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识形态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功能优化

2020-07-23沈春佳

人文天下 2020年12期
关键词:思政融合时代

沈春佳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是知识的殿堂、思想的高地、精神的堡垒[1],也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传播的重地。从时代发展规律来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离不开高校思政教育这一主渠道;从高校自身建设来看,思政工作离不开社会主義意识形态建设这一核心;从青年成长成才来看,学生精神世界建构离不开高校思政工作与意识形态的融合发展。新时代做好青年大学生的思政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方向,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高校办学治校方方面面,统一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是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新使命和新任务。

一、高校思政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困囿

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反过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建设中也具有重要地位,两者在本质上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价值。重视高校思政教育意识形态性及其功能的发挥,是破解当前思政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融合推进之困囿的关键。

(一)无需融合的狭隘观念

思政教育是意识形态的传播媒介与载体,通过隐性和显性渠道传播意识形态这一内涵。意识形态工作容易缺乏接地气的呼应,而思政教育也经常失去应有的政治自觉,因此,思政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也随之弱化甚至退化,被忽视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二)无从融合的关系悖论

意识形态与思政教育两者应当有机融合,要充分把握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也要重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但在实际中,不难发现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以及重思政教学轻意识形态的问题,高校思政工作搞得如火如荼,却将意识形态建设束之高阁,两者融合的抓手存在欠缺。

(三)无法融合的畏难心理

高校思政实践工作中,存在思想引领与行动落实、理论探索与实践教育、面上教育和精神引导相脱节,师生的现实需求与师生关系相背离,“德”与“智”、“教”与“学”“知”与“行”,“管”与“服”相分离的现象[2],成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现实困境。

二、高校思想政治意识形态性的新时代解读

新时代培育新动能、提供新机遇,创新发展也是我国高校思政工作进入新时代培育新动力的必然选择。必须要牢牢把握高校思政工作的意识形态性,抓住意识形态这一生命线、思政工作这一主渠道,认清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大势,发挥思政工作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政治教化作用,共同推动高校办学职能和目标的有效落实和实现。

(一)抓住思政工作之命脉

高校是理论创新、文化传播、宣传舆论的思想高地[3]。思政教育贯穿人的一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与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有机融合,都将直接决定高校办学的内容和方向,影响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和育人的成效。新时代做好大学生的思政工作,要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习惯,挖掘思政工作本身的意识内蕴,捋清高校究竟存在哪些思政深层次问题,解决不合时宜的认识问题。同时要有开拓意识,抓住意识形态这一灵魂与动力源泉,树立政治自信,深刻领会“因势而化、因时而进、因时而新”的要求,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日常监管,坚决抵制错误思潮的传播。

(二)认清意识形态之大势

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新情况,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日趋深刻,必须要将思政教育放在高校推进意识形态工作主渠道的地位[4]。一方面,要强化认识,转变意识形态教育理念,优化对意识形态极端重要性的共识,明确意识形态工作在高校整体工作中的灵魂核心地位和方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党的思想引领作用,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营建共有的精神家园,把高校思政工作推向新的高度。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危机感,充分认识到青年学生价值观汇聚成的洪流产生的冲击力,足够冲垮社会稳定的堤坝,让高校学子在各种思想文化激荡交锋中,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与之适应的精神向往、价值认同和个人追求。

(三)不忘教育强国之初心

不论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还是思政工作,都要不忘初心,不辱使命,重点抓好以思政工作为核心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把高校思政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置于突出重要的位置,奠定师生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挖掘意识形态对思政工作的支撑,发挥意识形态的政治教化作用,将高校意识形态诉求提升到政治信仰的层面,尊重意识形态和思政工作的规律协同,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其科学的理论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价值理念,注重意识形态环境对学生利益的实际关照,合理构建师生共同体,成为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积极引导、影响与号召广大青年学子承担起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责任。

三、高校思政工作在与意识形态工程的内在融合中实现功能优化

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5]。意识形态作为一项方向工程和铸魂工程,具有指向针和导航仪作用,不容麻痹大意,更不能有失误错误。思政工作与意识形态的“融合”,就是要把思想意识作为融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要素每一个环节每一过程中去,犹如调味品一样,必须融入菜肴之中,才能形成美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思政教育潜移默化,让思想意识形态无痕渗透,把握好两者同向同行的契合点、切入点和联结点,才能在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中回归人本身。

(一)融合于新时代:形成合力和增强活力

时代是思想之母。高校思政工作要融入新时代,顺应新时代,推动新时代,要审“时”度势,因“时”而进,以“时”不可失的紧迫感,“时”不再来的危机感,入脑入心的方式扎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充分体现“大思政”格局和“强思政”效应。坚持“四个自信”,倡导主流意识形态的隐性教育功能,将时代要求、人民期盼、个人理想融入“两个一百年”的奋斗征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修德”“励志”“融情”“笃行”中,汇聚起主流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政治指向、价值意蕴与道德内涵的教育合力。

意识形态和思政都是做新时代人的工作的,思政教育一方面要推动着人类文明和科技进步,培养时代新人,另一方面也要承担着学习、宣传、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使命。人类当前已迈入新媒体、自媒体时代,“时代化”就是要不固守成规,又要坚持原则、坚守底线,巩固阵地意识,坚持阵地建设,整合线上线下思政资源,运用新媒体思维、技术和语言,让思想工作“鲜活”起来,占领网络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制高点。在新时代背景的融合中齐抓共管,有利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培养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时代弄潮儿。

(二)融合于新发展:保持动力和焕发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国家意识形态话语都偏向政治性,缺乏对现实的关照,缺乏生气与活力,很难贴近学生。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掌握世界的大势,把准时代的脉搏,重建话语体系,将高校思政工作和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融合于“三全育人”和立德树人,贯穿融合于高校育人的每一个环节,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改变传统思政教育者“一言堂”式的“独白化”传播,实现传播方式从单一到多元的变更,构建多向互动的话语发声交流平台,在教育方法选择,教育情境创设以及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都能情感投入,加强大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和辨别力,实现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换。所有课都能上出思政课的味道,思政功能的发挥才能掷地有声,才能真正回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为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从而让大学生主动扛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旗,让高校发展永葆生机的动力源泉。

(三)融合于新成长:激发潜力和凝聚创造力

高校意识形态为思政工作指明方向、保驾护航,思政工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生根落地提供平台,两者融合于思政新主体的素质塑造,共同致力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不论是思政工作还是意识形态建设,都要注重内在融合,主导价值理论与思想育人相结合,以利于充分挖掘师生双主体的潜力,正确认识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对个人成长的美好需求。

意识形态不只是形态的管束,思政工作也不只是理论的宣讲,学生的内在发展要与外在需要相融合,紧扣“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在顶层、基层齐头并进中完成主体建构。尤其是置身网络新媒体时代,思政话语体系更需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网络更新发展规律,加强师生互动,给学生创设自由、独立、平等的话语表达方式和途径,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党委行政等不同主体的协同效应,育人为本,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

高校本身就是理论创新的孵化器和散播地,要充分重视思政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思政教师实现角色转换,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心相连,在自我创造和自我教育中激发起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力,让高校思政工作呈现出时代感和号召力,从而依靠青年、引领青年、赢得青年,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罗永剑,夏文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  促进高教改革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7(4):36-38.

[2]张崇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2008.

[3]毕红梅,付林溪.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5):12-15.

[4]嵇蘊洁.论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的革命精神认同[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64-169.

[5]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92-193.

(作者单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思政融合时代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融椅
e时代
e时代