑是接生婆中,心理素质很好,且能稳妥地控制产妇情绪的心理医生。她时不时地用一些笑话,逗引疼痛中的母亲。那些故事,让母亲身体的疼痛减轻,不知为何,却让我觉得有些难过。好像那一刻,我成了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父亲在帘子外焦急地等待,并用不停歇地做家务,忐忑不安地迎接上天的又一次安排。我一个人躺在床上,听母亲低一声高一声地呻吟着,好像有很多的针扎进她的身体,让她无法忍受。说起来,这已经是母亲第四次生孩子了,但与我一样疼痛点很低的她,依然像第一次生育一样,说着一些“以后再也不生了”之类的胡言乱语。接生的老太太不管母亲说什么,都始终乐呵呵的。我想大约母亲打老太太几个拳头,神思混乱中再骂她几句,她也会好脾气地坐在床沿上,握着母亲的手,给母亲最强有力的安慰。

母亲在那一刻,会不会想到我的姥姥呢?我不知道,也从未见过生育了母亲的姥姥。我只知道母亲还未出嫁,姥姥就已经去世。母亲从此很少回到自己的故乡;尽管,她的故乡距离父亲的村子,也不过是一个小时的车程。二十多年后,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在最疼痛的时候,我想起了母亲,也忽然间明白,母子连心,母亲的疼痛有多剧烈,她思念故乡和姥姥的欲望,便有多么强烈。

弟弟响亮的哭啼划破夜空的时候,我听到满屋子的人都在说笑。姐姐已经在我身边睡过去了。我下了床,悄无声息地掀开帘子,看到母亲满身大汗地虚弱地躺在床上,她的旁边,是一个浑身皱缩如核桃一样的婴儿,那是我的弟弟,因为他是男孩,从此便有了与我不同的命运。忙碌中,那老太太抬头看到我,笑道:丫头,你要是个男孩,就不会要你弟弟了。我听完这句,心里酸酸的,有些难受,眼睛里有什么东西,拼命地要涌出来。我用力吸了吸鼻子,但那眼泪,还是很没出息地流了出来。

八十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并未阻挡村人生育的高涨的热情。偶尔有来找母亲堕胎的,要么是孩子太多了,实在养不起,要么是有了两三个儿子,这辈子够忙活着给娶儿媳妇的了。某年夏日夜晚,邻村有一个男人,骑自行车带着媳妇找母亲堕胎。记忆中男人有年轻帅气的面容,他跟父亲在院子里聊天,都是些轻松的话题,关于粮食关于庄稼关于收成关于天气,他们还在煤油灯下笑起来。那笑容被灯光晃着,有些诡异。我避开他们,假装去房间里拿蒲扇,而后悄悄掀开了帘子。我看到昏黄的灯下,母亲将一个细细长长的东西,伸进女人两腿之间,掏挖着什么。地下的盆子里,有血肉模糊的一团,好似骇人的眼睛,惊恐地瞪视着我。床上的女人,像生育小妹时的母亲,疼痛地喊着,那喊叫是压抑住的,好像怕什么人会将她带走一样的压抑。而母亲,则成为她的师傅,温柔地安慰着女人,那种耐心与温柔,让我甚至嫉妒躺在床上的女人,她竟然比我命好,可以让母亲如此柔声细语地与她说话。

女人堕完胎后,只是休息了片刻,便趁着夜色,坐了男人的自行车,消失掉了。这些堕胎的女人,我很少见她们会提什么喜庆的鸡蛋,送给母亲。母亲在此事上,似乎也有十二分的同情心,从未计较过什么,好像她就是乡下乐善好施、有求必应的菩萨。她甚至在每次堕完胎后,会心情抑郁上几天,路过那团连人形也没有长成的被埋在门口的血肉,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而后低头走过。

我知道母亲在那一刻,是想念某一年,她因为超生,被妇女主任拉到医院,实施节育手术并流掉的某个不知男女的孩子了。

村子里究竟有多少孩子呢,我始终没有数清。我只知道母亲在接生完一个又一个的孩子之后,忽然有一天,因为大家有了钱,要去医院接受更好的接生待遇,而被村人们渐渐遗忘。我们家的红鸡蛋和白面饼,也慢慢地稀少,直到有一天,终于没有人再想起母亲这位乡村里的接生婆。她曾经做过接生的过往,也随了老去的村子,成为只有我还清晰记着的传奇。

村里某个老人一去世,邻居家的郑大便开始莫名地兴奋。

郑大是村里红白喜事的司仪,只要有他在,这丧事或者喜事便可以进行得体面而且顺利。但他的脑袋总是歪着,形象有些不好,于是不成文的规定,便是丧事都会找他,喜事则拐弯抹角地,将他给忽略掉了。所以郑大便更珍惜这丧事的主角地位,常常主人家还没有请他过去,他自己就巴巴地上了门,以不容置疑又略带商量的口气,对着还没有从悲伤中缓过劲儿来的主人,探讨怎样将丧事办得排场一些,风光一些,让村里人瞧得起一些。

