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与路径思考

2020-07-23李嫣妮

人文天下 2020年12期
关键词:劳动时代大学生

李嫣妮

高校劳动教育是提升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高校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及其时代性、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的特征,从明确劳动教育的总目标与要求、完善课程体系、发挥家庭、社会、学校的合力作用,探究高校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劳动教育在提升国民素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的重要内容。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中国步入新时代以来,首次关于劳动教育的总体规划与要求,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高校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

(一)端正劳动态度,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价值观是在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对于劳动活动本身形成的观念与看法,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它直接决定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判断与选择。良好的劳动价值观会影响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正确的劳动态度是形成劳动价值观的第一步。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劳动的正确看法,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扬劳动精神,因而高校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深深地埋入大学生的心中。高校还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以及创造性劳动的理念,帮助学生真正明白劳动教育的价值,培育学生积极劳动、乐于劳动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劳动者的主流价值观。[1]

(二)掌握劳动技能,把握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理论是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前提,有了相应劳动知识的储备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劳动实践,明白“如何劳动”以及“为何劳动”。同时,劳动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是构成德智体美劳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在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的过程中,劳动教育是先行的,而劳动知识、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态度的养成也是高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学生付出了劳动,也习得了不同于书本中的技能,既锻炼了体魄,也助力了学生的智育发展。同时要引导学生懂得创造性劳动的价值,这是学生身为劳动者感受对于创造美的过程,也丰富了高校美育的内容。因而,辩证地把握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关系,要清晰的认识到劳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基础,也是促进其他四育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培育劳动品德,深化劳动意识与情怀

劳动品德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社会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它直接反映出人的道德品质。[2]新时代高校一方面培育学生热爱劳动、诚实劳动、尊重劳动者的劳动品德,特别要尊重体力劳动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行业不分贵贱,只要是辛勤劳动着的人,都值得全社会的尊重;另一方面,深化大学生主动劳动、积极劳动的劳动意识,教育并引导广大学生正确看待新时代劳动者的社会地位,认识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同时,高校要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实干兴邦”的劳动情怀,艰苦奋斗是劳动的本色,厚植大学生劳动创造美、甘于劳动的情怀,通过勤于奋斗将大学生的个人职业理想与国家复兴发展相联结,锤炼大学生意志品质,为社会培育新一代的奋斗青年。

二、高校劳动教育的特征

(一)时代性

高校劳动教育是包括道德、意志、情感培育在内的智力与体力劳动教育的综合。[3]劳动本身就具有时代性,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带来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方式的变化,因此,高校劳动教育也会伴随着社会劳动形式发生变化,不断补充劳动教育的内容,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在市场经济与社会分工不断精细化的推动下,以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为引领,劳动方式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时代的变化指向劳动的变化,而高校是培育社会适用性人才的地方,其劳动教育也必须追随时代步伐,反映时代的要求,提升时代适用性。

(二)综合性

高校劳动教育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反映社会劳动现状的综合性教育。劳动教育虽然只是德智体美劳中的一个方面,但它却是构成“五育”的基础,也体现在其他“四育”的各个方面。同时,高校劳动教育不单是教会学生劳动理论与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甘于劳动的意识与态度、良好的劳动情感与观念的过程,而这也是劳动技能、心理健康、审美教育发挥合力作用的过程,更加体现了高校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三)实践性

高校劳动教育要做到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而实践性则是劳动教育的本质属性。高校劳动教育不是“纸上谈兵”的说说而已,更要具体落实到实践中,帮助学生真正地体会劳动的内涵与价值,通过劳动课程、生活劳动、义务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丰富学生劳动实践的方式,更好地实现劳动育人的效果。

(四)多样性

高校劳动教育的多样性是指高校在顺应时代要求的同时,发挥本土劳动资源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劳动教育。各高校的建校背景与地方历史都不尽相同,劳动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高校可以与本校和本地的民族特色与劳动历史相结合,以学生为本,增添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对学生全面开展劳动教育。

三、高校勞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明确总体目标与具体要求,保障劳动教育的实施

高校实施劳动教育时必须认真学习《意见》,明确实施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与具体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方案中。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坚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深刻感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养成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对于各高校的各年级学生来说,应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带有色眼镜去看待行业的高低贵贱,培养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明白实干兴邦的道理。最后,要保证劳动教育实施经费的投入,按照相关规定综合统筹学校公费资金的使用,创建实践基地,为高校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支撑。

(二)完善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创新实践育人的平台

课堂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高校必须完善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把劳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去,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提升实践能力。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可以按照比例增加劳动实践课时,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专业课外,高校也可增设职业规划类的课程,促成学生正确职业观的养成。实践出真知,高校在知行合一的原则下创新劳动实践育人的平台,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多方面拓展实践渠道,如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志愿劳动进社区、进工厂,乡村义务支农支教等活动,让劳动教育真正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技能教育、道德教育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精神。

(三)发挥家庭、社会与学校的作用,助力劳动教育的开展

家庭教育永远是教育的第一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要树立热爱劳动的良好家风,父母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要注重孩子参加日常性劳动实践的机会,鼓励并督促孩子主动分担家务,针对性地提升日常生活技能,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对于社会而言,要支持劳动教育的开展,各级部门引导企业及相关单位充分履行社会责任,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为劳动教育提供保障,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诚实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最后,对于学校而言,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除了加大经费投入与完善课程体系之外,还要提升教育者的劳动技能与劳动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以身示范,认真学习课程必备的基本技能,保持开放的心態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并具备带领学生安全开展相应劳动实践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提升自己的劳动素养与劳动品德,以端正的人格、高尚的师德、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做学生品行的表率,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品德。

参考文献:

[1]李洁.用劳动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J].人民论坛,2019(26).

[2]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

[3]尹者金.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现[J].江苏高教,2019(11).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劳动时代大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大学生就业趋势
热爱劳动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