我一点都不羡慕郑大,但我羡慕郑大的儿女们,他们会在整个丧事的过程中,有吃有喝,就好像地主家的孩子,忽然间在那几日里,都长得肥头大耳起来。小孩子是不懂得大人们的悲伤的。当然,也可能,大人们根本就不悲伤,人死了,如果是无疾而终,那就是一件喜事,会像结婚一样,任由郑大和他的下手们,大操大办,让那已经去了阴间的人,明白阳间是多么卖力地为他(她)的轻松离去,做足了文章,挣得了颜面。

小孩子有独属于自己的快乐,在丧事开始的那一天,我会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爬到墙头上去,或者某一棵能看到院子里全景的大榆树上,再或直接钻到人来人往的院子里,静候丧事的开始。不知是我们人小,不足以引起大人们的注意,还是大人们愿意我们这些小屁孩儿们围观,给丧事增加一点人气,不管我们站在哪里,人家吊唁的堂屋里,还是堂屋外面搭起的棚子里,或者做丧宴的厨房里,大人们都不会赶我们走。有时还会派我们去干一点活计,比如买个针头线脑的小玩意,或者趁机塞我们嘴里一大块肉。肉当然是肥的,流着油,但那时的小孩子没有觉得肥肉太腻的,相反,在宴席开始的时候,那端上来的一大碗肥肉,大多都是小孩子们给分吃了。每一个小孩都吃得油光满面的样子,好像这辈子就吃这么一次肥肉,或者吃完这顿肥肉,就要壮烈牺牲了一样。反正父母都给了份子钱,抢一片肥肉吃,也是理所应当。否则,这样全村人出动参加的节日里,不吃不喝,假装矜持,不被人笑話才怪。即便人不笑话,那个死去的人,也会不悦,好像我们嫌弃了他家的饭菜一样。

当然,我们并不是冲着这一顿饭才来守候一天的。丧事上有的是好吃好喝好玩好看好听的玩意,足够我们玩乐一天,到天黑丧事结束后才肯回家。光那“守棚人”的各式哭相,就够我们乐一阵子的。没有人前来吊唁的时候,守棚的主人们就会披麻戴孝地聊天,或者假装面容严肃地跪在席子上,回忆逝去家人的音容笑貌,再或彼此商量着,这一场丧事的细枝末节,有没有不周到的琐碎地方,是否无意中得罪了某个吊唁的亲戚。他们头抵着头,嘁嘁喳喳地说着,更让我们觉得兴奋与好奇,很想弄明白,到底发生了怎样好玩的故事。这样的八卦,村里的女人们更是喜欢。因为这基本上是下一场丧事来临之前,村子里最值得咀嚼回味的谈资。如果错过了哪一节,那跟错过了评书里的某段重要的情节一样,让人遗憾。当然,这种遗憾,很快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被别的女人们给补充完整。

相比起这样的八卦,守棚人的哭声,颇有插科打诨的感觉。只要那主事的人在门口大声地一喊,报告某个重要人物的来临,那棚子底下,立马传来整齐划一的哭声。我想如果这是喜事,那哭声一定会换成兴奋的叫好声。左右两排守棚的人里,男男女女都有,大人小孩也都齐全,所以那哭声便听上去很像一首大合唱,凄凄哀哀的,一下子便感染得来客也捂着半张脸,一路哭将上来。那守棚的人里,哭爹的也有,喊娘的也有,甚至还有哭姐姐的,可是,他们明明是死了父亲的。所以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为何爹死了,一定要哭娘?也或许,是太伤心了吧,已经分不清死去的是谁了,只知道在来吊唁的人面前,表现出十二分的热情来哭,以便让来人意识到丧事的重要,和他们内心无法抚平的痛苦。

堂屋里那两个围着纸钱箱子,主打送纸钱给逝者的女人,不会哭得这么夸张。她们的哭,呜呜咽咽的,很是内敛,又带着些真诚与感伤,所以更容易触动来人的内心,进去看见那镜框里的黑白遗像,又被两个女人的哭声一感染,便将大门口就开始的哭声,转换成了让人动容的眼泪。而这相对比较封闭的堂屋里,也成为来者与逝者最好的交流的地方。我喜欢悄无声息地溜进门去,看墙上去世的那个人,以特别庄严的面容,注视着热闹的庭院里,儿女们穿梭来往。村里人都说,人的遗像,都是在去世以后拍摄而成的。我便一直好奇,去世的人眼睛,怎么会睁开着呢?村里人便回答我说,因为眼皮是被细细的高粱秸给撑开着的。这样的回答,让我觉得更为诡异,再看那墙上放大的遗像,便生出了恐惧,似乎那微笑的眼睛,在暗含深意地看着我,或者,会像老人们说的,能将我的魂魄一起带走。于是我便不敢再继续看了,一低头,退出堂屋,混入快乐的人群里去。

中午的时候,院子里快要站不住脚了。人群都跑到墙头上、麦秸垛上、院墙外的高树上去了。我人小灵活,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总能逢着好时机,一下子挤到丧事的焦点———吹唢呐的班子旁边去,以最近的距离,观看唢呐班的精彩演出。唢呐班当然是主人家花钱从乡镇上请来的。一个班底大约有四五个人,其中,总有一个漂亮的女人,类似于时下乐队的主唱角色,那主唱是整场婚事让人瞩目的焦点。男人们喜欢多看几眼这能歌善舞的女人,她的一笑一颦,好像电视里好看的演员,含着娇羞,带着妩媚。男人们站在墙头上,一起叫好,一曲完了,再要一曲,而且无休无止地点播节目,将那些暧昧的情歌,一首一首地全唱完了,他们还是不肯罢休。不过唢呐班里,总有一个男主唱,会站起来怜香惜玉,保护这女主唱的嗓子,让她休息一会,自己接班,来点荤的调剂观众的口味。这唢呐班唱得好不好,跟主人家给的钱多钱少,也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如果钱多,他们当然会卖命地弹啊唱啊吹啊,女主唱也会宽容男人们的荤言荤语,或者调戏的眼神。如果钱少,他们就总是找了理由,歇上一会,这样的间歇,会让丧事的整个节奏,也跟着萧条冷清起来,以致于主人家的脸色有些挂不住了,匆忙赶来,中间给点小费,这才让快要熄下去的火焰,又继续旺旺地燃烧起来。

这些活计,当然都是郑大和他的跟班们操劳布置的。他总能从拥挤的人群里,发现那些不和谐的音符,并及时地汇报给主人家,而后再给出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所以郑大比任何人都要牛逼哄哄,嗓门也比平日大了许多。而他的儿子郑小印,在我们小孩子中的威望,也跟着提高了一倍。外人不能随便出入的厨房,郑小印完全可以凭借郑大的知名度,嗖一下钻进去,捏一块猪肝出来。于是我们便在门口,流着口水看郑小印趾高气扬的样子,看上片刻,知道那猪肝也到不了自己的嘴里,也便罢了,咽下一口唾液,继续看唢呐班的女人,在接了小费后,喝一口好茶,吃几口点心,又咿咿呀呀地唱了起来。

等着那戏在院子里唱得差不多了,宴席上也只剩了杯盘狼藉,我与其他小孩子们渴盼的事情,便是抢花圈的乐趣了。这一活动大约在下午的三点半以后,有了点滴的苗头。那时跟主人家关系好的小孩子,早就通过大人疏通好了关系,定下了谁扛白马,谁举纸钱箱子,谁拿最大的花圈,谁又第一个“占领”田野里的坟头。之所以如此积极热情,当然是有小费可以拿的,主人家会给每一个扛花圈的孩子,发五毛钱作为感谢。五毛钱在那五分钱一个冰棍的年代,几乎可以算得上我们小孩子手里的巨资了。只是因袭下来的传统是,扛花圈的只能是男孩,所以我这样的女孩,就只有眼睁睁看着他们一拥而上争抢的份儿了。不过赶在他们出门的时候,瞅准时机,摘一朵自己喜欢的纸花,也是一件好玩的事。那纸花做得漂亮极了,如果幸运,我常常可以抢到四五个纸花,红的,黄的,蓝的,紫的,拿回家去插在酒瓶子里,可以欢欢喜喜地看上好一阵子。

下午四点,唢呐一阵悲天悯人的响声之后,院子里的人们,便开始一窝蜂朝外面走。于是整个村子里就沸腾起来,通往村口的大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队伍像一条无限蜿蜒的长龙,首尾皆看不到头。郑大当然是领头羊一样,风光地走在最前面的。他对每一个程序都了如指掌,整个的队伍,就是他手下的千军万马,他想让他们在什么时候停,就在什么时候停;想让主人家的儿女亲戚们啥时候哭,他们就得啥时候嚎啕大哭。所以郑大的声音几乎有穿透整个村子的魄力和气势,不管那哭丧的队伍有多么悲痛,都能够清晰地捕捉到郑大的指令,在该摔陶罐的地方,绝对不会多行一步,一定是话音刚落,那长子便举起罐来,一次摔個粉碎。摔完了整个队伍立刻站起来,将凄惨的哭声,缭绕整个的村庄。

儿女的哭声,也是有讲究的。我总觉得他们事前都排演过如何哭丧,否则,如何会表演得那么动人心扉?那鼻涕流得越长,眼泪溢得越多,将双手拍打得膝盖越响,越发证明自己的孝心比别人更多。女人们更厉害,常常哭得喘不过气来,两三个人架着胳膊,都抬不起她们来,好像她们要长到地上,或者马上哭晕过去了。大人们都啧啧有声,称赞那些哭得动情的子女,我却站在高高的土堆上,一边好奇地观看女人们的夸张表演,一边乐得肚子疼,好像那些女人们的鼻涕眼泪,是专门为取悦我而流的。

唢呐在这时候,是最热情昂扬的。不过我怀疑那是因为他们很快可以拿到薪水,回家去见老婆孩子了,所以才那么卖力地唱啊吹啊,吹得腮帮子鼓鼓的,好像塞着两颗甜蜜的大红枣,那枣含在嘴里,还不舍得咽下去,一定要瞪着眼珠兴奋地炫耀着,让每一个人都知道这场丧事马上就要抵达高潮,并到达尾声了。这时候女主唱的歌声,都是朝悲壮里唱的,要让那哭丧的儿女们,意识到马上就要离开逝去的老人了,所以如果可以,还是将那哭声,再掀起一阵高潮吧。看丧事的队伍,摩肩接踵的,有女人们会跟着一起哭,好像自己死了亲人一样。小孩子们也下意识地握紧了妈妈的手,怕被什么人给一起带走了似的。我看着队伍走出了村子,朝村外主人家的田地里行去,忽然觉得有一丝的惆怅,涌上心头。

有些人看得累了,会陆陆续续地回了自己的家,关起门来,指点一番这场丧事的好与坏。我却一定要跟着去看最后的结局,好像不看那包着红布的骨灰盒,入到坟墓里去,而后埋上泥土,筑起新坟,就觉得丧事没有结束似的。

最先抵达坟墓的是那一帮举着花圈的男孩们,他们早就将花圈铺满了坟墓周围的麦田。那个事先被挖出的坟墓,并不太深,一个大人跳下去,还能看得到脑袋在地面上诡异地移动。等到骨灰盒被几个人一起徐徐地放下去的时候,唢呐声和哭声忽然间大作,黄昏已经来临,夕阳如血,染红了天空上的大片云彩。稀少的看丧事的人群,让坟墓看上去更加地孤寂和凄凉。常常在骨灰盒下放的过程中,那些儿女们会触景生情,扑上去拦住,好像那骨灰盒拦下来了,人也能跟着起死复生。一切在郑大的安排下,当然是有条不紊,不管女人们怎么歇斯底里地哭喊,黄土还是一锨一锨地被铲进了坟墓里,并堆出一个漂亮的坟头来。而那些散落的花圈,也被插在坟头上,被大风一吹,发出稀里哗啦寂寞的响声。

那新坟立在广袤的原野之中,在黄昏里看上去有些孤独。尽管它的周围,有许多这样大大小小的坟墓,陪伴着它。那些坟墓下的死者,也大抵是跟这新逝去的老人,有过这样那样的交往,或许,曾经是亲戚也不可知。而今,他们又在地下重逢,像以前在人世一样,唠唠叨叨,说长道短,或者,谈论自己这一场丧事,被儿女们办得是否还算是体面周全。

唢呐声停止之后,人群散去的速度,比田野里的风还要迅速,包括哭丧的儿女们。他们大约要回去处理很多的琐事,包括分摊这一场丧事的费用,或者将买下的成批的做孝衣的白布,分给每一家,回去做成棉被的里子,或者纳鞋底的布料。当然,也会将欠下扛花圈的小孩子的五毛钱,给一一都还清了。

我总是飞快地跑回村子里去,好像后面有鬼火在亦步亦趋地跟着我一样。晚上睡觉,母亲帮我扇着蒲扇,我总是会问她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那个死去的人真的能喝到瓦罐里的汤水吗?比如坟墓里的鬼魂会跑回家去看一眼哭肿了眼睛的儿女吗?母亲总是用蒲扇拍打一下我的屁股,不耐烦地呵斥道:睡觉!

夜晚的村子,静谧得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白日丧事的喧嚣,被虫子的叫声给清洗过后,愈发地淡了。我忍着被母亲拍打的疼痛,乖乖地闭上眼睛,很快就睡过去了。

责任编辑柳江子

作者简介:安宁,女,生于八十年代,山东人。已出版作品25部。代表作:《我們正在消失的乡村生活》《遗忘在乡下的植物》《乡野闲人》。在《十月》《北京文学》《作家》《天涯》等发表小说散文剧本评论400余万字。现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内蒙古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猜你喜欢

阿秀母亲
母亲的债
阿秀
阿秀婆婆的针线活儿
阿秀婆婆的针线活儿
给母亲的信
吉祥号
多了或少了的岁月
回乡的路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